2014-04-25 18:16:07

主日弥撒讲道(甲年复活期第一--七主日)


复活主日

时时处处庆祝基督复活

主内亲爱的兄弟姐妹:

耶稣「既然爱了世上属于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若十三1:圣周四主的晚餐)。这份爱到底的爱绝不半途而废,必要达致成全,结出果实。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让我们看清这爱的圆满意义;他把自己全盘交出,说:「完成了!」(若十九30:圣周五主受难日)。这句话是耶稣对天父说的话,让我们偶然地听到了。耶稣向天父表明:「我在这里,祢委派我的一切,我已做到底了,并且完成了。现在,我把一切都交付祢手中。」这句话教导我们认识耶稣,认识天父,认识什么是爱:「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若三16a)。

世界是受到黑暗势力威胁的地方。耶稣深刻了解世界的黑暗:他亲身经历了黑暗势力的迫害,走上了十字架;他也亲身体验了黑暗的处境,下到了坟墓中。在十字架上,他的肋旁被刺透,为世界倾流了血和水(若十九34)。「血」是生命的所在;「水」是支撑生命的力量。如此,耶稣在十字架上不仅以自己的死亡赐给了世界生命,也赐给了世界支撑生命的力量。他在十字架上赐给世界的生命是人的光,照亮了世界的黑暗(若一4-5),因为「天主是光,在祂内没有一点黑暗」(若壹一5)。因此,我们可以确信:这位受天父派遣而来的天主子,既然在最黑暗的时刻陪伴我们,对我们不弃不离,他必定也要把我们带到天父那里,让我们看见光的源头,「使凡信祂的人不至丧亡,反而获得永生」(若三16b)。

在耶稣的十字架上,我们其实已经可以看到复活的光辉,我们还可以如同圣史若望给我们的作证那样,「一看见就相信了」(若廿8)。在相信复活的生命、相信耶稣复活的恩宠下,教会在复活主日邀请我们默想三篇福音:玛廿八1-10(复活主日前夕弥撒);若廿1-9(复活主日黎明弥撒);路廿四13-35(复活主日薄暮弥撒)。这三篇福音记载关于耶稣复活的消息,但并不记载耶稣的复活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或何时发生的,也没有指出任何亲眼看见耶稣复活的证人。耶稣复活的事件本身仍旧是隐密的,但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一些耶稣复活的标记,可以凭藉这些标记找到、并亲近复活的耶稣基督。

福音关于耶稣真已复活的叙述有两个重大的信德基础:即坟墓已空;和耶稣已不在死人中间。在这两个信德基础上,复活的叙述还加上耶稣复活后的显现。福音以信德呼唤我们的信德,以信德向我们谈论信德,以信德给我们传递信德。圣史若望更引述耶稣亲口说的话,勉励我们「不要作无信的人,但要作个有信德的人」(若廿27),「相信耶稣是默西亚,天主子;并赖他的名获得生命」(若廿31)。圣史若望这句勉励的话是信德的结语,因为他教我们在更早之前,甚至在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看见而相信之前(若廿2),还没看见就相信了。按照若望福音第廿章1-9节的叙述顺序,我们聆听福音的人比伯多禄和那个门徒更早就知道坟墓已空;我们也比他们跑得快,比他们先到坟墓那里,因此能比他们更早就相信耶稣确实已经复活了。

现在,让我们更靠近地审察和感受这三篇福音关于耶稣复活的叙述,恳求复活的基督增加我们的信德。

玛窦福音(廿八1-10)叙述在一周的第一天,黎明时刻,有几位妇女前去察看耶稣的坟墓。她们遇到了一个很奇特的经历。在大地震中,上主的天使自天而降,把石头滚开,坐在上面。祂的容貌灿烂耀眼,以致看守坟墓的人吓得打颤。这些细节的描述,每部福音都有所差异。玛窦描述的「一位天使」(玛廿八2),马尔谷说是「一个少年人」(谷十六5),而路加和若望却分别说是「两个人」和「两位天使」(路廿四4;若廿12)。至于这几位妇女是谁也有所差异:玛窦说她们是「玛利亚玛达肋纳和另一个玛利亚」(玛廿八1);路加说是「玛利亚玛达肋纳、约安纳和雅各伯的母亲玛利亚」(路廿四10);马尔谷保持路加三个妇女的人数,但把约安纳改成撒罗默(谷十六1);而若望则说只有玛利亚玛达肋纳一个人(若廿1,18)。虽然圣史们描述的细节有所差异,但他们全都证实「坟墓已空」。圣史们并不期望聆听福音的人去追查到底是谁到了耶稣的坟墓那里,或者这事件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反之,他们都邀请我们去体验他们各自不同的经历。

在玛窦福音中,「已空的坟墓 」让女门徒们确认,她们所寻找的、被钉死的耶稣,已不在坟墓里。天使更向她们宣布说:「耶稣已经由死者中复活了」(玛廿八7),并要她们去报告他的门徒们,吩咐他们前往加里肋亚,去那里会见耶稣。当她们惊喜异常地跑去报告其他门徒们这喜讯时,耶稣迎上她们,问候她们。她们立即「上前抱住耶稣的脚,朝拜了他」(玛廿八9)。她们的举动表示她们全然相信耶稣真的已经从死者中复活了。耶稣吩咐她们去做那天使刚刚吩咐了她们去做的事,也肯定了天使的话的真实性,也就是耶稣确实已经由死者中复活了。

圣史玛窦强调耶稣真的复活了,门徒们被吩咐前往加里肋亚去,他们要在那里看见耶稣。在加里肋亚,先前鸟散鱼溃的门徒们将重新与耶稣聚合,以新的方式再度成为耶稣的门徒。而在那期间,只有耶稣的女门徒是门徒们之间的联络人。透过这些女门徒,那些已各自纷飞的门徒们才重新聚合一处。马尔谷与玛窦意见吻合(谷十六7)。路加所叙述的地点虽有不同,但意思仍然一样。为路加来说,赐予新生命的地方是耶路撒冷(路廿四33)。在耶稣复活后,耶路撒冷已经从拒绝耶稣的一个城市转变成了接纳耶稣临在的一群人。这群人要「从耶路撒冷开始,因耶稣的名向万邦宣讲悔改,以得罪之赦」(路廿四47)。

圣史若望没说明地点在哪里,他只说门徒们因为害怕犹太人,而躱在门户紧闭的地方(若廿19);但耶稣就在那里显现给他们,并赐给了他们平安和圣神的能力(若廿22-23)。这个原本令人忧惧的地方,因着耶稣的复活,成了平安有活力的地方。这就是门徒们对耶稣复活的真实体验。无论是在加里肋亚、或是耶路撒冷、甚或任何地方,每部福音向我们宣布的都是一种心灵安宁、精力充沛的景象,门徒们因着耶稣的复活而重新聚合,不再惧怕,同时也获得复活主的力量,敞开自己,走向世界。

对我们现代的基督门徒而言,福音依然召唤我们前往令人心灵安宁、精力充沛的地方聚合。基督门徒聚合的地方就是教会,在那里耶稣将亲自前来与我们相会。这就是我们基督徒时时处处庆祝基督复活的意义。让我们祈求主耶稣增加我们复活的信德,使我们能心灵安宁、精力充沛地活出这信德,传扬这信德。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复活期第二主日

成为「有福的多默」

主内亲爱的兄弟姐妹:

这主日弥撒选读的《若望福音》叙述耶稣复活后连续两个主日的两次显现(若廿19-31)。由于多默没看见耶稣的第一次显现,所以耶稣特别为他再次显现自己,好叫他成为有信德的人。在若望福音中,多默是门徒们中具有重要发言地位的人(若十一16;廿25,28)。多默的每次发言都与相信耶稣有关,更正确地说,是与加深相信耶稣有关。在耶稣呼唤拉匝禄重活起来之前,耶稣告诉门徒们说他是「为叫他们相信」才要到耶路撒冷去,到已死了的拉匝禄那里。多默当时明知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要拿石头来砸死耶稣(若十31),但他仍昂然地号召其他门徒们「也去,同耶稣一起死」(若十一16)。

多默与其他门徒们去是去了,但他们并没在耶路撒冷同耶稣一起死,只有耶稣一个人在十字架上被钉死。耶稣现在既然死了,再为已死去的耶稣受死,有意义吗?无凭无证地在这时宣认耶稣已复活,不是仅仅加剧犹太人的敌对,自找死路罢了吗?多默要求的是值得他相信的证据:「我除非看见他手上的钉孔,用我的指头,探入钉孔;用我的手,探入他的肋旁,我决不信」(若廿25)。他为自己开出相信的条件,不只要看到,而且还要触摸到具体的凭证。多默依然相信耶稣,但他相信的是那已作古的英雄耶稣。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多默当时的心境,他是多么地渴望能继续与英雄耶稣并肩作战,但不是与已死去的耶稣。他的确愿意同英雄耶稣一起死,但不是同死人耶稣一起死!

耶稣为了承行天父的旨意到底,不丧失任何一个天父交给祂的门徒(若六39),因而特地显现给多默,叫他看见并相信(若六40):相信仍活着的耶稣,完全生活的耶稣,复活的耶稣。耶稣没放弃对祂的复活产生怀疑的多默;怀疑并不相反信德,害怕才是。怀疑把信德深藏在内,害怕把信德排拒在外。耶稣前来唤出多默内心中的信德,就像他呼唤在坟墓中的拉匝禄那样:「出来罢!」(若十一43)。多默也像拉匝禄那样,立刻「便出来了」(若十一44),并且成了第一个朝拜复活耶稣的门徒,宣认耶稣是:「我主!我天主!」(若廿28)。

对复活耶稣的经验改变了多默,也改变了所有门徒们的一生;他们现在领受了复活耶稣的圣神,坚定了相信复活的信德,不再受怀疑禁持,更不再被害怕瘫痪。对他们而言,耶稣不是一个记忆,而是一个真实的临在,活生生的临在。耶稣就在他们中间,与他们一同生活、一同奋斗。他们仍保存过去对耶稣的记忆,也常会向人谈起耶稣曾做过的一切,但他们更加强调的是现在、当下与复活耶稣的共同生活。他们也要唤出众人内心中的信德:「出来罢!」他们要呼吁众人与他们一起朝拜复活的耶稣,对耶稣说:「我主!我天主!」

《若望福音》是呼吁信德的福音,「为叫你们信耶稣是默西亚,天主子;并使你们信的人,赖祂的名获得生命」(若廿31)。让我们再看看《若望福音》所描述的多默。只有这部福音称呼多默为「双胞胎」(若十一16;廿24;廿一2),也就是说,还有另一个跟他长得一模一样的「孪生多默」。那么,这个「孪生多默」是谁呢?当然没人确切知道他到底是谁。他可能是一个真实的人,也可能根本没有这么一个人;但在《若望福音》的叙述场景下,这个「孪生多默」就是信德呼吁的对象。他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被怀疑禁持的人,每一个需要在信德中成长的人;他更是「有福的多默」,每一个「没有看见就相信的人」(若廿29)。

多默的信德使他开了眼睛,能看见复活的耶稣如今是「主、天主」,也就是在复活的耶稣身上同时看见「耶稣和派遣耶稣的天父」;耶稣是主,天父是天主。耶稣之前曾说过:谁若是认识祂,也就认识祂的父;谁看见了祂,也就看见了祂的父,因为祂在父内,父也在祂内(若八19;若十四7,9-11)。耶稣受派遣从天降来的最终目的就是叫人透过看见祂,而看见那派遣祂的天父,并因看见而相信,因相信而获得复活的永生(若六38,40)。

《若望福音》很强调「看见」与「相信」的关系。从看见到相信是一个成长过程。光看见耶稣还不够,看见耶稣后必须透过与耶稣对话,加深对耶稣的认识才能相信耶稣。举个具体的例子:在耶稣治好胎生瞎子的事迹中(若九10-41),当瞎子的邻居和那些喜爱在街坊上闲聊的人问他眼睛怎么看得见了?他答说,是一位「名叫耶稣的那个人」叫他看见的(11节)。当法利塞人诘问他,耶稣是怎样的一个人时,他答说耶稣是一位先知(17节)。法利塞人不但不肯相信,反而威胁他,并把他赶走。耶稣后来遇见了他,就问他是否相信人子。他反问耶稣,谁是人子,好叫他去相信那人。耶稣回答他说:「你已看见他了;他正在同你讲话」(37节)。他就立刻说道:「主,我信!」遂俯伏朝拜了耶稣(38节)。

这位被耶稣治好的胎生瞎子起初只认得耶稣是治好他的人,然后认定耶稣是先知,最后透过与耶稣对话,他才相信并朝拜了耶稣。这胎生瞎子相信耶稣的过程与多默非常相似。眼睛的看见必须发展成心灵的看见,才能真正地看见并相信。法利塞人也看见耶稣,但他们一点都不信;由于他们无法敞开心灵去接纳他们所看见的,所以他们也无法真正地看见并相信。无论如何,我们不能靠自己去相信,我们需要接受帮助:复活的耶稣会亲自来帮助我们,那些看见了复活耶稣的宗徒们也常常帮助我们。让我们接受他们的帮助,向多默宗徒学习,聆听并回应耶稣的话:「不要做无信的人,但要做个有信德的人。」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复活期第三主日


灵火热的旅途

主内亲爱的兄弟姐妹:

「主真复活了!」祂显现给西满了(路廿四34)。「主真复活了!」祂与我们同行;祂与我们共餐。「主真复活了!」祂使我们的心灵燃起热火;我们是基督复活的子民,喜乐的子民。

这主日我们聆听《路加福音》,再次去感受复活的耶稣亲自走近两位厄玛乌门徒,与他们同行的经验。耶路撒冷破灭了他们幻想中对耶稣的指望。他们无法再看见耶稣的救恩,无法理解许多令他们困惑的事情,因而沮丧地离开那里。失望令他们心冷,困惑令他们丧志。离开虽是一种痛心,但他们除了离开别无选择;他们必须为自己另寻出路。他们还没有与复活的耶稣相遇。我们中有许多基督徒目前仍处在这种相同的困境中,也还没有与复活的耶稣相遇。

「厄玛乌」是一个村庄,距离耶路撒冷约十一公里,一个下午和晚上就能步行来回往返的路程。这个村庄与《玛加伯书》的「厄玛乌」同名(参阅:加上三40-57;四3;九50),但不是同一个地方。《玛加伯书》的「厄玛乌」位于耶路撒冷西北三十公里之处。在主前166年,以色列民族英雄犹大玛加伯曾在那里战胜外来侵入的势力,因而兴起了政治性质的默西亚主义。以色列子民普遍上都期待这么一位政治默西亚,为他们重振过去的辉煌。玛加伯家族失败和没落后,直到耶稣的时代,这种意识形态仍旧盛行。许多人,甚至耶稣最亲近的门徒们,都视耶稣为这种政治默西亚;耶稣其实就是以「犹太人君王」的罪名而被判处死刑的。

显然,圣史路加愿意藉着「厄玛乌」这个常让人误解的地名来给我们澄清:厄玛乌之行不是一个地理路途,而是内心净化的旅途;厄玛乌之行不是为了重振政治默西亚的幻想,而是为了矫正我们对耶稣默西亚的认识。祂是复活的主;祂受了苦难,现在进入了祂的光荣(路廿四26)。我们不可凭自己的幻想去认识耶稣,我们必须让耶稣亲自来与我们同行,给我们解释圣经,开启我们的眼睛,重燃我们内心的热火。凭自己的幻想,人无法认识耶稣,只会令自己沮丧冷漠;与耶稣同行,人方能认识耶稣,令自己心灵火热。耶稣以我们内心燃起的热火净化我们的心智,使我们认出是祂与我们同行,祂一直都与我们同行,教我们成为复活的子民。

圣史路加只告诉我们,这两个厄玛乌门徒中一个名叫克罗帕(路廿四18)。那么,另一个门徒是谁呢?当我们聆听福音时,我们每一个人似乎都感觉到自己受邀以另一个门徒的身份去参与这事件,让耶稣来与我们同行。这其实就是圣史路加向我们每一个人发出的邀请,呼吁我们成为与耶稣同行的门徒。耶稣问道:「你们走路,彼此谈论的是些什么事?」(路廿四17)耶稣的询问理应使我们觉悟自己正像厄玛乌门徒那样:正在朝向希望破灭的方向行走,越走就越心冷,越走就越忧愁,心中只存留着对死亡和坟墓的记忆,丝毫感受不到复活的喜乐(路廿四17-24)。不!耶稣已经复活了;基督徒不能死心,不能停留在坟墓里面不出来。

虽然如此,我们确实也得经历坟墓的黑暗、经过忧伤失望、经过迷失方向、走错路,然后在耶稣的陪同下,才能重燃心中的热火,才能返回耶路撒冷,去与见证了复活耶稣的门徒们相聚。如同厄玛乌门徒那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受邀去向他人讲述我们如何与复活耶稣相遇的经验,向他人述说耶稣如何是「与我们同行的陌生旅客」,在我们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把我们从错失了生命中心的幻想中叫醒;在我们缺乏信德、甚至拒绝相信的时候(路廿四22-24),给我们重新燃起希望的热火,教我们认识祂是真实确切的耶稣基督。

对于厄玛乌门徒的忧伤失望和迷失方向,耶稣说:「唉!无知的人哪!为信先知们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竟是这般迟钝!默西亚不是必须受这些苦难,才进入祂的光荣吗?」(路廿四25-26)。耶稣称门徒们「无知和迟钝」,在我们现代人听来似乎是一种指责,但是为当时的学者们来说,这是一项对话的邀请,共同寻找更恰当和令人满意的理解。耶稣引证梅瑟和众先知,也就是全部正典圣经论及祂的话,向他们解释默西亚必须经过苦难,才进入祂的光荣。换句话说,耶稣以祂自己曾作出的三次预言,有根据的预言,向他们证实自己就是默西亚,现在已复活的自己就是他们先前所认识的同一个耶稣:「人子必须受许多苦,被长老、司祭长和经师们弃绝,并且要被杀;但第三天必要复活」(路九22,44-45;十八31-34)。当时,门徒们还是蒙蔽着,无法明白为什么为进入光荣,耶稣必须受苦和死亡。现在,复活的耶稣邀请他们回顾祂曾说过的一切话,做过的一切事;而且以不存任何别有企图的幻想,不从任何自私自利的角度重温他们与耶稣共同生活的经验。因此,这个厄玛乌的行程,因着与复活的耶稣同行,成了一个内心净化、头脑开窍、真正认识耶稣的行程。

厄玛乌的行程是一个聆听耶稣亲口讲解、也是一个与圣经中的天主圣言对话的行程。圣言是照亮生命的光。厄玛乌两个门徒在这行程后彼此说:「当祂在路上与我们谈话,给我们讲解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心不是火热的吗?」(路廿四32)「火热」指的是燃烧的热火;它同时是光和热,拥有照亮和净化的功效。如此,他们之前处在黑暗中的心,现在火光烁烁;之前处在困惑中的心,现在清澈明朗。「他们的眼睛开了,认出了耶稣」(路廿四31);意思是,他们终于觉悟到是耶稣在陪伴他们,耶稣绝不弃他们于不顾。

然而,就在他们认出耶稣的时候,耶稣却由他们眼前隐没了。耶稣藉此告诉他们,祂的临在不是为他们自己的,也不是他们可以据为己有的。虽然耶稣由他们眼前隐没了,但是耶稣给他们留下了观察祂临在的敏锐智慧和坚强的信德,使他们以火热的心立即动身返回耶路撒冷,向其他人传报他们与复活耶稣相遇的喜讯。与耶稣相遇的喜乐是一股必须向外传开的力量,不能静止不动、默不作声。

这主日的第一篇读经也给我们证实,基督徒必须始终勇敢地对外宣讲耶稣复活的喜讯。以伯多禄为首的宗徒们在他们与复活耶稣相遇后,获得了复活耶稣的恩宠,也就是圣神喜乐的力量,就高声向所有人作证耶稣的复活:「这位耶稣,天主使祂复活了,我们都是祂的见证人。祂被举扬到天主的右边,由父领受了所恩许的圣神;你们现今所见所闻的,就是祂所倾注的圣神」(宗二32-33)。因此,让我们恳求复活的耶稣也来与我们相遇,在生活中与我们同行,赐给我们复活的恩宠和圣神喜乐的力量,使我们也放心大胆地宣讲复活的喜讯。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复活期第四主日善牧主日

归属耶稣门下,追随基督善牧

主内亲爱的兄弟姐妹:

每年复活期第四主日,我们都庆祝「善牧主日」。这位善牧、这位好牧人,就是耶稣,只是耶稣。这主日福音中「善牧的比喻」,其实是两个紧密相联、同时指向耶稣自己而讲的比喻:首先,耶稣把自己比作羊的门:「我就是羊的门,谁若经过我进来,必得安全;可以进,可以出,可以找到草场」(若十7-9);然后,耶稣又把自己比作羊的牧人,「羊听他的声音,他按着名字呼唤自己的羊,引领他们出来。他走在羊的前面,羊也跟随他」(若十2-5)。牧人耶稣是好牧人,他继续说:「我是善牧:善牧为羊舍掉自己的性命。我是善牧,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若十11,14)。

比喻通常运用一些图像来表达真理、与生命有关的真理,其最终目的是呼吁人将真理付诸行动。在「善牧的比喻」中,「羊的门」是一个默西亚的图像,也就是救恩的图像,说明天主要来拯救祂的子民。门的救恩图像取自《圣咏》:「请给我敞开正义的门,我要进去向上主谢恩;正义的门就是上主的门,唯独义人才得进入此门」(咏一一八19-20)。藉着门的图像,圣史若望明确地告诉我们,耶稣是救恩的保障,并勉励我们经过耶稣这道门进去以获享安全。

圣史若望还以另外一个善牧的图像,更直接地给我们指出:这个因耶稣而来的救恩,实在是来自天主的救恩;因为「除了天主一个外,没有谁是善的」(谷十18;路十八19)。耶稣在此说他是善的,也就是说他是由天主而来的,并且他会用尽一切的办法,必要的话甚至舍掉性命来保护自己的子民,把他们带到安全的地方。善牧的救恩图像也有圣经的根据。在《厄则克耳先知书》中,上主这样说:「我要亲自牧放我的羊,亲自使他们卧下。失落的我要寻找;迷路的,我要领回;受伤的,我要包扎;病弱的,我要疗养;肥胖和强壮的,我要看守;我要按正义牧放他们」(则卅四15-16)。透过这个善牧的图像,圣史若望教我们认识唯一的善牧耶稣,激励我们聆听耶稣,跟随耶稣。

耶稣同时是羊的门和羊的牧人。在耶稣来到之前,羊群因为没有门的保护,总是受到贼和强盗的「偷窃、杀害、毁灭」(若十10),「成了猎物,成了一切野兽的食物」(则卅四8)。因此,耶稣来不只要作为保护他们的门,使他们不再遭受贼和强盗的侵害,并且更要做他们真正的牧人,亲自而不是由佣工带领他们去找到茂盛的草原,获得更丰富的生命(若十9-10)。耶稣把自己比作门和牧人,向我们宣布新世代已经开始了,过去对人造成无限威胁的世代已经结束了。羊群现在已归属耶稣门下,由耶稣这位善牧亲自照顾(参:若十11-15)。虽然贼和强盗还是会攀爬而入,但是羊群已认得牧人的声音,决不跟随陌生的贼和强盗,反而逃避他们(若十5,8)。

「门」在此还有「城门」的意思。「城门」是古时众人聚会、商讨问题、立定合约的地方(参:创廿三10;卢四1;箴卅一23)。当地的长老们在那里处理纠纷、判决诉讼(参:申廿一19;廿五7),申辩和主持公道(参:咏一二七5;约卅一21;亚五10)。因此,城门是人们可以实际期待正义获得伸张、权利受到保护的地方。

「牧人」同样是伸张正义和保护权利的图像。在圣经中君王常自诩为「牧人」,他们理当好好地牧养羊群;但他们只知道牧养自己,只懂得「喝羊奶,穿羊毛衣,宰肥羊,却不牧养羊群」(则卅四1-3)。因此,天主许诺要亲自做羊群的君王,真正的善牧:「我,上主要作他们的天主;我要同他们订立平安盟约,使猛兽由那地上灭绝,他们便可在旷野中安居,在森林里安眠」(则卅四24-25)。耶稣就是天主许诺的实现。圣史若望藉此引导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耶稣就是上主,并呼吁我们与耶稣建立起更密切的关系。

在这「善牧主日」,我们同时也庆祝「国际圣召节」。我们每一个人的圣召,就是要跟随我们的善牧耶稣。福音告诉我们:羊跟随善牧,因为认得祂的声音(若十3)。「跟随」在此明显地并不是「模仿」,而是循着善牧在前面开启的道路行走,好能抵达茂盛的草原。在跟随耶稣的人当中,做领袖的不是要模仿耶稣,不是要取代耶稣的位置,而是要更加紧密地跟随耶稣。教会领袖的责任是帮助那些走在他后面的人,更清楚地看见走在前面的耶稣善牧。若发现有羊只遗失了,他要告知走在羊群前面的耶稣善牧,好叫善牧能亲自「去寻觅那遗失的一只,直到找着」(路十五1-7;玛十八12-14),并且为找到这只亡羊而大事庆祝。

教会领袖若全心真诚和忠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不是他自己,而是耶稣在众信徒的心中就会越清晰、越巩固。因此,在传统中教宗常自称为「众仆之仆」(servus servorum),意思明显地并不是说:教宗是所有仆人的仆人,最小的仆人,而是说教宗是耶稣的「众仆之仆」,第一个助手。教宗自己也必须跟随耶稣善牧。羊群的主人是耶稣,不是教宗。教宗帮助羊群更勤奋地跟随耶稣,更敏锐地感受到耶稣的临在。

在这主日的第一篇读经中,伯多禄,耶稣的「众仆之仆」高声向众人宣讲的就是耶稣。众人虽然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天主已经把「这位耶稣,立为主,立为默西亚了」(宗二36)。死亡的十字架,因着耶稣的复活已成了众人获得救赎的道路。伯多禄的宣讲还有一层更深的意义:钉死耶稣的众人不是无罪的,他们都必须为自己的罪过负责。然而,他们的责任不是接受惩罚,而是悔改、接受耶稣基督的救赎。伯多禄所宣讲的是十字架的救恩,只有伯多禄这位耶稣的众仆之仆,耶稣的第一个助手和最亲近的跟随者,能够这么大胆地宣讲如此宽仁的十字架神学。伯多禄,教会的首领,引导我们勇敢地走向耶稣,享受耶稣善牧宽宏的仁慈和照顾。

伯多禄的圣召也是我们大家的圣召。我们大家都必须在生活中跟随耶稣,宣讲耶稣的救恩,向我们周遭的人作证耶稣是我们唯一的救主,只有祂能救赎我们。我们大家都得负起责任,首先自己悔改,然后帮助别人也悔改归向耶稣。这是我们大家的圣召。

即使我们大家都有跟随耶稣、宣讲耶稣的圣召,在这「国际圣召节」我还是要鼓励有点能力的青年多多考虑做神父、修士和修女的圣召。圣召确实是天主的召叫,圣召更是天主赋予的恩宠。圣召是聆听天主的召叫,回应天主的恩宠。让我们一起为做神父、修士和修女的圣召多多祈祷,祈求天主恩许更多的青年慷慨献身做耶稣的助手,帮忙牧放祂的羊群。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复活期第五主日

成就更大的事

主内的兄弟姐妹:

这主日耶稣宣布祂要往天父那里去,并吩咐我们不要心里烦乱,只要相信天主,只要相信他(若十四1)。耶稣就要离去,而我们不要心里烦乱,这合乎人情常理吗?因别离而感伤、心神烦乱,这难道不是人之常情吗?耶稣自己也曾多次心神烦乱:当他看见玛利亚为她兄弟拉匝禄的逝世而哭泣时,便心神感伤,也跟着哭泣(若十一33,35);当他意识到自己在十字架上受死的时刻将到时,也坦承自己心神烦乱(若十二27);当他以沉重的心情指出门徒们中有一个要出卖他时,更是心神烦乱(若十三21)。那么,为什么耶稣吩咐我们不要为他的离去而心里烦乱呢?

耶稣吩咐我们不要心里烦乱,因为他是去天父家里给我们预备住处。有平安的地方可住,在圣经中是最大的安慰和喜乐的图像;而被排除在门外或城外,不断受到干扰和侵害,则是最可怕和最糟糕的处境,那是地狱的图像。耶稣曾多次引用这图像给我们讲述天国,例如:婚宴的比喻(玛廿二1-14)、十童女的比喻(玛廿五1-13)、以及耶稣最后的忠告:「凡为狗的、行邪术的、奸淫的、杀人的、拜偶像的、以及一切喜爱撒谎并实在撒谎的人,都留在城外」(默廿二15)。

耶稣吩咐我们不要心里烦乱,因为他是去天父家里给我们预备住处。天父的家是最安全的地方,因为那里没有贼、也没有强盗(玛六20),一切由天父掌管。耶稣还说在天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十四2);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天父家里居住,得到天父的保护。因此,我们不必争先恐后,不必担心被排拒在外,不必把别人当成竞争对手来进行攀比,不必踩着别人的头往上爬,反而应该尽力帮助别人,把他当成好兄弟,一起同行前去天父家里。耶稣更向我们保证,当他预备好地方以后,必亲自来接我们,所以我们根本用不着心里烦乱,只要相信天主,只要相信耶稣(若十四1)。

上个主日耶稣把自己比作「门」,现在耶稣以自己是「道路」来加深我们对他的认识。我们必须经过门和道路,才能抵达目的地。门是出发点,门外是道路。在门外会有许多危险,路途也可能很艰苦;但是,若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就一定能抵达目的地。正真的道路不能死气沉沉、故步自封,却必须欣欣向荣、朝向生命的目标前进。因此,耶稣明确告诉我们:祂的「道路」是「真理和生命」,祂是真正生命的道路(若十四6);祂是活的道路,不是死的道路。

耶稣是唯一而且肯定到达天父那里的「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经过他,谁也不能到天父那里去(若十四6)!若我们静心默想这句话,我们确实会感到很大的安慰,信心十足,不再烦乱。耶稣是「道路、真理、生命」;谁若认识耶稣,也就必然认识天父(若十四7)!再静心默想这句圣言,我们内心就会涌出力量,定心定志,不再疑惑。

人生的目的本来就是寻求永生和追求幸福,但哪一条是肯定抵达永生和幸福的道路呢?这是人生的终极问题、人心最深的渴求。「宗教」此时试图回应人的渴求;信奉某个宗教,虔诚依循其道路行走,让人觉得越来越接近目标,深信越来越靠近彼岸,终有一天会抵达目的地。目的地永远都在彼岸,不在此岸。在福音中,多默宗徒就是秉持这个宗教观念问耶稣:「主!我们不知道你往哪里去,怎么会知道哪条路呢?」(若十四5)对多默来说,目的地既然在彼岸,知道哪条是到达彼岸的正确道路当然很重要。耶稣却答复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你们若认识我,也就必然认识我父;现在你们已认识祂,并且已经看见祂」(若十四6-7)。

耶稣的答复为我们开拓了对永生的新视野。不只是我们朝向永生前行,永生更趋向我们而来。永生超越物质的关系,永生是位格的关系。换句话说,我们不是走上哪条道路去抵达永生,而是藉着谁来获得永生;我们也不是去找到这条永生的道路,而是这位永生者来到我们中间,找到我们。这位永生者将自己启示给我们,让我们看见祂,让我们认识祂,让我们居住在祂内,让我们与祂一起永远生活。耶稣举目向天说:「永生就是:认识祢,唯一的真天主,和祢所派遣来的耶稣基督」(若十七3)。耶稣向我们所有人表明,永生由祂开始,藉着祂实现,因祂而认识天父:「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你们若认识我,也就必然认识我父;现在你们已认识祂,并且已经看见祂」(若十四6-7)。因此,我们丝毫不必心里烦乱,只要相信天主,只要相信耶稣(若十四1)。

然而,相信却是另一个大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相信,并因相信而获得永生呢?斐理伯宗徒的要求在此显得非常自然,他对耶稣说:「主!把父显示给我们,我们就心满意足了」(若十四8)。对!我们真心要相信天父,所以请让我们看见天父。我们每个人都像斐理伯那样没意识到:当我们看见天父时,相信其实已经没有必要了。对此,《希伯来书》见证说:「信德是所希望之事的担保,是未见之事的确证」(希十一1)。

相信就是全心接受耶稣的保证,依附耶稣的许诺;相信天父必须由相信耶稣开始,不可舍本逐末,否则就会大失所望。因此,耶稣答说:「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们要相信我:我在父内,父也在我内」(若十四9-11)。耶稣在此并不是在描述祂与天父之间的关系,而是在解答关于相信的最深和最难的问题。

耶稣的解答基本上是这样的:若真的要相信,那么就必须远离自己制定的信仰,也就是舍弃一切想看见天主、占有天主的欲望。这些虚假的欲望必会使人信仰落空。若真的要相信,必须从眼前一切不是自己虚构幻想出来的事实,也就是从耶稣在门徒中真实的临在开始。耶稣的临在为我们的生活开启新思维,为永生拓展新视野。祂让遥遥无期的永生临近我们,使我们的生命变为真实可贵。

耶稣紧接着肯定地说:「信我的人,我所做的事,他也要做,并且还要做比这更大的事」(若十四12)。耶稣所说的大事,不是指那些让人惊叹的神迹奇事,而是在生活中以信德来见证天父临在耶稣内。具体而言,就是在信徒的团体中生活,在生活中腾出让天主行动的空间,好让人看见天主在我们生活中的真实临在。换句话说,就是要成为教会,活出教会的生命。教会能做之前无法想象、无法做到的大事,那就是把天主带给世人。教会现在最关切的不是到达彼岸,把天主占为己有,而是在此岸给天主留下空间,在此时此地向人见证「天主与我们同在」。这确实是件前所未有的大事,信德的大事。这真是天主的伟大作为!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复活期第六主日

求护慰者真理之神使我们长大成全

主内的兄弟姐妹:

孤儿的生活很苦,他们年幼丧亲、无依无靠。我们从不否认这个社会现实,更深表同情。然而,丧亲的人并非全都是孤儿,只有年幼丧亲的人才能是孤儿。耶稣基督决不留下我们作孤儿,表示在祂眼中我们全都还是年幼的人,还需要祂的照顾,还需要在祂内长大成人。事实也的确如此,一如圣保禄所说的,当我们还是属血肉,仍旧按照俗人的样子行事,我们就只是基督内的婴孩,还不是属神的人(格前三1-4)。因此,耶稣这主日的临别赠言所描述的是我们成长的必要环境和条件。我们需要在一个爱的环境中才能健全成长,而成长的条件就是遵守耶稣的命令。同时,我们也无法孤独一人成长,我们需要一位护慰者。

耶稣对我们说:「如果你们爱我,你们将遵守我的命令」(若十四15)。这句话不该理解为:我们必须依靠遵守耶稣的命令来证明我们爱耶稣。虽然这个理解亦有它特定的意义,但它并不是这句话的意思。恰恰相反,这句话所要强调的是:遵守耶稣的命令的先决条件就是爱耶稣;只有爱耶稣,我们才能认识并遵守耶稣的命令。

那么,爱耶稣在此指的又是什么呢?爱耶稣包含两方面:从主动的角度说,爱耶稣就是承认耶稣的伟大,忠于祂,在生活中给祂腾出行动的空间;从被动的角度说,爱耶稣就是接纳耶稣的爱,也就是谦卑地在耶稣的保护下生活。这是旧约中天主子民对爱的一贯观念。他们被天主拣选、受天主保护和照顾,而天主对他们的要求就是忠信、赞颂天主、并谦卑地在天主的保护下生活。这种爱的观念是遵守天主诫命的基础。耶稣在此引用的就是这种爱的观念。

我们可能也会想起耶稣在别处要求我们彼此相爱的命令:「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你们也该照样彼此相爱」(若十三34;十五12)。可是,那一条命令跟耶稣现在要求我们遵守的这些命令有别:「如果你们爱我,你们将遵守我的命令」(若十四15,21)。那一条是单数的命令,指的就是彼此相爱;而这些则是复数的命令。那么,这些命令指的又是哪些命令呢?

这些命令指的是那股推动门徒们与耶稣建立内在关系的力量。这股力量并非源自门徒们自己的意念,而是发自临在于他们内的耶稣。因着这股力量,门徒们对耶稣的临在拥有很高的敏觉力,他们的生活几乎就是列明这些命令的标示牌。众人可以从他们身上,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看见临在于他们内的耶稣。他们也就成了活出耶稣的这些命令的见证,彰显他们是爱耶稣的人。因此,耶稣再次证实说:「那接受我的命令而且遵守的,便是爱我的人;谁爱我,必遵守我的话,我父也必爱他,我们要到他那里去,并要在他那里作我们的住所」(若十四21,23)。

我们还可以透过护慰者真理之神来理解耶稣的这些命令。耶稣对门徒们说:「如果你们爱我,你们将遵守我的命令。我要请求父,祂必会赐给你们另一位护慰者,使祂永远与你们同在;祂是真理之神」(若十四15-17)。圣神是耶稣为我们向天父求得的护慰者。祂随时待命帮助我们,在黑暗的时刻向我们伸出援手,在滑溜的路上扶我们一把。祂是真理之神,带领我们走上正确的道路,使我们信德坚固,不受欺骗,不遇凶险,因为祂总是以耶稣的这些命令指引我们。

圣神把耶稣的这些命令化成我们心中的声音向我们说话。这些命令就是我们良心的声音,总是提醒我们、警戒我们,督促、激励和安慰我们。圣神净化我们的心灵,开启我们的明悟,使我们能明辨对与错,善与恶,更赐给我们勇气和力量去遵守耶稣的这些命令。圣神必会在我们内心中行动,但一如耶稣所说的,先决条件是「如果我们爱耶稣」,也就是承认耶稣、忠于耶稣,并接纳耶稣的爱。如果不爱耶稣,我们就会失去对耶稣临在的敏觉力,不再理睬耶稣的命令,过一种与耶稣毫无关系的生活,因而不堪再称为耶稣的门徒。如果不爱耶稣,我们将受困于耶稣的这些命令,无法长大成为属灵的人,永远是孤儿,永远无依无靠。如果不爱耶稣,没有真理之神圣神的护慰,我们甚至会受控于恶神,踏上谎言的道路,因而失去内心的自由,心灵窒息而死。

耶稣对门徒们说:「世界不能领受真理之神,因为世界看不见祂,也不认识祂;你们却认识祂,因为祂与你们同在,并在你们内」(若十四17)。「世界」在《若望福音》的用词中,指的是那个忘却了自己的根源的地方。它不再处在天主创造之初的光当中,失却了纯真,因而被黑暗笼罩,成了恶势力行动的地方。因此,它不能领受真理之神,对圣神的临在不再敏觉。更有甚者,由于世界忘却了自己的根源,它也不再记得自己受造的目的。这是一种极大的迷失、极大的痛苦。

耶稣给门徒们说明这一切,不是为了指责世界,也不是要惩罚世界,而是为了怜悯世界,给它找到一条走出黑暗的道路。在耶稣的意愿下,护慰者真理之神受派遣来到世界,领导门徒们重见光明,在光中生活。耶稣给门徒们派遣了圣神,祂也同样派遣门徒们藉着圣神的力量促使世界归向光明。这是我们所有身为基督门徒的使命。

因为我们爱耶稣,所以我们看得见圣神的临在,有真理之神作我们的护慰者。因为我们爱耶稣,所以我们遵守耶稣的这些命令,聆听我们良心的声音。因为我们爱耶稣,所以我们蒙召成为耶稣在世界上的使徒,向世界展示耶稣的临在。让我们诚心祈求耶稣增加我们对祂的爱,好能在祂的圣神内成为属灵、长大成全的人,不再是孤儿。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耶稣升天节(复活期第七主日)

你们去使万民成为门徒

主内的兄弟姐妹:

这主日我们庆祝耶稣升天节。耶稣升天节的本日是上周四,也就是耶稣复活后的第四十天(宗一3)。耶稣升天是升到天父家里,为的是再来接我们到祂那里、永远与祂同在(若十四2-3)。耶稣虽然升了天,但祂并不留下我们为孤儿(若十四18);祂不但没有弃我们于不顾,反而同我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玛廿八20)。

耶稣升天事件是我们信仰上的一个伟大奥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它跨越时间上的已经与尚未,超越空间范围的天上地下,时时真确,处处现实。按照不同的福音传统,这事件发生在耶路撒冷的橄榄山上(路廿四50-52;宗一9),也发生在加里肋亚的某座山上(玛廿八16;谷十六19);我们无需勉强调谐福音所叙述的地点。无论如何,这事件是基督徒灵修的基础:「常常喜乐地称谢天主,同心合意地专务祈祷」(路廿四52-53;宗一14);这事件也是基督徒使命的缘起:「你们去使万民成为门徒」(玛廿八19)。

在这甲年耶稣升天节,让我们跟随圣史玛窦加深认识这位为我们升了天的复活耶稣。圣史玛窦告诉我们:十一位门徒遵从耶稣透过玛利亚玛达肋纳和另一个玛利亚的指示(玛廿八10),来到了加里肋亚的一座山上。他们在那里果然看见了耶稣。耶稣首先向他们宣布:天上地上的一切权柄都交给了祂;然后,耶稣派遣他们去履行一项福传的新使命(玛廿八18-20)。这使命与耶稣在第一篇弥撒读经中吩咐他们的话相符,也就是走到天涯海角,为耶稣作见证(宗一8)。

当耶稣宣布天上地上的一切权柄都交给了祂时,祂让我们明认祂自称为「人子」的满全意义。祂就是《达尼尔书》所描述的光荣的人子:「一位相似人子者,乘着天上的云彩而来,走向万古常存者,遂即被引到祂面前。祂便赐给似人子者统治权、尊荣和国度;祂的王权永存不替,祂的国度永不灭亡」(达七13-14)。耶稣向门徒们证实祂的权柄是天上地上的一切权柄,也就是全部永恒不朽和现世实际的权柄。耶稣的证实涉及门徒们生活的两个境界:虽然门徒们仍要在地上生活,但他们是这位进入了永生者的门徒,与永生者始终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天天同祂在一起。当门徒们履行福传的使命,去使万民成为门徒时,他们就是以耶稣门徒的身份和生活为耶稣作见证。因此,使万民成为门徒和为耶稣作证其实是同一个的事实。

这位复活和升天的耶稣,现在是门徒们朝拜的对象(玛廿八9,17)。在圣史玛窦的用词中,「朝拜」就是承认肉眼看不见的神圣荣耀。肉眼虽然看不见,心灵却可以深深感受到;一种肃穆虔诚的敬畏之情便油然而生。人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并非源自现世的神圣氛围;因此,人能够认识已荣获天上地上一切权柄的复活耶稣。为圣史玛窦而言,拥有「朝拜」耶稣的能力和敏觉力将带给门徒们一个崭新的生命,成全的生命。

复活的耶稣升到天上、升到天父的光荣中,表示祂在世上的临在将不再那么显而易见。然而,那些懂得朝拜耶稣的门徒们仍将继续看见祂,清楚地意识到祂的临在,甚至于让别人也意识到祂的临在,看见祂。「天上地上的一切权柄都交给了耶稣」:这句话在门徒们的生命中越发真实、深刻而巩固。门徒们的生活现在成了显示耶稣基督临在的场所,展示天主荣耀的地方;这是之前无法想象的境况。每个耶稣的门徒,若忠信于耶稣,就不得不宣讲福音。这是圣史玛窦在总结福音时给我们下的定论。圣保禄认同圣史玛窦的定论,因此他也说:「我若传福音,原没有什么可夸耀的,因为这是我不得已的事;我若不传福音,我就有祸了」(格前九16)。

复活的耶稣升天进入光荣的事件同时拓宽了门徒们的福传视野。这个宽阔的视野如今成了门徒们必须走到普世、向万民宣讲福音的动力。耶稣还在世上生活时也曾派遣门徒们出外传教,但那时祂嘱咐他们说:「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黎雅人的城,你们不要进;你们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了的羊群那里去」(玛十六5-6)。复活的耶稣现在已获得了天上地上的一切权柄:「祂升了天,坐在天主的右边,众天使、掌权者和异能者都屈伏在祂权下」(伯前三22)。祂不能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普世万民都在祂内同为天主的子女;众人在祂内已成了一个,同受祝福,「不再分犹太人或希腊人,奴隶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迦三26-29)。基督徒要宣讲的福音就是这位复活和升天的耶稣基督,使普世万民认识祂是众人的「同一的主,祂对一切呼号祂的人都是富有慈惠的」(罗十12)。

耶稣基督对门徒们最后的派遣重新塑造了门徒们的心灵,使之慷慨宽大,享有救恩;因为狭窄的心胸总是想把样样好处都据为己有,不愿与人分享福音喜讯,不愿看见别人长进成功,其实就是缺乏救恩、没有信德的表现。每个基督门徒都必须坚信:天堂的门为众人而开(玛八11;路十三29);在天父的家里有很多住处(若十四2),可以容纳所有的人。因此,「使万民成为门徒」实在是一个见证基督徒乐善好施的行动,邀请众人与我们一起注视和朝拜基督,亲自且直接地享受基督的福乐,不只是那透过我们而得以分施的福乐。让我们祈求耶稣赐予圣神——祂「所应许的圣神」(迦三14b),增加我们的信德,使我们心胸宽大,勇敢慷慨,乐见众人作基督的门徒,与我们一同承受永生。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