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8 12:44:37

主日弥撒讲道(甲年四旬期第一--六主日)


四旬期第一主日

唯独事奉天主,永不离开圣神

主内亲爱的兄弟姐妹:

耶稣在上个主日教导了我们,真正的财富是「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玛六33)。这是心灵的财富,事奉天主的财富;这是生命的财富。这真正的财富使我们成为自由的人,活生生的人,把每一天都视为继续生活下去的良机。虽然每一天都该受足一天的苦,但是每一天我们都能坦然面对一切,坚持希望。这个主日,我们已进入教会礼仪的四旬期。四旬期是生命的时期,更正确地说,是守护生命的时期。在甲年四旬期第一主日,教会藉着弥撒读经给我们举出两个亚当的范例,邀请我们选择生命,勉励我们尽力守护生命。

第一篇弥撒读经描述亚当(ādām:希伯来文对人的总称)原出自地上的尘土。这是圣经的图像,说明人原本脆弱和低下的一面。可是,天主用祂的手亲自塑造了人,使人成形;天主又把祂的生命气息吹进人内,使人成为有灵的生物。这并非只是一则故事,而是一个勇敢的信德宣言。若人碰触天主,依靠天主生活,那么人无论是何等的脆弱,他仍能与天主同气同息。人因此可以在乐园中拥有幸福生活的一席之地(创二7-9)。

不幸的,就如这篇弥撒读经随后的描述,人最后却陷入了蛇的诱骗,使自己远离了天主。蛇利用人原本美好的求知欲,以似是而非的花言巧话,怂恿人违抗天主的命令,以致人因远离了天主而生活瘫痪,失却了纯真。蛇说:「你们哪一天吃了这果子,你们的眼就会开了,将如同天主一样知道善与恶」(创三5)。知道善与恶这两个极端,也意味着知道善与恶之间的一切。人确实渴望获得像天主一样的全知;这是人本能的求知欲,这是人的本性。这求知的渴望本身并无不好,也并非人的骄傲。天主既然愿意与人分享祂的气息,祂也乐意与人分享祂的知识。其实,天主早已开始引导人逐渐地认识祂的受造物,赐给人获取知识的能力。天主把各种野兽和天空的飞鸟引到人面前,凡是人给生物起的名字,都成了那生物的名字(创二19-20a)。因此,知道善与恶,拥有知识并非问题所在,也不是人与天主建立关系的阻碍。

《创世纪》继续给我们叙述,人违背天主命令后的结果完全相反蛇所说的,他们不但没有获得像天主那样的全知,他们反而「发觉自己赤身露体」(创三7),意思是「赤裸裸」,一无所有。其它的野兽和飞鸟还有毛羽遮体,他们却一无所有。更有甚者,他们发现自己远离了天主,所以他们实实在在一无所有。使人远离天主的是他们对天主的抗命,吃了禁果:「只有知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那一天你吃了,必定要死」(创二17)。若仔细阅读这条禁令,我们便可看出,它所强调的并非「禁止吃知善恶果」,而是要求人「守护生命」,不要伤害那源自天主的气息的生命。天主要求人与祂保持同气同息,但人失败了。

然而,为什么人没有如这条禁令所列明的后果立刻死亡呢?有两个解释。首先,人确实成了必死的,人人都要死,得承受这禁令的后果。另外,我们更得承认,这禁令的后果真的立即生效:当人违犯了这禁令,他就立刻死了;只因为天主以祂的仁慈裹住了这立即生效的死亡,所以人才得以继续生存。这后者其实就是这整个信德故事的信念,给我们传述天主对人无限的宽仁。虽然人现在必须历尽千辛万苦才能保住天主赐予的气息,但天主仍旧与人同在;天主并没有将人弃之不顾。这同时也告诉我们,守护来自天主气息的生命是一项神圣的使命。

这主日的第二篇读经和福音紧密相连。保禄向我们证实,耶稣基督是第二个亚当。第一个亚当违背天主的命令,以致罪恶进入了世界,死亡殃及了全人类;第二个亚当完全服从天主,给世界带来了正义的恩宠,全人类都因他的正义行为而获得成义(参阅:罗五12-19)。圣史玛窦鲜明地给我们讲述耶稣的正义行为,敦促我们跟随耶稣,「全心、全灵、全力,爱上主天主」(申六5)。

在耶稣受洗后,圣神降到耶稣身上,然后把他带到旷野受试探四十天之久(玛四1-2)。在这四十天,圣神一直与耶稣同在,并没有离开耶稣。在阅读耶稣受试探的事迹时,我们且不要把耶稣看成一个超凡的人,凭自己的力量就能克胜一切诱惑。在此的重点是,耶稣是正常的人,但他是一个始终与圣神同在的人,他受天主派遣来引领所有人找到真正的自己,一心一意归向天主。耶稣是我们跟随的对象,不只是仰慕和钦佩的对象。我们要跟随耶稣返璞归真,找到自己,碰触天主。

在旷野中耶稣三次受到试探,一次比一次严厉,一次比一次现实。圣史玛窦用了三个名称教我们认识这些试探的面目:它们是「diabolos,魔鬼」(玛四1,5,8,11),「peirazōn,试探者」(玛四3),和「satana,撒殚」(玛四10)。最后的一个名称是出自耶稣自己的口。

魔鬼(diabolos)的试探是为了叫人分心。魔鬼设法分裂耶稣的心,要耶稣把心分出一些给它,让它在耶稣心中也占一席之地。它只要得到耶稣的注意和承认;这为它就够了。只要把心分出一些给它,耶稣就立刻可以获得「世上的一切国度及其荣华」(玛四8),享尽荣华富贵。这的确是很大的诱惑,很多人陷入其中。

耶稣对魔鬼说:「去罢!撒殚!」(玛四10)。在耶稣宣布自己必须受到许多痛苦,并将被杀后,伯多禄便拉耶稣到一边,谏责他。耶稣也对伯多禄说:「撒殚,退到我后面去!你是我的绊脚石」(玛十六23)。撒殚(satana)是人走上真道、坚持正义的绊脚石。它以光的形象,假意站在人这一边,给人提供似乎很好的建议,劝人过舒适的生活,不要受苦。它在人心中散布怀疑的种子,使人三心两意,教唆人在正直原则的生活面前犹豫不决。这诱惑更具现实意义。

试探者(peirazōn)是「那以花言巧语企图欺骗人、引人跌倒者」。它更加狡猾诡诈,只给人带来纷争、仇恨和凶恶,就如亚当和厄娃受到诱惑吃了禁果后的处境那样。人总是无能克胜它的诱惑,必定要失败。人唯一能克胜它的办法就是祈求天父。耶稣自己就这样教导我们:「我们在天的父!求祢不要让我们陷入诱惑(希腊文:peirasmon),但救我们免于凶恶」(玛六13)。耶稣自己在他经受苦难前,也这样祈求天父:「我的父啊!若是可能,就让这杯离开我罢!但不要照我,而要照祢所愿意的」(玛廿六39)。耶稣深知我们无力克服诱惑,因此祂再三劝勉我们:「醒寤祈祷罢!好使你们不陷于诱惑」(玛廿六41)。

在旷野中,耶稣遇到了diabolos,使人分心和制造分裂的魔鬼;碰见了peirazōn,引人跌倒、带来纷争和仇恨的试探者;面对了satana,劝谏他走歪路、不要受苦的撒殚。耶稣之所以有能力克胜一切诱惑,是因为他始终依靠圣神,总是给天主留下施展作为的空间,绝不自恃己力。耶稣完全服从天主,全心接受圣神的指引,从不离开圣神。因他全然的听命,他是真正的天主子,也就是与天主最亲密的人,让人能在他身上看见天主的人:「一切唇舌无不明认耶稣基督是主,以光荣天主圣父」(斐二11)。

在这四旬期间,让我们祈求天父赐给我们圣神的恩宠,使我们跟随耶稣,效法耶稣的服从,全心全意事奉天主,永远不离开圣神。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四旬期第二主日

求主赐予我们信德之光

主内亲爱的兄弟姐妹:

有时候我们把信仰看成一种盲目的信赖,服从一个目标还不清楚的命令,踏上一个未知的冒险旅程。我们常以亚巴郎作为这么一个信仰的形象和模范。在这主日的第一篇弥撒读经中(创十二1-4a),天主召唤亚巴郎离开熟悉的故乡,到一个天主将要指给他的地方过新生活。亚巴郎便依照天主的吩咐动身起程。由于亚巴郎听命服从,作出信仰的一跃,他成了众人的「信德之父」(罗四17)。

信德的确是全然的交付自己;有信德的人的确会作出以上信仰的行为。然而,这些行为是信德的果实,不是信德的起点。信德绝不始于鲁莽的冲动;信德拒绝轻信不合理的话,就像耶稣拒绝听信魔鬼的话那样。有了信德,才能作出信德的行为。信德的基础在于人意识到谁值得他信赖,谁应该得到他全然的交付,谁是他跟随的对象,其间有着意义和利益的衡量。即使是亚巴郞,必定也少不了这一个作出衡量的考虑。亚巴郞之所以能够爽快地遵从天主的命令,是因为他早已认识天主,天主是他的朋友(依四一8;编下廿7;雅二23)。而且,天主给予他的条件也很好:天主要使他成为一个大民族,要祝福他,使他成名,成为一个福源(创十二2)。

同样的,信仰耶稣也不能只是一时兴起,犹如追求时尚与潮流一般;我们需要衡量我们的信仰,为我们的信仰负起责任,造就生命。耶稣自己就多次勉励我们要事先筹算好做他门徒的代价:「如果谁来我这里,而不恼恨自己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门徒。不论谁,若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在我后面走,不能做我的门徒」(路十四26-27)。但是,若做了他的门徒,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这些跟随我的人,为我的名,舍弃了房屋,或兄弟、或姐妹、或父亲、或母亲、或妻子、或儿女、或田地的,必要领取百倍的赏报,并承受永生」(玛十九28-29)。由此可见,信仰不是盲目的一跃,而是一个慎重的决定,目标在于永生,为赚取天上永恒不朽的财富(参阅:玛六20)。

这主日的福音从「六天以后」说起(玛十七1),给我们叙述耶稣显圣容的事迹。这同一个事迹,圣史玛窦说在「六天以后」发生,圣史路加却说「大约过了八天」(路九28)。其实,他们俩人所讲的都是一个星期以后的同一天,只是他们数算的方式不同而已。连同头尾的天数加在内一起数算就是「过了八天」,比如这个主日是上个主日的第八天;扣除头尾的天数就是「六天以后」。因此,为了明白耶稣显圣容的事迹,我们需要回顾一个星期前发生的事。

一个星期前,耶稣向门徒们说明:他必须受许多痛苦,并将被杀,但第三天要复活(玛十六21);耶稣也向他们解释清楚做他门徒的要求:该弃绝自己,背起十字架,勇于为他牺牲性命(玛十六24-28)。一整个星期来,门徒们都在心里思考,明知耶稣这位师傅必须受苦和丧生,那么还跟随他,做他的门徒吗?跟随耶稣的意义何在?做耶稣门徒所得的利益真能抵偿所受的损失吗?这是活出信仰的衡量,负责任地回应天主召叫的反思。成熟的信仰要求知情和成熟的决定,决定后就义无反顾。为了帮助门徒们作决定,耶稣领他们上了一座高山,给他们预见他的光荣,让他们明白天主忠信的照料。

在高山上,门徒们看见耶稣的「面貌发光有如太阳」(玛十七2)。「有如太阳的光」指的是非常耀眼的光,无法直视的光。这光虽然吸引人趋近,但也确实令人惧怕。门徒们想亲近耶稣,想搭帐棚与他同住,但同时也「俯伏在地,非常害怕」(玛十七6);就如悔瑟在接受了天主十诫后,因同上主说过话,而脸皮发光那样,「全以色列子民一看见他的脸皮发光,都害怕接近他」(出卅四30)。梅瑟当时同上主在一起四十天四十夜之久;他因同上主说过话,接过了天主的话,也就是盟约的「十句话」(出卅四28),就脸上发光。现在,圣史玛窦要告诉我们一个更伟大的事实:耶稣是新梅瑟。他比梅瑟更亲近天主;他不只四十天四十夜与天主同在,他天天与天主同在。他不只是接过了天主的话而已,他自己就是天主的话。他是天主的爱子,天主所喜悦的(玛十七5),在他内散发出天主的光荣。

从高山下来的时候,耶稣嘱咐门徒们,在他由死者中复活以前,不要将他们所看见的事告诉任何人。意思是,耶稣在山上显示的光荣是他复活的光荣,但这光荣不是孤立的,总是与他的苦难和死亡相连,藉此表明这是救赎性的光荣。这是耶稣作为基督的意义;这也是我们作为基督门徒的意义。我们的信仰是救赎性的信仰。

耶稣显示的光荣也是圣神的德能。圣史玛窦为了让我们清楚明认这一点,就把耶稣受洗的事迹与耶稣显圣容的事迹贯穿起来。在耶稣受洗时,三部对观福音都记载有声音从天上传来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玛三17;谷一11;路三22)。但是,只有圣史玛窦告诉我们,在耶稣显圣容时天上也发出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玛十七5;参阅:谷九7;路九35)。耶稣是天主所喜悦的,这点明示耶稣与天主的亲密关系。耶稣与天主的亲密关系就是爱的共融,也就是圣神的德能。因着圣神的德能,耶稣始终与天主同在,以天主的名义行奇事、赦罪、治愈病人、驱逐魔鬼。

耶稣不愿众人在他由死者中复活以前看见他耀眼的光荣,因为信仰不能依靠引人注目的奇事来维持,而必须依靠认识所信仰的那一位。耶稣愿意众人在平常的生活中亲近他,认识他,跟随他,不要害怕;他自己也以平常的方式、不耀眼的方式亲近人。当然,与天主亲近的人必定也要分享天主的光。同样,耶稣也与我们分享他的光,对我们说:「你们是世界的光;你们的光也当在人前照耀,好使他们看见你们的善行,光耀你们在天之父」(玛五14-16)。但是,这世界的光是为叫人能张开眼来观看的光,不是耀眼的光。因此,我们不必在人前炫耀。主耶稣只要我们明认,我们所有做祂门徒的人在我们内都有祂的光,这是我们的身分。藉此信念,我们能在日常生活坦然面对一切,包括痛苦,甚至死亡,坚定不移地跟随祂。

在这四旬期间,让我们祈求耶稣赐给我们信德之光,坚心定志做他的门徒;让我们也祈求耶稣赐给我们圣神的德能,使我们与天主建立亲密共融的关系。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四旬期第三主日

软弱中的信德

主内亲爱的兄弟姐妹:

在事事如意,安和乐利的环境中活出信仰确实是一种福气,一份恩宠。我们可以无忧无惧地向天主感恩,感谢天主对我们的厚爱。由于这是信仰生活较常见的局面,我们就以为这是信仰生活必然的局面,甚至还认为这是我们应得的权利。既然我们信仰天主,那么天主至少亏欠我们一个好生活。天主很多时候的确这样善待我们,让我们享受祂的照料,让我们在平安中幸福、健康、富足地生活。然而,当我们身在福中时,我们看得到身边的人所面对的不同遭遇吗?我们发挥出来的是自充为义的法利塞人心态呢,还是慈善的撒玛黎雅人心态?

耶稣给我们指出的这两个人是身在福中的形象,他们俩都获得天主丰厚的降福。那个法利塞人到圣殿去,诚实地祈祷说:「天主,我感谢祢,因为我不像其他的人,勒索、不义、奸淫。我每周两次禁食,凡我所得的,都捐献十分之一」(路十八11-12)。是的,他真的很诚实,不欺不诈,品行正直,并且也常为他的富足和美好生活向天主感恩;但是,耶稣却说他不是义人。另一个撒玛黎雅人同样是诚实和富足的人,他不只恪守天主的诫命,更实际地活出天主的慈悲,满足耶稣所要求的成全:「你们应当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玛五48);「你们应当慈悲,就像你们的父那样慈悲」(路六36)。他亲自侍候那位遭遇了强盗的人,出力出钱,不计代价。他尽心尽力成为有需要者的近人。耶稣证实这就是义人的生活态度,因此勉励我们说:「你去,也照样做罢!」(参阅:路六25-37)

患难见真情;有人落井下石,有人雪中送炭。这里讲的是人的义德素质,是信义,更是信德。只对显贵者慷慨绝对显示不出人品的高尚;在顺境中才能存活的信仰也无法彰显信德。这就是这主日弥撒读经邀请我们注意的情景:「当我们还在软弱的时候,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基督就为我们死了;这证明了天主怎样爱我们」(读经二:罗五6,8)。当我们还在软弱的时候,基督就接近了我们;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祂就爱了我们。除非我们也关怀在困苦、软弱中的人,成为罪人的近人,不自鸣清高,不自充为义,我们就总是无法体验和明认基督对我们的爱;心里总是感觉没着落,不踏实,捉摸不定基督对我们的爱。

的确,呼吁我们去关怀别人的话常会显得非常抽象,并不是因为这话本身很抽象,而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去给这话找到一个具体的对象;我们怕弄脏自己的手,怕别人蔑视我们,啊!又是一个抽象的「别人」。耶稣要我们把这个抽象的「别人」转变成具体的「近人」,所以我们得向那个法学士学习,请教耶稣:「毕竟谁是我的近人?」(路十29)。我们必须找到我们的近人,因为在安逸中,我们心灵的眼睛会变得模糊,看不清天主的临在;有点耳背,听不清祂的声音。但是,我们的近人会帮助我们找到天主、看见天主,使我们与天主相遇。那时,我们将仿然大悟,原来天主一直从上赐给我们力量,接近我们,降福我们,使我们获得自由,不被罪恶窒息的自由。

这主日的第一篇读经与福音遥遥相对,以水源、生命的泉源为主轴。第一篇读经描述以色列子民在旷野中非常口渴,口渴得要死。他们相信和承认是天主救了他们出离埃及,因此他们认为天主亏欠他们一个好生活。现在生活看来不好、困苦、没有水喝,所以他们就抱怨天主。他们强迫天主给他们行奇迹,以证明祂与他们同在。他们要求天主以他们的方式来与他们同在;他们不要天主以祂自己的方式与他们同在。这种强迫天主行的奇迹只能给他们止渴,不能满足他们心灵上的渴望。其实,他们这一群人连同梅瑟都无法亲身抵达天主给他们许诺的福地,只能远远望见而已(参阅:户廿12;申卅四5-6)。

反观这主日福音中的撒玛黎雅妇女,她的生活有许多黑暗面和诸多的不顺。她说自己没有丈夫,因为她曾有过五个丈夫,而她现在所有的也不是她的丈夫。她受到其他妇女们的排挤,所以她只能在中午时分,在别的妇女们都汲了水后,才到「雅各伯泉」汲水(若四6-7)。然而,社会和伦理上的阻碍并没绊倒她的信德,她仍期待默西亚的来临,对耶稣说:「我知道默西亚──意即基督──要来,祂一来了,必会告诉我们一切」(若四25)。因着她的信德,耶稣引领她抵达那涌到永生的水泉(若四14),让她学会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天主(若四24),更让她遇见默西亚(若四26)。

她一遇见耶稣默西亚,就成了耶稣的使徒,立刻往城里去向人们作证。教宗方济各说过,「完全的悔改是与耶稣基督相遇」。这位撒玛黎雅妇人因着与耶稣基督的相遇,而完全悔改。悔改了的人能有效地帮助别人悔改,因此她也能有效地为耶稣基督作证。因她的作证,许多城里的撒玛黎雅人都信从了耶稣;因她的作证,他们更得以亲自与耶稣基督相遇,并且悔改。他们向那妇人说:「现在我们信,不是为了你的话,而是因为我们亲自听见了,并知道祂确实是世界的救主」(若四42)。基督使徒最大的使命就是把人们带到耶稣基督那里,让他们亲自与耶稣基督相遇。

人的罪过、伦理生活上的缺陷和不完美并不阻碍人与耶稣相遇,也不阻碍人去邀请别人来与耶稣相遇。耶稣来不是为了审判;他来是为了召叫罪人悔改(路五32),为了丰富人的生命,使人认识天主是我们的父亲——慈悲的父亲。在这四旬期间,让我们祈求耶稣基督也来到我们心灵的井边与我们相遇,赐给我们生命的活水,促使我们完全悔改,好能成为祂的使徒,向众人作证祂是默西亚、天主是我们慈悲的父亲。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四旬期第四主日

「主,我信!」

主内亲爱的兄弟姐妹:

这主日的礼仪选读《若望福音》第九章全章(若九1-41),叙述一个胎生瞎子与耶稣相遇的事迹。耶稣转变他,使原本看不见的他现在看得见了,使原本残缺的他成了完人,使原本害怕畏缩的他成了自主敢言的人,更叫原本不知道也不认识耶稣的他成了相信和朝拜耶稣的门徒。耶稣补全他在成长中的不足,让他也能像自己一样,「在智慧和身量上,并在天主和人前的恩爱上,渐渐地增长」(路二52)。人前的恩爱尤其包括为了耶稣的名字而被人驱逐,受人辱骂和迫害(若九34);因为耶稣说了:「如果人们迫害了我,也要迫害你们」(若十五20)。这个胎生瞎子始终给天主留下施展作为的空间;他的信德成长,可以作为我们信德成长的借镜。

福音详述了这个胎生瞎子的家庭和生活背景。有许多人认得他,也识得他的父母。他曾坐着讨饭,不能自主、没有尊严;他的父母是平凡的犹太人,不敢得罪法利塞人和犹太人首长。由于他生来瞎眼,他们一家人都被人怀疑是否在暗中犯了什么大罪。犹太人普遍上认为痛苦和残疾是罪过导致的后果(若九2);因为圣经上明示天主以脓疮惩罚埃及人(出九8-11),疾病来自罪恶和罪人的愚蒙(咏卅八2-6),上主要追讨人的罪债,「从父亲直到儿子,甚至三代四代的子孙」(出廿5),『祖先吃了酸葡萄,而子孙的牙酸倒』(则十八2)。耶稣矫正了这个错误的观念,强调天主与病患同在,要求人别太追究病痛的原由,却要更加留意天主在病患身上的工作。耶稣说:「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显扬出来」(若九3)。耶稣接着还说:「当我在世界上的时候,我是世界的光」(若九5)。

圣史若望常以「光」来提醒人在天主创造之初的那一道「光」(创一3-5;若一4-5)。那道光是其它一切创造的基础,使天主接下来的创造工程得以进展,直到第六天,天主按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为止。人是天主最后和最完美的受造物。天主造了人之后认为「很好」(创一31),就停止了所作的一切工程,并立定第七天为「安息日」——天主所祝福的圣日(创二3)。圣史若望以光的图像来表明,耶稣是一切创造的基础,是耶稣继续了其它的创造工程,使它们趋向完成,并达致完美;耶稣也要使人成为完人。因此,关于这个胎生瞎子,耶稣说:「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显扬出来」(若九4),意思是,为叫天主的创造在他身上达致完美,把他创造成一个完人。而这个胎生瞎子确实不只是在身体上成了完人,他更在心志上、在信德上成了完人。他不只看得见,而且还比很多眼明的人看得更清楚。他看得见天主的临在,看见并相信「人子」(若九35;参阅:达七13-14),俯伏朝拜了耶稣,对耶稣说:「主,我信!」(若九38)。

从创造的角度看,安息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在叙述胎生瞎子的事迹时,圣史若望说:「耶稣和泥开他眼睛的那一天,正是安息日」(若九14)。圣史若望以耶稣自己的作为来给我们解释安息日的意义。安息日人们应该在哪里?安息日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安息日当然应该到天主的圣殿,所以耶稣和众百姓都在圣殿聚集,经师和法利塞人也在那里(若八2-3);可是,由于犹太人不喜欢听耶稣的教训,要拿石头来砸他,耶稣只好离开圣殿(若八59)。在圣殿外面,耶稣遇上这个生来瞎眼的人(若九1),也就是在黑暗中生活了一生的人。圣殿里的人原本应该更敏捷、更欣然地接纳这道要来照亮他们的「世界的光」(若八12),但他们把这光赶走了。现在,这光来到了那早已对看见光明不存丝毫希望的胎生瞎子。

让我们回到安息日,从安息日的意义来认识耶稣。耶稣在安息日治病,以传统疗法「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了些泥,把泥抹在瞎子的眼上」(若九6)。然后,他叫那瞎子到史罗亚水池里洗洗;瞎子去了,洗了,回来就看见了(若九7)。史罗亚水池位于耶路撒冷南端,距离圣殿约一公里。一安息日的路程是从橄榄山到耶路撒冷城(宗一12),最多也不过半公里。在法利塞人眼里,耶稣双倍地违反了安息日的法律:他不只自己治病,还叫人走超过安息日许可的路程。在此,圣史若望也像圣史玛窦那样(玛五17-20),告诉我们耶稣不是来废除法律,而是来成全法律;因为安息日正是让人走向成全、达致完美的日子。耶稣在安息日使这个胎生瞎子成了完人,不只不再残缺,更成了有成全信德的人。耶稣履行他作为光的使命,使人看见光明,使安息日成为真正的安息日——天主祝福人的日子。

耶稣最后总结说:「我到世上来是为了审判:使瞎眼的能够看见;使明眼的反而成了瞎子」(若九39)。 从光的角度看,「审判」在此明显的并非断定谁对谁错,谁该受奖赏,谁该受惩罚。耶稣来是为驱除那折磨人的黑暗,因为他是光,创造世界的真光。即使是瞎眼的也能看见耶稣真光;但那些自认为明眼的人,因为拒绝真光而仍处在黑暗中,仍旧看不见。这就是耶稣的审判。

我们中或许有些人像这个开了眼睛的瞎子那样,全然地接纳耶稣;或许像他的父母那样,不敢承认耶稣;或许像法利塞人那样,心硬不愿接受耶稣,却以堂皇的藉口说是为了保护信仰的纯正,捍卫天主的法律。人怎能以自己对天主狭隘肤浅的认识去捍卫伟大的天主呢?

耶稣真光已来到世界,祂今天还在我们的生命中进行创造工作,使我们成为完人。让我们敞开心灵,接纳祂的照耀,接受祂的创造;让我们俯伏朝拜耶稣基督,对祂说:「主,我信!」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四旬期第五主日

「拉匝禄,出来!」

主内亲爱的兄弟姐妹:

我们下个主日就要步人圣周,与耶稣在苦路上同行,默想耶稣以自己的苦难带给我们的救赎。这主日,教会在礼仪中鼓励我们加深对耶稣的认识,同时也邀请我们增加对他的信德,好能藉着信德看到天主的光荣。

这主日的福音取自《若望福音》(若十一1-45)。圣史若望给我们叙述,由于犹太首长们拒绝聆听耶稣,拿起石头来要砸死他,所以他就离开犹太地区,到了约旦河对岸,并在那里宣讲(若十31-40)。在那里,有话传来说拉匝禄病危,就要死了。拉匝禄是玛尔大和玛利亚的兄弟,耶稣与他们非常熟稔。他们住在伯达尼,犹太的中心地区,距离耶路撒冷只不过三公里。听到噩耗两天后,耶稣叫门徒们再回到犹太去。门徒们明白耶稣是要去悼念好友拉匝禄。但是,真的要回到犹太去?这不是自找死路吗?从多默宗徒的话,我们就能迫切地感受到当时的处境极其危险:「我们也去,同老师一起死罢!」(若十一16)。但是,耶稣仍坚持前往犹太,到耶路撒冷去。因为人们需要他这世界的光,才能看见,才不至于跌入黑暗之中(若十一9-10);人们必须增加对他的信德,才能生活、且永远生活(若十一25-26)。

这主日的福音其实是一份信德的邀请,邀请我们在信德中成长,勉励我们从玛尔大、玛利亚、拉匝禄、伯达尼的犹太人,以及耶稣身上看见信德,增加信德。

玛尔大一听说耶稣到了伯达尼,便跑去迎接他。她相信,若耶稣在拉匝禄病危时来到,拉匝禄肯定不会死。但很可惜的,耶稣那时还没来到;耶稣确实在约旦河对岸多逗留了两天。而现在为时已晚!为什么耶稣故意姗姗来迟呢?他要等到拉匝禄死后才来行奇迹吗?这想法不合常理,也不符合圣史若望给我们描述的耶稣的性格。我们记得在加纳婚宴中,他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答道:「我的时刻尚未来到!」(若二4)。现在,耶稣听说拉匝禄病危,但他仍必须等待他的时刻的来到。我们可以稍微向前看,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一刻,说:「完成了。」就低下头,交付了灵魂(若十九30)。那是他的时刻的来到!

耶稣坚持完全按照天主的时刻生活,与天主同步同调。我们必须认清,耶稣的首要目标是「往犹太去」(若十一7),而不是去拉匝禄那里。「往犹太去」的意义非常清楚,就是去「受许多苦,被长老、司祭长和经师们弃绝,并且要被杀;但第三天必要复活」(路九22)。耶稣是在「往犹太去」的背景下,去会晤他已死了的好友拉匝禄。

拉匝禄的两个姐妹都说,若耶稣有在,她们的兄弟决不会死(若十一21,32)。这是她们对耶稣的信心,虽然难免带点遗憾,为什么在最需要耶稣的时候,耶稣却不在。但是,我们现在可以从有利位置来理解他们之间的对话,向他们学习在信德中成长。拉匝禄是耶稣所深爱的(若十一3,36);这声明不是为了强调,他们关系密切、非一般的好朋友。耶稣所爱的人,指的是那些愿意接受耶稣的许诺的人。耶稣必定会为他实践许诺,也就是把他带到天父面前。于是,耶稣对玛尔大说:「你的兄弟必定要复活」(23节)。玛尔大一时理解不了,所以耶稣再次证实说,他就是复活,就是生命(25节)。玛尔大这时才敢完全相信,并且作出信德的宣认:「主,我信祢是默西亚,天主子,要来到世界上的那一位」(27节)。耶稣的这三个称号是初期教会的信德宣言,表明耶稣获享天主的德能,最亲近天主,并且他也将以天主的名义在人的任何境况中与人同在。玛尔大在信德宣誓后,就去邀请她的妹妹玛利亚前来与耶稣会晤。玛利亚一见到耶稣,就俯伏在他脚前(32节)。玛利亚以行动作出信德的宣认。

玛尔大告诉耶稣说拉匝禄已死了四天,已发臭了(39节)。但耶稣提醒她要坚持信德,信德能成就一切,若信就会看到天主的光荣(40节)。意思是,若我们把自己无法处理的事情全都交在耶稣手中,这位获享天主的德能、最亲近天主的人,将让我们看见天主德能的展现。随后,耶稣大声呼唤拉匝禄出来;死者便出来了(44节)。已死了四天、已发臭了的人仍然听从耶稣的话,仍然忠信于这位「默西亚,天主子,要来到世界上的那一位」,这乍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拉匝禄是耶稣所爱的,是坚信耶稣的许诺的人,这样的人永远听从耶稣的话,没有任事情可以对他造成阻碍,死亡也不能。死亡掩盖不了天主圣言的声音。在若望福音中,耶稣来到的世界是黑暗的世界,为叫世界看到光明,因为他是「世界的光」。圣史若望藉此邀请我们向死者拉匝禄学习信德,永远听从耶稣的呼唤,从实际黑暗的世界,也就是从坟墓走向光明,走向耶稣。拉匝禄以行动向耶稣作出信德的回应,走出黑暗,走到活人中间,在光明的世界中生活。

让我们再仔细注视耶稣。当耶稣看到玛利亚哭泣,他便心神感伤,难过起来(33节)。他感到沮丧,甚至愤怒,因为他无能为力,无奈又无助。圣史若望藉此告诉我们,耶稣不是麻木不仁、没有情感的人;他也不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行奇迹。当时,耶稣真的感到无能为力去帮助他所爱的、信靠他的人。看见有人遭受巨大的痛苦而无能为力予以任何帮助,他心坎里实在伤痛。圣史若望更说:「耶稣哭了」(35节),连犹太人看了,也对他感到同情(36-37节)。但是,他们也质问:这个刚开了瞎子眼睛的人,真的不能做任何事吗?耶稣真的感到什么都不能做,他只想到坟墓前,去接近这位已死去的朋友(38节)。

在这信靠他的朋友的坟墓前,他呼求派遣他到世界上来的天父。他举目向上、感谢天父说,即使在这痛苦无助的处境中,仍有人愿意相信他是天父所派遣来的(41b-42节)。然后,他大声喊说:「拉匝禄,出来!」(43节)。「拉匝禄」是他朋友的名字,但「拉匝禄」这个字的意思是「天主救助」(参阅:创四九25;依四一10;咏三七40;咏十14b)。因此,耶稣的呼喊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他呼唤他的朋友走出死亡;另一方面,他更祈求天父救助他的朋友出来。当这位获享天主德能的人呼求天主救助,天主必定不会沉默。「拉匝禄,出来!」是一句强而有力的呼求,我们可以在心中、在祈祷中细细品尝和感受这句圣言的效力。

这主日的福音最后告诉我们,有许多在那里的犹太人看到耶稣所行的事,就信了他(45节)。这是福音的见证,连反对耶稣的犹太人也信了耶稣。因此,我们更要积极地向耶稣作出信德的回应,走出黑暗,走向复活,走向生命。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圣枝主日、苦难主日

显耀和谦逊的耶稣

主内亲爱的兄弟姐妹:

这主日我们同时庆祝圣枝主日和苦难主日,耶稣基督的两个事迹。圣枝主日我们庆祝耶路撒冷欢迎耶稣进城,为他高喊贺撒纳,赞颂天主(玛廿一1-11);苦难主日我们则悼念耶路撒冷驱逐耶稣出城,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玛廿六14-廿七66)。在这进城和出城的两个事迹中,耶稣明示他受天主派遣来到世界上,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承行天主的旨意。在受人拥戴时,他不趾高气扬,没有得意忘形;在受人排击时,他始终信守不渝,没有见风转舵。他是达味之子,即君王(玛廿一9);他是天主的先知(玛廿一11);他真是天主子(玛廿七54)。

按照圣史玛窦的记载,匝加利亚先知早已预言耶稣荣进耶路撒冷城的事迹:「你们应向熙雍女子(也就是耶路撒冷城及其居民)说:看,你的君王来到你这里,谦逊地骑在一匹母驴和一匹驴驹上」(玛廿一5;参阅:匝九9)。圣史玛窦接着又说,当他们牵了母驴和驴驹来,把外衣搭在它们身上后,耶稣便骑在它们上面(玛廿一7)。耶稣到底是怎样同时骑在两匹驴上的,无论对我们现在的人还是当时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奇妙的事件。但圣史玛窦就是以这个很奇妙的事件,向我们证实耶稣应验了先知的预言。这一个不可思议的预言,如今耶稣完全实现了。

圣史玛窦引用匝加利亚先知的预言来表明:耶稣是显耀的君王,是正义和胜利的君王;但他同时也非常谦逊(匝九9),是天主谦逊的仆人,意思是他了解人的软弱。一个人很难既是君王又是仆人,显耀而谦逊、胜利而柔弱。圣史玛窦藉此邀请我们注视耶稣身上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品质,在他后来受到人们的辱骂、迫害和钉死时,依然看见他的威严和柔美。

在耶稣光荣进城时,众人簇拥着他,赞赏他因上主之名而来的智慧和权威,甚至把自己的外衣铺在路上,以表示愿意完全顺服他。那时反对天主智慧的势力,那以「司祭长、法利塞人和长老们」为代表的世界的势力,尚未作出行动,但不久后就要猖狂妄行。不只这些曾欣然迎接耶稣的众人要群起攻击他,连他最亲近的门徒犹达斯也要出卖他。世界的势力确实容纳不下天主的智慧,但也永远无法战胜天主的智慧。世界的势力可以杀害义人,但天主「绝不让祂的圣者见到腐朽」(宗十三35;咏十六10)。

圣史玛窦记载的耶稣受难史有两个部份。第一部份叙述犹达斯的角色:他为了三十块银钱而出卖耶稣(玛廿六14-16),事后懊悔自己「出卖了无辜的血」,遂把那三十块银钱退还给司祭长和长老们(玛廿七3-10),但事情已无法挽回。第二部份则叙述比拉多的角色:他依照司祭长和长老们的意愿逮捕耶稣,并把耶稣交给他们钉死在十字架上(玛廿七11-26),最后他又依照司祭长和法利塞人的意愿,派卫兵把守耶稣的坟墓,以免耶稣的门徒在第三天来把他偷去(玛廿七65-66)。耶稣在世上最后的生命可以说是被犹达斯和比拉多给弄垮了,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刽子手,只是为「司祭长、法利塞人和长老们」弄脏手的人。即使比拉多拿水当众洗手,也洗不干净他的脏手。无论是犹达斯或是比拉多,他们都陷入了世界权势的圈套,想抽身却已不能自拔。

我们很少深入地去注意犹达斯的悲剧,最多也只把他当成一个藐视和诋毁的对象。但从耶稣与他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天主奥妙的行动。当耶稣在逾越节晚餐中向门徒们宣布,他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他时,他并没有指控任何人。轮到犹达斯问耶稣,莫非是他要出卖耶稣时,耶稣对他说:「你自己说了」(玛廿六25)。耶稣在大司祭和比拉多审问他时,也作出同样的答复(玛廿六64;玛廿七11)。 耶稣回答的意思是:「你自己去想想,你正在做的到底是什么!」

犹达斯是个太过天真的人,他其实只是想与权势者拉关系,并非想伤害耶稣。在他的小心眼、短浅的眼光中,他幻想耶稣必定会避开凶险及其后果,耶稣不是有过人的能力吗?他对耶稣持有自己的看法,把耶稣封闭在自己的成见中,不愿敞开心灵去认识真正的耶稣,不愿接受耶稣的道路。耶稣已三次宣布,说自己必须去到耶路撒冷受苦、死亡和复活;那是耶稣的道路。门徒们都不明白,犹达斯也不明白,但他更拒绝去明白。他设想以人的智慧去掌控天主的智慧,因此大大地低估了天主的智慧。对于这个要出卖耶稣的人,耶稣说:「人子固然要按照指着祂所记载的而去,但是出卖人子的那人却是有祸的,那人若是没有出生,为他更好」(玛廿六24)。意思是,人无法胜过天主的智慧,人不能改变耶稣必须走、而且正在走的路。犹达斯没意识到这点,他也听不懂耶稣点醒他的话。他越来越陷入自己的计划中,封闭在自己内,设想超前天主的计划一步。即使当他看见耶稣确实已被判决后,他仍以为只要退还那三十块银钱就能改变局势,使自己成为拯救耶稣的人。别的门徒们也否认耶稣、离弃耶稣,但他们从不超前天主的计划一步,他们仍能接受帮助,回归正途;而犹达斯却选择了不归的绝路。

至于比拉多,当他正坐堂时,他的妻子因在梦中受了许多苦,就差人跟他说:「你千万不要干涉这义人的事」(玛廿七19)。圣史玛窦藉此梦境的标记,邀请我们回顾犹达斯的悲惨命运。犹达斯因把耶稣这义人交给了司祭长和长老,「干涉了这义人的事」而遭祸,万劫不复。那么,比拉多又到底干涉了多少这义人的事呢?圣史玛窦明确地让我们看见,比拉多在「司祭长、法利塞人和长老们」面前,丝毫作不了主,干涉不了耶稣必须走的路,也阻碍不了天主的计划。他只能可怜地让他们随意摆布。

耶稣始终忠于他受天主派遣的使命,走完他必须走的路。世界的权势利用犹达斯和比拉多,试图颠覆他来自天主的智慧,但他依然忠信到底。他同时是胜利显耀的君王和天主谦逊的仆人;他为我们成了复活的主!让我们同声宣认:耶稣是主,我们的救主!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