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7 15:16:46

主日彌撒講道(乙年復活期第一-七主日)


復活主日

相信復活的信仰

主內的兄弟姊妹:今天我們與普世教會一起慶祝主耶穌基督光榮的復活。這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時刻,這是一個光輝燦爛的時刻,這是一個死而復生、失而復得的時刻;因為我們的主基督,天主的話語,在祂的死亡中完全靜默無言,現在為了我們又再次說話,再次是使人生活及恩賜生命的聖言。

耶穌基督已經復活了,祂已不再停留在死亡中。我們每個信仰基督的人都被賦予使命,去向祂的門徒和全世界宣揚祂復活的喜訊。只要我們宣揚基督的復活,我們就能在內心中真正地體會到基督復活的力量;而我們宣揚復活的行動本身也會使我們充滿喜樂和勇氣。

耶穌基督的復活絕對不是一件尋常的事。然而,由於我們在信仰場合中到處可聽到,到處可用到,我們已把基督復活的觀念當成普通常識,以為基督的復活是件最自然的事情,所以一點也不感到驚愕,一點也沒有意識到基督復活與我們現實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或者能起什麼作用。我們在自己的教會團體中,繼續互相爭議到底在我們中誰比誰大,誰比誰了不起。我們與其他宗教的信徒一起時,一點也看不到有復活信仰的我們跟沒有復活信仰的其他人有什麼兩樣。問題出在哪里呢?

問題可能就出在我們把我們的信仰公式化了,也就是說,我們把信仰當成生活中例行的「公事」,絲毫感受不到信仰的新穎和朝氣。我們主日進堂儘量坐在最後面,遠遠地「望」彌撒,而不是積極地參加彌撒。在盡了主日「望」彌撒的本份後,信仰與我們日常的生活就再也扯不上任何關係了。

因此,在這復活主日,我們有需要澈底地看看對復活的信仰到底是什麼?認真地反省耶穌基督的死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問題直接牽連到另一個更中心的問題:耶穌是誰?在教會的傳統中:耶穌是救世者,耶穌是除免世罪者天主的羔羊,耶穌是普世的君王。在聖經本身的言語中:耶穌是先知,耶穌是默西亞,耶穌是天主子,更重要的是耶穌是天主聖言。

若我們從耶穌身為天主聖言的角度來看耶穌的死亡,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個行動的澈底性。耶穌基督,天主的聖言,在生前對門徒們說了他們一直都聽不懂的「苦話」:「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交付,被棄絕,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路九22)。耶穌的苦話是關於自己要服從天父旨意的話,而且是他「必須」說的話。耶穌的死,因此就是他為了實踐這些「苦話」,而成了「無話」。這是一個非常沉重,一個嘔心瀝血的事實。

天主聖言就是天主自己,「聖言就是天主」(若一1)。天主的「聖言」成了「無言」,意謂著天主不只是空虛自己而成為人,因為人到底還是一個「有」;天主的「聖言」成了「無言」,意謂著天主空虛自己到了極點,而成為「無」。這是一個天大的驚歎!這是一個不可思議、超乎想像的震撼。這是一種完全、且絕對空洞的境況。在聖週五耶穌死在十字架上後,普世教會都沒有彌撒,就是要我們與宗徒們在靜默中去感受這種空洞的境況。

「主復活了!主真復活了!」(路廿四6,34)當宗徒們聽到這個報告,他們的心會是怎樣的激動呢?他們的激動由他們行動表達了出來,他們立刻開始往耶穌復活的方向跑,而且以最快的速度跑!今天的福音有詳細的敍述:「伯多祿便和那另一個門徒出來,往墳墓那裏去了。兩人一起跑,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先來到了墳墓那裏」(若廿3-4)。

從這個激動的快跑到一個肯定相信耶穌復活的信仰,還有一個過程,一個靜默的過程,祈禱的過程,和反復思索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痛心的過程:「這些人同一些婦女及耶穌的母親瑪利亞並祂的兄弟,都同心合意地專務祈禱」(宗一14)。這一個靜默、祈禱、和反復思索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整個復活的信仰和信仰團體的起點。

宗徒們靜默祈禱和反思的過程是這樣的:耶穌死了,而且在他們什麼都還不懂、都還不清楚的時候就死了。今天的若望福音說得很清楚:「那時他們還不明白,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若廿9)。所以,他們都處在一種失落、空洞、和恐慌的狀態(若廿19),甚至開始要散夥,各自為謀的狀態,因為他們之間的凝聚力已經不在了(路廿四13-21)。是因為耶穌復活,他們才又重新找回這股凝聚力和熱忱(路廿四30-35)。因此,耶穌復活是他們生命中真正的轉捩點,扭轉乾坤的中心。因著這個轉變,宗徒們才開始反復思索,開始回想耶穌生前所說過的話,尤其是他們先前所聽不懂的「苦話」、「必須」的話、和關於耶穌要賜給他們聖神的話。

基督的復活使他們獲得聖神的光照,經過祈禱和默想,他們現在已經懂得了這些話語的意義,以他們的生活驗證了這些話的「存在性」,並使之成為能讓他們真正生活的動力。其實,相信基督的復活並非只是信仰的問題,也是有實際功效的生活問題。因為復活的信仰對他們是那麼的實際和有用,宗徒們可以經受任何及所有形式的迫害,甚至為這信仰殉道。為他們來說,為基督復活的信仰受苦並非是受苦,而是一件光榮和值得慶倖的事,並且更是天主賜給他們的一種特別的愛的恩惠。

如同宗徒們那樣,「耶穌基督的復活」是我們信仰存在的根基。這個信仰根基原是我們該藉以真正生活的動力,它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外在事情,而是內在「必須」有的、且關係到我們的「存有」或「沒有」的關鍵性的事情。讓我們祈求天主使我們能像宗徒們那樣實際和有效地在復活的信仰中活出復活的新生命,並常常在聖神內結出豐厚的果實。 阿們。

~ 張德福神父 ~

********

復活期第二主日

「願你們平安!」

主內的兄弟姊妹:

「主真復活了!」門徒們彼此談論,說主耶穌已顯現給西滿伯多祿(路廿四34);瑪利亞瑪達肋納也向門徒們報告說:「我見了主!」(若廿18);然後,門徒們又對多默說:「我們看見了主!」(若廿25)。直到此時,復活的基督還只是私下地顯現給某些個別的人。

只有在今天的《若望福音》中,尤其是在多默也在場的復活第二主日,「八天以後」,主基督才在同一個時間顯現給「十二宗徒」;因此,也只有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才有了教會的「基督復活的官方見證」和「基督復活的官方見證人」。這些基督復活的「官方見證人」就是「十二宗徒」,他們的中心職務就是為基督的復活作見證,所以他們都必須曾經親眼看到復活的基督。伯多祿在揀選瑪弟亞取代猶達斯的「十二宗徒」職位時,定下了這先決條件說:「這些常同我們在一起的人中,由若翰施洗起,直到耶穌從我們中被接去的日子止,應當有一個同我們一起作祂復活的見證人」 (宗一21-22)。

在五旬節聖神降臨後,作為基督徒的條件就立刻從「親眼看到復活的基督」轉變成接受基督復活見證人的見證,「沒有看見就相信」(若廿29)基督的復活和復活的基督,並且如同當時聽到伯多祿作證的些那人一樣,要即刻悔改而成為熱忱的基督徒:「受洗;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成群結隊地前往聖殿,也挨戶擘餅,懷著歡樂和誠實的心一起進食。」(宗二41-46)

今天的福音其實是在敍述基督徒每主日「團聚、擘餅、和祈禱」的禮儀慶典。若望聖史很清楚地說了,他敍述基督徒主日聚會的目的是要我們「相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並使相信的人,賴祂的名獲得生命」(若廿31)。他也勸導我們「不要作無信的人,但要作個有信德的人」(若廿27),並且敦促我們同多默一樣對復活的基督作出堅實的信德宣誓:「我主!我天主!」(若廿28)。

我們聽見了宗徒們對基督復活的見證,也相信了復活的基督是主、默西亞、天主子。那麼,復活的信仰帶給我們什麼真實的效益呢?復活的信仰帶給我們的就是「平安」。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基督連續三次向我們說:「願你們平安!」「平安」是每次敍述基督復活的中心和反復出現的主題:「不要害怕!願你們平安!」耶穌基督要我們獲得平安,祂也呼籲我們與別人分享這平安。

教會回應基督的呼籲,以「平安」作為教會的生活原則,堅持「相信基督復活的信仰」是平安與和平的信仰。為了更明顯地活出這平安的信仰原則,「互祝平安」就成了教會禮儀中很重要的部份,實際地表達出基督帶給我們的平安。那麼,基督帶給我們的平安到底又是怎樣的平安呢?

無可質疑的,當基督向我們說「願你們平安」時,這絕對不是一個一般的問候而已。耶穌在受苦和死亡前,就給我們許諾了他的平安:「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賜的一樣」(若十四27);在臨別贈言結束時,耶穌又總結說:「我給你們講了這一切,是要你們在我內得到平安。在世界上你們要受苦難;然而你們放心,我已戰勝了世界」(若十六33)。耶穌基督在復活顯現時實現了他的許諾,把他的平安當成一份禮物賜給了我們,使我們都在他內得到「他的平安」。

為耶穌來說,平安並不是沒有鬥爭或苦難,也不是事事亨通,一如普遍的見解。為耶穌來說,平安是一個有實質的東西,是感覺得到,摸得著,甚至是可以給出去和取回來的。當耶穌派遣七十二門徒出外傳教時就對他們說了:「你們不論進了那一家,先說:『願這一家平安!』那裏如有平安之子,你們的平安就要停留在他身上;否則,仍歸於你們」(參閱:路十5-6)。這種「平安」的觀念源自聖經希伯來文的shalom,一個出自動詞shalem 的名詞。它的意思是內在完整、完好、與和諧的狀態。這種狀態並不一定是沒有鬥爭或苦難,而是在鬥爭或苦難中仍然保有內在的完整、完好、與和諧。換句話說,它給我們指出,不管必須面對多少生活上的波折和挫折,我們仍然要讓平安在我們心中作主。

在基督復活後,基督「平安」的恩賜同時也概括了罪赦、喜樂、和聖神的傾注(若廿19-23)。這觀點與保祿的見解相符,保祿說「平安」是借著天主子的祭獻,經由傾流在十字架上的血所建立的:「耶穌曾為了我們的過犯被交付,又為使我們成義而復活。我們既因信德成義,便是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與天主和好了」(羅四25~五1);「天主樂意叫整個的圓滿居在基督內,並借著祂使萬有,無論是地上的,還是天上的,都與自己重歸於好,因著祂十字架的血立定了和平」(哥一20)。當平安成了復活基督的恩賜時,它指向那種有復活基督臨在的正確人際關係,使復活的信仰成為人真正幸福喜樂的泉源。

今天取自《宗徒大事錄》的讀經一給我們講述的就是信仰團體正確關係的典範。在復活基督的臨在下,初期基督徒都一心一德、同舟共濟。他們之間的關係以和諧與互愛作為標記,在真實生活中互相分享世界的資源:「 眾信徒都是一心一意,凡各人所有的,沒有人說是自己的,在他們中,沒有一個貧乏的人」(宗四32-34)。

今天取自《若望壹書》的讀經二則以信仰和慈愛,描述基督徒團體如何成為天主的家庭。首先,這個家庭的成員都是相信耶穌就是基督的人:「凡信耶穌為默西亞的,是由天主所生的」(壹若五1);然後,服從基督的命令,以彼此相愛表達對天主的愛:「幾時我們愛天主,又遵行祂的誡命,由此知道我們真愛天主的子女」(壹若五2)。當這互愛的關係建立時,基督的平安就臨在於我們中間,使我們成為天主的家庭,使我們結出信仰的果實。

當我們「互祝平安」時,讓我們記住這平安的意義。在禮儀中,「互祝平安」並非普通的問候,更加不是空洞的舉動。它一方面準備我們妥善地領受聖體聖事;另一方面,它也邀請我們越過禮儀的聚會,將平安滲透到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因此,讓我們把基督賜給我們的平安,即我們在禮儀中慶祝的平安,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帶到世界上,使「互祝平安」與「促進和平」成為我們信仰基督的團體的使命。 阿們。

~ 張德福神父 ~

********
復活期第三主日

生命之源

主內的兄弟姊妹:

聖經是天主的話,聖經是天主與我們建立生命盟約的見證,聖經使我們認識天主,聖經引導我們走向「生命之源」的耶穌基督。復活的基督為我們揭開隱蔽聖經的帷幔,開啟我們的心竅,使我們理解聖經;基督是理解聖經的鑰匙,基督是應驗聖經中天主許諾的主體,基督是聖經的福音。

在今天這段《路加福音》的敍述之前,耶穌基督已經顯現給那兩位厄瑪塢門徒,「從梅瑟及眾先知開始,把全部經書論及祂的話,都給他們解釋了」(路廿四27),使他們原本已經冷卻的心成為火熱的心,使他們原本被蒙蔽住的眼睛成為開啟的眼睛。換句話說,由於基督的顯現和講解,他們的心靈和眼睛現在已經互相協調、心眼合一,因此他們能認出耶穌基督來。認出了耶穌基督就不得不宣講耶穌基督,因此他們又立即動身返回耶路撒冷,向其他門徒傳報耶穌基督。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基督再次顯現給門徒們,讓他們認出祂確實就是天主的默西亞,確實就是「是我,ego eimi」(路廿四39),即天主自己。基督復活的顯現明顯地給我們指出兩個福傳的動向:首先是向內的聚合,然後是向外的派遣。門徒們在耶穌死亡後,因為不懂聖經,不懂耶穌生前對他們說過的話,尤其是祂必須應驗聖經關於祂的「苦話」(路九22),而開始各自分散,離開了耶路撒冷,即基督將「吸引眾人來歸向祂」(若十二32)的聖城。因此,基督的復活首先將門徒們聚集在耶路撒冷,「開啟他們的心竅,使他們理解經書」(路廿四45),並在那裏重新堅定他們的信德,賜給他們聖神,使他們「佩戴自高天而來的能力」(路廿四49)。基督的作為在此也回應了祂不久之前對伯多祿的說話:「我已為你祈求了,為叫你的信德不致喪失,待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兄弟」(路廿二32)。因著基督的復活,也借著基督復活的能力,門徒們充滿信德地接受基督的派遣,把救恩的喜訊「從耶路撒冷開始,傳報給萬民」(路廿四47)。門徒們這次被派遣而離開耶路撒冷不再是因為心冷而分散,而是因為心熱要完成集合萬民的使命,「使萬民都成為門徒」(瑪廿八19)。

從以上簡短的論述中,我們馬上可以觀察到耶穌基督與聖經固有的緊密聯繫,以及連帶的救恩訊息。一方面,我們需要基督來給我們講解聖經;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借著聖經來認識基督;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無論我們要理解聖經、或是要認識基督,我們都必須有信德;因為信德使我們的理解擁有真理的憑證,信德是正確理解救恩的焦點,信德使我們心眼合一。保祿在《羅馬人書》就很清楚地說了:「福音正是天主的德能,為使一切有信仰的人獲得救恩。因為福音啟示了天主所施行的正義,這正義是源於信德,而又歸於信德,正如經上所載:『義人因信德而生活』」(羅一16-17);保祿同時也斥責那些沒有信德的人說:「他們雖然認識了天主,卻沒有以祂為天主而予以光榮或感謝,而他們所思所想的,反成了荒謬絕倫的;他們冥頑不靈的心陷入了黑暗」(羅一21)。今天取自《若望壹書》的讀經二,又從真理和愛的觀點加以解釋說:「那說『我認識基督,』而不遵守祂命令的人,在他心內就沒有真理;但是,誰若遵守祂的話,天主的愛在他內纔得以圓滿」(壹若二4)。「遵守」在這裏的意思就是「因信德而生活」,以信仰接納真理;如此,在內心中就會有真理,也能享有天主的愛。

在今天取自《宗徒大事錄》的讀經一中,伯多祿對群眾說:「你們殺害了『生命之源』;天主卻使祂從死人中復活了,我們是這事的見證人」(宗三15)。伯多祿稱耶穌為「生命之源」,這是一個深奧的信仰主題。它同時指出三個信仰的幅度:信德、永生、和死人的復活。前兩個信仰幅度是不可分開而論的,它們的前提是人被天主認識和被天主所愛。所有的愛都渴求永恆,但天主的愛不只渴求永恆,它也有能力實現永恆的效果,因為天主是永生的天主。

在信德中,人得知天主必會為人伸張正義,一如約十九25-26所說的:「我確實知道為我伸冤者還活著,我的辯護人要在地上起立。我的皮膚雖由我身上脫落,但我仍要看見天主;要看見祂站在我這一方,我親眼要看見祂。」在信德中,人也堅信若為了天主的緣故受苦和殉難,天主必會賜給他所許諾的救恩:「以後,我要常與禰同處,禰已經握住了我的右手。禰要以禰的聖訓來領導我,最後引我進入禰的榮耀」(詠七三23-24);「宇宙的君王,必要使我們這些為祂法律而殉難的人復活,獲得永生」(加下七9)。如此,永生在信仰中的意義並非因為人原本不死,而是因為人被接納進入永生不死的創造者天主內。

從這觀點我們可以進入第三個信仰的幅度:死人的復活。除非借著基督的復活,我們絕對無法理解死人的復活。耶穌基督是人,完全的人,我們身為人的意義全都臨現在耶穌基督身上。基督的復活給我們展示了,人如何可以因為信德完全與天主合而為一,也就是完全參與永生:「父愛子,並把一切交在祂手中。那信從子的,便有永生」(若三35-36;參閱:若三15;五24)。這種信德其實本身就是一種生命的交換,天主以祂的生命為我們換取了永生;這種永生再也不會被死亡破滅,一如經上所記載的:「死亡被吞滅了!」(格前十五54;參閱:依廿五8:「上主要永遠取消死亡」)。

如此,當伯多祿指出耶穌是「生命之源」時,他所設想的就是以天主的德能作為生命原則的新生活場景。這個新的生活場景,保祿在格前一30給我們作了說明,那是新的人類社會秩序,人要以新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事實:「你們得以結合於基督耶穌內,全是由於天主,也是由於天主,基督成了我們的智慧、正義、聖化者和救贖者。」這新社會秩序借著基督的智慧啟示給了我們,而所啟示的內容就是:正義、聖化、和救贖。聖化就是不與罪人同夥;救贖就是不再受罪惡的控制;正義就是與天主同在。

基督確實是我們的「生命之源」。在基督復活中,我們的生命有了永生的根據。在慶祝基督的復活中,我們逐漸認識復活,也逐漸認識使我們獲得復活的救恩。讓我們遠離罪惡,祈求天主幫助我們努力過一個合乎復活天主子民的生活。 阿們。
~ 張德福神父 ~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