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3 18:21:45

主日弥撒讲道(丙年复活期第二 -- 七主日)


复活期第二主日

宗徒和信徒的信仰见证

主内的兄弟姊妹:

「主真复活了,并显现给西满了!」(路廿四34)。西满伯多禄之前只看到耶稣的空坟墓,看见那里放着的殓布,也看见耶稣头上的那块汗巾(若廿6-7),现在却亲眼看到了主。玛利亚玛达肋纳之前只站在耶稣的空坟墓外痛哭,现在却向门徒们报告说:「我见了主!」(若廿18)。宗徒们之前都只躲在门户紧闭的房里,现在却异口同声地对多默说:「我们看见了主!」(若廿25)。虽然门徒们一致地见证基督复活了,但这些都只是他们自己私人的经验,并且也只在自己的门徒团体之间彼此相传。

在这主日,耶稣复活的「八天以后」,主耶稣再次而且在同一个时候显现给「十二宗徒」。「十二宗徒」代表基督教会官方的权威;因此,也只有在今天的福音中,我们才有了教会的「基督复活的官方见证」和「基督复活的官方见证人」。「十二宗徒」的中心职务就是为基督的复活作见证,宣讲基督的复活,所以他们都必须亲眼看到复活的基督。伯多禄在拣选玛弟亚取代犹达斯的「十二宗徒」职位时,就定下了这先决条件说:「这些常同我们在一起的人中,由若翰施洗起,直到耶稣从我们中被接去的日子止,应当有一个同我们一起作祂复活的见证人」 (宗一21-22)。

这主日的读经特别强调「十二宗徒」,尤其是伯多禄,「十二宗徒之首」的角色。因着「十二宗徒」官方的见证,「信主的人日见增加,男女的人数极其众多。宗徒们行了这样多的奇迹,以致有人把病人抬到街上,放在床上或被褥上,好叫伯多禄走过的时候,至少他的影子能遮在一些人身上」(宗五14-15)。这位超群的宗徒之首伯多禄继承了耶稣自己的使命,他一方面宣讲福音,另一方面更如耶稣那样行奇迹;其他的宗徒们也同伯多禄一起宣讲福音和行奇迹。虽然如此,伯多禄和其他宗徒从不自命能取代他们所宣讲的耶稣。他们总是让人清楚知道,他们的能力来自耶稣(路九1-2),他们是「因纳匝肋人耶稣基督的名字」(宗三6)叫人获得痊愈,因见证基督的复活而让人看见天国来临的迹象。

复活的见证是为了叫众人相信基督,并頼基督的名获得生命。基督的生命是为众人的,因为基督是为了众人而在十字架上交付了自己的生命,为众人而流出了生命的血和水(若十九34)。复活的见证就是为使众人像多默宗徒那样,对复活的基督作出坚实的信德宣认:「我主!我天主!」(若廿28)。多默宗徒的信德宣认消除了他之前所有的不信。其实,多默宗徒的相信并不只是因为他看见了复活了耶稣,更是因为复活的耶稣赐给了他信德。多默宗徒的信德就是「十二宗徒」的信德,也是整体教会信德的写照。

让我们来反省多默宗徒所获得的信德恩赐。这信德的恩赐很重要,因为当耶稣赐给多默信德时,祂同时也赐给其他宗徒们信德,借着宗徒们,我们也都获得了同样的信德。在其他宗徒们「看见了主」八天之后,他们再次聚在同一间屋子里。圣史若望这时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小细节,宗徒们又把门户都关上,也就是说他们都还缺乏信德,仍然害怕;他们因缺乏信德而害怕,也因害怕而缺乏信德。信德的反面就是害怕,并非怀疑!

耶稣来了。在紧闭着门户的屋子里,耶稣来了,站在他们中间说:「愿你们平安!」复活的基督常说:「愿你们平安!不要害怕!」平安就是不害怕,不害伯就是信德。有了信德,多默宗徒不再需要把指头伸到耶稣的手,也不再需要伸出手去摸耶稣的肋旁。他立刻就能坚决地对耶稣作出信德的宣认:「我主!我天主!」(若廿28)。多默宗徒的宣认也是其他宗徒们的信德宣誓。

在多默宗徒身上,我们看到信德确实是一份恩赐,而非个人努力寻求的成果。当耶稣要赐给人信德时,无论人把自己的心门关得多紧,耶稣也能来到他心中。保禄宗徒是另一个很显著的例子,他因不信所生出的害怕而迫害基督徒,可是耶稣却赐给了他信德,使他不但不再迫害基督徒,反而乐意为基督徒受迫害。保禄自己就这么对哥罗森的基督徒说了:「如今我在为你们受苦,反觉高兴,因为这样我可在我的肉身上,为基督的身体──教会,补充基督的苦难所欠缺的」(哥一24)。

从宗徒们对基督的信德中,在宗徒们对基督复活的见证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复活的信仰是平安的信仰,也就是不害怕的信仰。耶稣赐给我们信德,要我们不害怕,要我们得享平安,也呼吁我们与别人分享这平安,分享这信德。因着这平安的信德,不管必须面对生活上多少的挫折、多少的失败,甚至要面对最艱苦的黑暗,我们仍然可以让平安在我们心中作主。

「愿你们平安!不要害怕!」这就是基督赐给我们的信德和宗徒们传给我们的信德,是平安和不害怕的信德。每次参加弥撒,我们都在更新我们这一个平安的信德,特别在「互祝平安」时互相坚强彼此的信德。让我们把基督赐给我们的平安,我们在礼仪中庆祝的平安,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带到世界上,以「互祝平安」与「促进和平」向世界见证我们对基督复活的信仰。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复活期第三主日

配为耶稣的名字受侮辱

主内的兄弟姊妹:

我们必须庆祝基督的复活,因为庆祝基督的复活本身就是活出教会的生命,见证我们是复活的天主子民。在庆祝基督的复活中,我们逐渐认识复活,也逐渐认识使我们获得复活的救恩。庆祝复活是一个行动,是一个喜乐和传播喜乐的行动,更是一个有起因与目标的行动;起因是基督的复活,目标是参与基督的复活。

这主日的第一篇读经与上个主日的福音在行动过程上是连贯的。耶稣已赐给了宗徒们平安的信德,也就是不害怕的信德,并且又命令他们去宣讲这信德,使世界万民都「信耶稣是默西亚,是天主子,并頼祂的名获得生命」(若二十31)。宗徒们从此就认定这是他们的使命,并决意活出这使命确切的「平安信德」。因此,他们立即打开了紧闭的门户,走出户外宣讲基督的复活。面对有权有势的大司祭和撒杜塞党人的禁令,伯多禄和宗徒们充满信心和勇气地回答说:「听天主的命令应胜过听人的命令」(宗五29)。

那么,伯多禄所说的天主的命令是什么呢?就是去宣讲基督的复活,向人见证:「天主使耶稣复活了,天主以右手举扬了祂,叫祂做首领和救主」(宗五31)。复活的耶稣现在是首领,不是政治性质的首领,而是「生命之原」(宗三15),是众人获得生命的依据,是众人的救主:「除祂以外,无论凭谁,决无救援,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字,使我们赖以得救的。」(宗四12) 宣讲基督的复活相等于「宣讲基督耶稣的福音」(宗五42),为基督信徒来说,这是不得违反的命令。保禄很清楚地意识到这点,所以他说:「我若传福音,原没有什么可夸耀的,因为这是我不得已的事;我若不传福音,我就有祸了」(格前九16)。在保禄看来,不传福音就等同于否认自己是基督的门徒;这是祸,而且是大祸,因为他就不再「能与人共沾福音的恩许」(格前九23)。

在传福音的过程中,除了宗徒们是基督复活的见证外,伯多禄还提及圣神也是基督的见证,圣神也为耶稣基督复活的事实作证(宗五32)。圣神同宗徒们一起作证,使他们的作证有效力,致使无人能消灭他们(宗五39),也使他们的作证能让人真实享有来自圣神的新生命(若三5-8)。宗徒们就是因着圣神的能力才敢说出「听天主的命令应胜过听人的命令」。他们同样也是因着圣神的能力,在为耶稣的名字受侮辱后,仍能「欢喜地不断在圣殿内,或挨户施教,宣讲基督耶稣的福音」(宗五41-42)。基督的福音是复活的福音,充满着圣神的力量,也拥有基督自由的力量。宗徒们可以被锁链捆绑,「如同凶犯一样;但是天主的道,决束縳不住」(弟后二9)。无论如何,基督的福音总要从耶路撒冷及全犹太和撒玛黎雅开始,传到地极(宗一8)。

这主日的福音是《若望福音》的附录,补充说明复活基督与宗徒们自身的内在关系和活力。圣史若望在此特别强调以伯多禄为首的教会必须以爱的行动来宣认耶稣是主,必须以爱的行动来守护基督的羊群,又必须以光荣天主的方式来跟随基督。复活基督与宗徒们之间的爱是真爱和友爱,希腊文原文就用了两个不同的字来表达这份爱。虽然这两个「爱」字,在希腊文的字意上有些许的小差别,但它们都是有行动的爱,也是有效果的爱。

福音叙述当宗徒们依照耶稣的指示撒网,捕获了很多的鱼后,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就对伯多禄说:「是主!」伯多禄一听到「是主」便立刻采取行动,而这行动是有效果的行动,以致所有的人,宗徒们及那以「153条大鱼」为代表的普世教会,「都知道是主」(若廿一12)。复活的耶稣现在「是主」,是堪享权能、尊威、光荣和赞颂的被宰杀过的羔羊(默五12),是守护祂所有羊群的主,也是邀请人来跟随祂的主。主耶稣总不会让祂的羊群缺少牧人,因为祂是为羊舍掉自己性命的善牧(若十11),因为祂必不留下我们为孤儿(若十四18)。

伯多禄现在以复活基督的名义牧放基督的羊群。伯多禄的牧职是在爱的标志下的牧职,在爱德下使基督的教会合而为一。基督三次问伯多禄是否爱祂,而且是否比其他人都爱祂。这三次爱的询问并非为了弥补伯多禄曾三次否认耶稣,而是为了确定伯多禄是否已经准备好以爱基督的爱来牧放基督的羊群,以基督为羊群舍命的爱来带领基督的教会。伯多禄肯定的答复同时也确定了「他将以怎样的死,去光荣天主」(若廿一19)。伯多禄就这样跟随了耶稣基督,也这样领导了基督的教会。

基督确实是我们的「生命之原」,在基督复活中,我们的生命有了永生的根据,这是伯多禄以自己的性命给我们作出的见证。他的见证是可信的。让我们与伯多禄,更与伯多禄的继承人教宗方济各,一起在爱德中庆祝基督的复活,努力过一个合乎复活天主子民的爱德生活。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复活期第四主日〔善牧主日 〕

作基督羔羊的羊群

主内的兄弟姊妹:

在上个主日的第一篇读经中,我们看到宗徒们已打开了紧闭的门户,走出户外宣讲基督的复活。虽然有权有势的大司祭和撒杜塞党人禁止他们用耶稣的名字施教,但是伯多禄和宗徒们却充满信心和勇气地回答说:「听天主的命令应胜过听人的命令」(宗五29)。宗徒们清楚知道:天主的圣道是人无法束縳的(弟后二9);基督的福音无论如何总要从耶路撒冷传到地极(宗一8)。在这个主日的第一篇读经中,保禄和巴尔纳伯宗徒从耶路撒冷来到了安提约基雅,毫不畏惧地继续向「几乎全城的」(宗十三44)犹太人和希腊人宣讲基督普世性的救恩。

在肤浅的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因为犹太人先拒绝接受天主的圣道,所以外邦人才获得接受天主圣道的福份;是因为犹太人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们才获得接受永生的机会。即使是这样,我们仍可以感到庆幸,因为我们总算是成了配得永生的人。然而,保禄和巴尔纳伯的宣讲并不是肤浅的宣讲,他们深切地教导我们耶稣基督原本的普世性救恩使命。他们援引依撒意亚先知的第二首上主仆人的诗歌,将耶稣基督的使命视为自己的使命,放胆地说:「主如此命我们说:『我已立你作为外邦人的光明,使你成为他们的救恩,直到地极』」(宗十三47)。在《依撒意亚先知书》中,这原本是天主对基督说的话:「我要使你作万民的光明,使我的救恩达于地极;…好向俘虏说:『你们出来罢!』向在黑暗中的人说:『你们出现罢!』」(依四九6b,9)。当然,只有耶稣基督是「万民的光明」,但这光明却要借着宗徒们的见证和宣讲,才真正地发出亮光,使天主的救恩达于地极。宗徒们将基督的使命当成自己的使命,完全遵从基督的命令:「你们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犹太和撒玛黎雅,并直到地极,为我作证人」(宗一8)。

向外邦人宣讲福音实在不是历史上的一种意外,并非因为犹太人拒绝福音,宗徒们才向外邦人传报福音。向外邦人传报福音由始自终都是天主的计划,依撒意亚先知早已隆重地宣布了:「上主的光荣要显示出来,凡有血肉的都会看见:这是上主亲口说的」(依四十5)。保禄也在阿格黎帕王面前自辩说:「今天我站在这里,向卑微和尊高的人作证。我所讲的,不外乎先知和梅瑟所说过的、必将成就的事:就是默西亚怎样必须受难,怎样必须由死者中作复活起来的第一人,将光明传布给这百姓及外邦人」 (宗廿六22-23)。因此,虽然在安提约基雅的会堂中有些犹太人拒绝聆听福音,促使保禄和巴尔纳伯转向外邦人,但这并非他们向万民传报福音的起因。其实,圣史路加记载了不少犹太人信从耶稣基督的事迹,例如在伯多禄的宣讲后,一天之内就有三千犹太人受洗成为基督徒(宗二41),之后又有五千人(宗四4),司祭中也有许多人服从了信仰(宗六7),包括会堂长克黎斯颇和他全家人(宗十八8)。宗徒们自己评估说:「在信教的犹太人中盈千累万,都是热爱法律的人」(宗廿一20)。

因此,这主日的第一篇读经所要强调的无非就是宗徒们如何忠于基督的命令;在他们宣讲基督福音的过程中,无论遭遇到多少的迫害或抗拒,他们总是「充满喜乐和圣神」(宗十三52)。这是复活基督的喜乐、复活基督的圣神。这喜乐和圣神是宗徒们信仰的泉源,也是他们信仰的效果。因为他们有喜乐的信仰,所以他们有勇气为信仰作见证;因为他们的信仰带给他们喜乐,所以他们愿意为信仰投注他们的生命。

宗徒们认定耶稣基督是他们的善牧,他们以稳重的步伐、满怀信心地跟随善牧耶稣,听从祂的声音。在这主日的福音中,圣史若望用了四个动词来表明这种善牧和羊群的亲密关系:听从和跟随;认识和赐给。羊群听从和跟随善牧;善牧认识羊群并赐给他们生命。听从是承认、信任和尊重发言者的权威,也就是愿意与他共融,愿意遵从他的领导;而跟随就是依附他,作他的门徒。当这发言人是耶稣,降生的天主圣言时,听从和跟随就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甚至独一无二的意义。跟随耶稣在此就等于作耶稣的羊群,永远属于耶稣的羊群。作耶稣基督的羊也就成了我们的身份和使命。这是我们每一个基督信徒的身份和使命。我们只能在耶稣基督内才能找到我们真实的自己,我们只能在耶稣基督内才能活出我们真实的生命。耶稣自己证实说:「我与父原是一体」(若十30),就如耶稣必须在天父内才能拥有他的身份和活出他的生命那样,我们也无法远离耶稣而生活,无法远离耶稣而真正地生活。

这就是宗徒们的圣召,也是我们的圣召。我们都受耶稣基督召叫在祂内生活!在耶稣基督内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生活的人。这点我们可以在这主日的第二篇读经中明显地看出来。若望叙述说,无法计数的人之所以能够站在天主的宝座前是因为「他们都曾在羔羊的血中洗净了自己」(默七14)。羔羊在此指的就是耶稣基督。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说,他们都是以他们的生命,为耶稣基督作了见证,也就是说,他们都是耶稣基督的殉道者。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血是生命的另一个说法。「他们都曾在羔羊的血中洗净了自己」的意思是说,他们都在羔羊的生命中生活过,因此他们都是属于羔羊的人,由羔羊来牧放他们。我们的圣召就是要成为属于基督羔羊的人。

这主日是国际圣召节,让我们一起特别为教会内司铎和修道的圣召祈祷:祈求天主感动和召唤更多的年轻人考虑和回应司铎和修道的圣召,为天国献身,为天主的子民服务,在教会中负起善牧的使命。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复活期第五主日

以信德的爱建立大公的教会

主内的兄弟姊妹:

我们的公教会打从一开始就有普世性的视野,把目光投注于万邦万民。普世大公是教会的性质,宽大为怀是教会的精神,把基督福音传到地极是教会的使命。相反大公的行径,心胸狭隘的气量,固步自封的姿态从来就不能与教会并存共立。虽然这些举止可让教会自保一时,但这只知自保的教会只是属人的教会,绝不是属基督的教会。只求自保和过安逸日子的信仰也不是坚实的信仰。

在这主日的第一篇读经中,保禄和巴尔纳伯劝勉教会坚持信仰,说:「我们必须经过许多困难,才能进入天主的国」(宗十四23)。他们所说的困难不是空洞抽象的言词,而是他们在传教过程中亲身经历的苦难。他们经历了许多苦难,只因为他们向外邦人宣讲了基督的福音,「给外邦人打开了信德的门」(宗十四27)。这传教的努力和成果非常值得我们注意。保禄和巴尔纳伯宗徒就是以他们传教的努力来「坚强门徒们的心」,以他们传教的成果来「坚固门徒们的信德」(宗十四22)。由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教会向外传教的热心和教会自身的信德是相连的,也就是说,若没有向外传教的热心,教会自身的信德也会变得薄弱。

其实,向外传教就是教会成长和信德坚固的定律。这定律也表现出普世教会信德的相通,以及普世教会是基督的奥体。一个地方教会的信德可以有效地坚固另一个地方教会的信德:一个地方教会受苦,普世教会也一同受苦;一个地方教会受光荣,普世教会也一同受光荣。从普世教会信德相通的事实中,保禄觉悟到教会是基督的奥体,他说:「你们便是基督的身体,各自都是肢体(格前十二27);我们众人在基督内,也都是一个身体,彼此之间,每个都是肢体」(罗十二5)。

各地方教会在信德上的相通要以爱作为互相连系的原则。爱是一条朝向共融的「更高超的道路」(格前十二28);但是,这条爱的道路却必须在信德中才能走稳。我们可以说,没有信德的爱只是空洞的爱,甚至是自私的爱、错误的爱。相反的,有信德的爱就是忠信的爱、坚持到底的爱、患难与共的爱,因为信德让我们在爱中互相担当、互相扶持。保禄就是以这种信德的爱来坚固他所建立的各个地方教会,「把他们托付于所信仰的主」(宗十四23)。

在这主日的福音中,耶稣给我们展露了他对天主充满信德的爱,说:「现在人子受到了光荣,天主也在人子身上受到了光荣。天主既然在人子身上得到了光荣,天主也要在自己内使人子得到光荣,并且立时就要光荣祂」(若十三31-32)。耶稣说的这番话是教会在礼仪中的信德宣言,教会在礼仪中不间断地庆祝这信德。耶稣的「光荣」是十字架上的光荣,也就是信德的光荣,只有在信德中才看得见的光荣。耶稣十字架总是「许多人跌倒和复起,并成为反对的记号」(路二34),但在信德中,「我们见了祂的光荣,正如父独生者的光荣,满溢恩宠和真理」(若一14);在信德中,我们肯定耶稣是在起初就与天主同在的圣言。信德的恩宠促使我们趋向爱,并使我们在信德的爱中彼此共融。

为了让我们更加明白只有以信德的爱,普世各地的教会才能建立起来,耶稣又向我们说:「我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你们也该照样彼此相爱。如果你们之间彼此相亲相爱,世人因此就可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 (若十三34-35)。然而,我们得问「彼此相爱」怎能是一条「新命令」呢?旧约很早之前就有了这条命令(参阅:肋十九18),许多东方地区的信仰和文化传统也有这条命令。很明显的,这条命令的新颖并不在于「彼此相爱」,而是在于「如同我爱了你们那样」。耶稣怎样爱了我们呢?耶稣以可见的方式,因爱我们而为我们全人类死在十字架上;耶稣又以不可见的方式,以自己爱天主的方式爱了我们,以他的死作为我们得救的凭证,也以他的死显示出天主对我们的爱:「天主没有怜惜自己的儿子,反而为我们众人把祂交出来了」(罗八32)。耶稣的这条新命令不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只局限于基督团体内的互爱,而是普爱、普世大公的相爱、相守护;同时,耶稣的这条新命令也要我们参与天主奥秘的爱:「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当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好使你们成为你们在天之父的子女,因为祂使太阳上升,光照恶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玛八44-45)。因此,以耶稣爱我们的样子彼此相爱是信德的爱,只有在信德中才能完全实践出来,因为只有信德才能使我们的爱成全,「如同天父是成全的一样」(玛五48)。这信德的爱也是基督徒给予世界的一个记号,让世界认出我们是基督的门徒,从而使万民也成为基督的门徒(参阅:玛廿八19)。

耶稣的新命令是这主日读经二「新天新地」的基石,是所有今世希望和信德的汇集。天主今天向我们保证,在这「新耶路撒冷圣城、天主与人同在的帐幕」内,天主要同普世万民住在一起;「他们要作祂的人民,祂亲自要『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天主;祂要拭去他们眼上的一切泪痕;以后再也没有死亡,再也没有悲伤,没有哀号,没有苦楚」(默廿一3-4)。耶稣的新命令坚定我们在信德中的爱,带领我们越过死亡,敞开我们自我封闭的心胸,使我们走到地极向万民宣讲福音,更使我们安全抵达我们希望的目的地,享受爱的福乐。因此,让我们提起精神,放下狭小的气量和固步自封的姿态,遵从耶稣的新命令,勇往直前地在这条爱的道路行走。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丙年复活期第六主日

耶稣到天父那里去

主内的兄弟姊妹:

我们这主日踏入复活期的最后三个星期,也是默想和反思耶稣的光荣生命的恰好时期。耶稣死了,我们感到失落。耶稣复活了,我们感到惊异。但是,复活的耶稣已经逐步地给我们解释了他死亡和复活深意:「默西亚必须受这些苦难,才进入祂的光荣」(路廿四26)。在复活期的这最后三个星期,让我们就一起思索耶稣的光荣生命对我们的实际效益。

丙年复活期最后三个主日的福音有着连贯发展的主题:首先是耶稣要到天父那里去,其次是耶稣在天父那里,之后就是圣神降临节,届时天父要同耶稣一起派遣圣神来作我们的护慰者。沿着这条连贯性主题的思路,这主日我们先一起默想和反思「耶稣到天父那里去」的意义。

在这主日的福音中,耶稣向我们说了告别的话。告别总会让人感到有些悲伤,让人有点依依不舍。我们有时候在国际机场看到一些父母送孩子到外国深造的场景,父母哭,孩子也哭,即使他们都知道去深造的离别是件好事。哭表示什么呢?是挂虑,是祝福,是双方都要对方好好照顾自己;但这告别的哭,总是很难与喜乐相连在一起。

当耶稣和门徒们告别时,他们都没哭。为什么他们不哭呢?耶稣不哭,是因为耶稣很清楚这离别的重要性,一如他坚决地面朝耶路撒冷走去受苦难(路九51),现在他也决意要到父那里去。门徒们不哭也是因为他们同样明白这离别的重要性吗?不是的,那是因为他们当时更本就不懂耶稣在说什么。「到父那里去」是什么东西啊?他们完全不懂。等到他们懂得时,他们也不哭,因为那时耶稣已经到了父那里,而他们也都已经获得圣神的恩赐。

「到父那里去」是一个动态的行程,一个从地上到天上的行程。为耶稣来说,这是一个平安和喜乐的行程,一个值得欢庆的事情。耶稣充满平安,耶稣更要把他的平安留给我们,让我们享有他的平安。耶稣要我们因他的平安而平安。为什么呢?因为耶稣这个「去」是去到爱和共融当中,是去到完整和圆满当中。在希伯来文,「平安」的原意就是完整和圆满。平安就是处在完整和圆满的境况。这种平安能包容一切。而爱和共融就是喜乐,喜乐也能包容一切。这包容一切的意义,就在于一个「大」字。耶稣说:「父比我大;爱我的人,我父也必爱他」(若十四28,23)。

「天父比耶稣大。」对于这句话,教会已经很清楚地定断说:它不可以在实体和性体上来解释耶稣比天父低下、比天父小,因为耶稣和天父拥有同等的天主性。耶稣并不是天主的受造物,耶稣是天主的儿子。天父比耶稣大是在位格上的大,耶稣需要天父来达到圆满共融和爱的一体性。大和爱是不可分隔的,是必须常常在一起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爱。这大爱就是能包容一切的天主性。圣若望因此可以直接了当地说:「天主是爱,那存留在爱内的,就存留在天主内,天主也存留在他内」(若壹四16);「凡有爱的,都是生于天主,也认识天主」(若壹四7)。爱因参与了天主的大,而成为大爱、真爱。

在「到父那里去」的这个动态行程中,耶稣也给我们指出爱本身的动态性的一面。耶稣说:「我去」是「我去爱」。耶稣说:「我还要回来」是「我还要回来爱」。耶稣要我们以他这样动态的爱来彼此相爱,所以他又说:「你们如果爱我,就该喜欢我到父那里去」(若十四28),因为只有当耶稣到父那里去,他与父的爱才圆满成全,他也才能圆满地爱我们,使我们能因他的爱而彼此相爱。

在这主日的第一篇读经中,耶稣因「到父那里去」而为我们成全的大爱果然具体地在基督徒团体中实现了。这大爱开启了宗徒们的眼睛,使他们看到外邦人与犹太人之间实在并没有任何的区别,大家都同样地在基督内得救:「我们信我们得救,是借着主耶稣的恩宠,正和他们一样」(宗十五11)。大家都该遵守同样的生活规律:「戒食祭过邪神的食物、血和窒死的牲畜,并戒避奸淫」(宗十五29)。换句话说,只要避免违背信德和爱德的事,其他文化习俗上的差异都可以在基督的大爱中受到接纳和认同。

这主日的第二篇读经则描述以基督的大爱所建成的新耶路撒冷城。「这圣城具有天主的光荣,不需要太阳和月亮光照,因为有天主的光荣照耀它」(默廿一11,23)。这里所描述的圣城其实就是全体基督的团体,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保禄以另一种方式来描述它:「你们已不再是外方人或旅客,而是圣徒的同胞,是天主的家人;已被建筑在宗徒和先知的基础上,而基督耶稣自己却是这建筑物的角石,并且靠着祂,你们也一同被建筑,因着圣神,成为天主的住所。」(弗二19-22)

耶稣「到父那里去」是我们的平安和喜乐,因为他给我们成全了大爱,使我们成为天主的家人,天主大家庭的一员。让我们祈求「到父那里去」的耶稣使我们对大爱有更敏锐的意识,也让我们祈求耶稣给予我们足够的恩宠,使我们能在天主的大爱中彼此相爱。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复活期第七主日

耶稣在天父那里

主内的兄弟姊妹:

普世教会在星期四庆祝了耶稣升天节,但有些地方教会也为了教友的方便而移到主日庆祝这节日。耶稣升天很明显地并不是升到天空中去,而是升到天父那里去。所以当门徒们观望耶稣被举上升时,就有两位天使问他们说:「加里肋亚人哪!你们为什么站在这里望着天空呢?」(宗一11)。望向天空因此是看不到耶稣的;耶稣不在天空中,而是在天父那里,也就是在这主日的第一篇读经中,斯德望所看见的天主的光荣那里,在天主的右边(宗七55)。

我们上个主日默想和反思了「耶稣到天父那里去」。耶稣「去到天父那里」是去到爱和共融当中,去到完整和圆满当中,为给我们成全祂与天父的大爱。沿着连贯发展的主题,我们在这主日继续看看「耶稣在天父那里」对我们作为基督信徒的意义。

让我们从两个提问开始:耶稣以怎样的身份「在天父那里」?耶稣「在天父那里」做什么?这两个提问可以作为背景,帮助我们理解耶稣「在天父那里」对我们生命的特别意义。

耶稣以怎样的身份「在天父那里」?耶稣的身份与他的名号直接相联。在这主日的弥撒读经中,我们看到几个耶稣专属的名号。耶稣的第一个名号是主,「在天主右边的主」。 这个名号回应达味的圣咏第一百篇1节:「上主对我主起誓说:『祢坐在我右边,等我使祢的仇敌,变作祢脚的踏板!』」。圣保禄则从另一个观点,以耶稣的名字本身来宣认耶稣是主,他说:「天主极其举扬基督耶稣,赐给了祂一个名字,超越其它所有的名字,致使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一听到耶稣的名字,无不屈膝叩拜;一切唇舌无不明认耶稣基督是主,以光荣天主圣父」(斐二9-11)。耶稣原本具有天主的性体,但他却完全地使自己空虚,取了奴仆的形体,降生成人。在天父那里,耶稣现在可以再次完全地与天父同等,与天父平起平坐,作我们的天主。

耶稣的第二个名号是「『阿耳法』和『敖默加』,最先的和最后的,元始和终末」(默廿二13)。 这个名号说明耶稣的天主性,它的意义与下一个说明耶稣人性的名号紧密相连:耶稣是「达味的根苗和后裔」(默廿二16)。这两个名号向我们说明了耶稣真实的身份,他是真天主也是真人。耶稣真天主和真人的身份是救恩的身份,而耶稣这救恩的身份又更清楚地表明在另一个名号当中:耶稣是「明亮的晨星」(默廿二16)。其实,耶稣的名字本身就是救恩,「耶稣」这个字在希伯来文的字意上就是救恩。那么耶稣带给我们的救恩是怎样的救恩呢?它是一个如晨星般的救恩,也就是充满希望和光明的救恩。圣史若望在福音中已经告诉我们说,耶稣是「那普照每人的真光」(若一9),而在默示录第廿一章23节,若望又说耶稣也是新耶路撒冷城的光,永恒救恩的光:「那城不需要太阳和月亮光照,因为有天主的光荣照耀她;羔羊就是她的明灯。万民都要借着她的光行走」。

耶稣「在天父那里」做什么呢?耶稣在天父那里不断地光照我们生命的行程,赐给我们救恩。这是积极为我们辩护的救恩、护慰我们的救恩。在路加福音第廿一章12-15节,耶稣论及基督信徒未来的苦难说:「为了我名字的缘故,人们要下手把你们拘捕、迫害、解送到会堂,并囚在狱中;且押送到君王及总督之前,为给你们一个作见证的机会。所以,你们心中要镇定,不要事先考虑申辩,因为我要给你们口才和明智,是你们的一切仇敌所不能抵抗及辩驳的。」基督信徒的苦难是一个作见证的机会,在天主的右边耶稣会亲自为我们辩护,做我们的护慰者。耶稣甚至为我们自己的罪过辩护,救赎我们。若望就这么说了:「我的孩子们,我给你们写这些事,是为叫你们不犯罪;但是,谁若犯了罪,我们在父那里有正义的耶稣基督作护慰者。祂自己就是赎罪祭,赎我们的罪过,不但赎我们的,而且也赎全世界的罪过」(若壹二1-2)。耶稣不但要作我们的护慰者,祂还要赐给我们另一个护慰者,就是圣神,似乎是为了确保我们获得护慰的救恩。耶稣说:「我也要求父,祂必会赐给你们另一位护慰者,使祂永远与你们同在」 (若十四16)。

耶稣「在天父那里」对我们的生命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我们上个主日说过,耶稣「到天父那里去」是去到天主完全的爱和共融当中,去到天主的完整和圆满中。现在,耶稣「在天父那里」就能以祂真天主和真人的身份,让我们所有人在现世中就开始参与天主的爱和共融,投人天主的完整和圆满。这也就是说,因着耶稣在天父那里与天主同在,我们在现世的日常生活中就已经能够与天主同在,真实地品尝到天主。这就是救恩的生命。

在这主日的福音中,耶稣向天父祈求说:「我在他们内,祢在我内,使他们完全合而为一,…好使祢对我的爱存在他们内,我也在他们内」(若十七23,26)。基督信徒的合一是一个见证的标记,它同时源自天主圣三的共融,也趋向天主圣三的共融。若基督信徒破坏这合一,就是在作信仰的反见证。因此,我们不要相反合一,而要促进合一,以我们生活的信仰见证「耶稣在天父那里」圆满的共融和爱。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