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chivio
2008-04-19 18:28:57
东南亚通讯
这次的东南亚通讯报导的消息取自天亚社和台北教友生活周刊:
--中国清明节首次定为假日,更多天主教徒为亡者祈祷
--香港教会领袖感谢意大利传教士对最大华人教区的贡献
--香港主教座堂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堂区领袖冀延续传教使命
--台南神学院牧范学博士班的学员与洪山川总主教会面,讨论向基督徒合一共融的路迈进
中国清明节首次定为假日,更多天主教徒为亡者祈祷
【天亚社中国无锡讯】中国大陆新实施的清明节法定假日,方便了天主教徒及其他国民今年在这个传统节日扫墓。
去年十二月,中国政府宣布把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是自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首次。这个假日让更多国内民众,包括天主教徒,能在今年四月四日拜祭祖先。
当天早上,约四百教友及他们的外教亲友一起在西山本笃修院参与追思弥撒。西山位于北京西南约一千四百公里的四川省南充市郊。
服务于南充教区的王艶修女对天亚社说,以往清明节不是假期,大约祇有三百教友前来扫墓。
追思弥撒特别为那些骨灰埋葬在修院附近,或安放在教会骨灰堂里的先人祈祷。
南充教区王良辅神父讲道时提醒信众:「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扫墓,没有违背我们的信仰,反而是表示对先人的孝道和敬意。」
弥撒后,王神父还举行了扫墓礼,带领教友到神职人员墓区,为安息于此的主教、神父、修道人洒圣水、献鲜花和祈祷。在这一天,炼灵会的教友也自发为亡者念经祈祷。
然而,清明节假期幷没有驱使南京教区无锡堂区的众多教友去扫墓。江苏省无锡位于北京东南约一千公里。
无锡圣若瑟堂主任司铎顾家昌神父四月七日告诉天亚社,堂区在四月四日早上举行了一台追思弥撒,为亡者祈祷,其后为数不多的教友往天主教墓地上坟。他解释,无锡教友有在复活前夕圣周六扫墓祭祀、追念亡者的传统,甚至有些教友称当天为「天主教清明节」。
三月廿二日圣周六,数百名无锡教友聚集在龙山梢「天主教友集葬墓地」内新落成的追思台。追思台距圣若瑟堂约十五分钟车程,再徒步十五分钟山路可达。
龙山梢天主教墓地为十七世纪清朝康熙皇帝所赐,除了数万教友长眠此地,还葬有十八世纪来华传教的三位传教士,以及教区一些神父和修女。
至去年,地方政府决定整治附近一带散乱的坟墓,幷改建为公园。
顾神父说,部分已故教友的骨灰已安放到为天主教徒而新建的安息堂,但不少无锡教友家庭却无法负担迁坟费用,祖先的墓碑就地深埋。因此在教会提议下,政府同意出资约十万元人民币(一万四千三百美元)建造一座追思台,以便教友集体追思。
圣周六早上,南京教区陆新平主教祝圣这座六米高、顶部有十字架的追思台,现场许多年老教友都感动流泪。台上的铭文还记述了墓地历史。
大陆教友绝大部分遵从教会传统,于十一月二日追思已亡日去扫墓。南充教区王修女说,每年追思已亡日,总有逾千教友前往西山本笃修院扫墓,以至整个十一月炼灵月,前往悼念亡者的教友络绎不绝。
为方便人民庆祝中国传统节日,政府今年首次制定清明、端午和中秋节各一天假期,同时把五一劳动节的法定假期由三天减为一天。
香港教会领袖感谢意大利传教士对最大华人教区的贡献
【天亚社香港讯】对于宗座外方传教会不遗余力,发展香港教会成为全球最大华人教区,本地教会领袖表达谢忱。
意大利的宗座外方传教会四月十至十一日庆祝在香港传教一百五十周年。传教会于十日举行感恩祈祷,幷为会院花园的纪念石碑举行揭幕仪式,以及发行有关该会在香港传教工作的周年纪念刊物。
翌日黄昏,传教会在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举行感恩弥撒及圆桌讨论会,回顾幷展望他们在本地一百五十年来的福传使命。
香港教区汤汉助理主教主持四月十日的感恩祈祷。他向约一百五十名嘉宾就意大利传教士的献身服务表达谢意,感谢他们配合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精神,于一九六八年将教区领导及行政事务移交国籍神职人员,奠定香港成为全球最大华人教区的基础。
副主教陈志明神父近期指出,教区现有华人教友卅五万,幷估计有十万四千名菲律宾外籍劳工教友。
当日,在揭幕仪式前,陈日君枢机谈及曾领导香港教会的宗座外方传教会恩理觉(Enrico Valtorta)主教(1926-51)和白英奇(Lorenzo Bianchi)主教(1952-68)的事迹。他祈求两位已故主教在天上代祷「保佑我和我的继任人」。
从北京抵港的意大利驻华大使谢飒(Riccardo Sessa)向来宾表示,会士将继续在天主教信仰的核心基础上,弘扬爱与团结的精神。他指出,宗座外方传教会士关心「穷人、流浪者和孤儿的需要,为伤残及智障人士设办技能学校、宿舍和中心」。
借用香港主权于一九九七年从英国政府回归中国而制定的「一国两制」政策,谢飒说,倘将来中梵建交,亦希望「一国一教会」得以实现。
庆典更特别向为大陆及香港教会奉献七十五年岁月的江志坚(Quirino De Ascaniis)神父致敬。这位今年八月年届一百岁的传教士九三年退休后,住在本地一家教会安老院养老。
江神父生于一九零八年,过往在香港服务的二百零五位会士中,他认识一百六十人。他早年在华南传教时,饱历磨难,曾经入狱、软禁和遭匪徒袭击。
来自江神父意大利中部家乡泰拉莫教区的弥额尔.塞恰(Michele Seccia)主教,专诚向坐在轮椅的江神父送赠宗座遐福,感谢「他以热诚和慷慨献身精神服务中国人民」。
五十五年前到香港服务的科明智(Antonio Formenti)神父向天亚社称,一九四零至五零年代内地难民涌入香港,以及七二年股灾导致很多人自杀,这两件历史令他记忆犹新。
这位八十五岁会士认同当年不少难民领洗入教是为了取得教会援助物资的说法,但他坚称,当中很多人其后深化了信仰,真正皈依了天主。他又指出,教会「现时的福传方式已跟以往截然不同」。
据传教会资料显示,该会历史可追溯至一八五零年,当年米兰外方传教会在意国北部创立。一八五八年,即香港天主教会成立十六年后,首位米兰传教士雷纳(Paolo Reina)神父来港传教。一九二六年,教宗碧岳十一世将米兰会及圣伯多禄圣保禄传教修院(或称罗马外方传教修院)合幷,成为宗座外方传教会。传教会于一八六八年受托领导香港教区的牧灵工作,直至一九六八年,教宗保禄六世委任徐诚斌主教为香港首位华人主教。
宗座外方传教会于一八七零年进入华中及华北地区传教。约有二百五十名会士在中国服务,直到政局动荡,最后一名会士于一九五四年被迫离开。时至今日,部分会士再次踏足中国,为穷人服务和肩负教育工作。
香港主教座堂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堂区领袖冀延续传教使命
【天亚社香港讯】香港教区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庆祝一百二十周年之际,堂区牧者及教友领袖承诺延续前人使命致力福传。
这座于二零零三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奖状的圣堂,今年庆祝一百二十周年,于四月三至十五日举行「集体回忆」展览,介绍教堂的历史、建筑、堂区的爱德活动和传教行动等。
香港教区副主教陈志明神父担任座堂主任司铎八年。他四月五日对天亚社说,相对圣堂的整段历史而言,虽然他祇亲身经历一小部分,但当中有很多「难忘的回忆」。
他说,教区大部分的大事都在这里举行,包括多位国籍主教的丧礼、陈日君主教和汤汉助理主教的就职礼、多位神父和终身执事的祝圣礼等,「我觉得是这里的『人』令我触动」。
展望未来,他希望座堂能有更大的发展,幷紧贴教区的方向,以婚姻与家庭、青少年牧灵和信仰培育作培育目标。
陈神父在展览开幕礼上说,堂区的大事与香港社会息息相关,在他和教友准备展览的过程中,他们欣赏到前人对教会和社会的贡献,加强了他们「承先启后,迎向未来的使命感」。
陈日君枢机为开幕仪式主持祝福礼及剪彩。他致辞说,主教座堂建成后,一直得到天主的眷顾。他鼓励教友:「在接受这份恩宠的同时,要好好利用,使其开花结果,让后人借着这圣堂和我们一起,分享祖先流传下来的财宝。」
他提到大陆教会,指出国内教友大多不富裕,但却兴建很大的教堂,虽然里面没有多少设施,但因为外型宏伟,「是有型可见的标记」,能起到传教作用。
主教座堂培育干事陈维业近十年才投入堂区活动。他对天亚社说,在筹备展览期间,他访问了曾在堂区服务多年的年长教友,他们不辞劳苦发展堂区的精神,是众人的楷模。他说:「我们会举办多些培育课程让教友参加,延续这份爱。」
他续说,前人把信仰的种子撒下,才有「我们的加入,我们也要做好福传工作,让更多非教友认识天主」。他指出,堂区会从家庭福传着手,「因为有些教友是家里唯一的天主教徒」。
彩云圣若瑟小学伦理及宗教科教师潘丽萍带领约五十名学生前来参观。她对天亚社说,希望让学生加深对教会的认识,发挥福传效果。她说:「我们很高兴借着这类活动,多了儿童参加慕道班。」
跟随潘老师前来的天主教学生刘焯然,是首次到访主教座堂。他对天亚社说,展览会让他认识座堂的历史,也激发他日后多些参与堂区服务。
台南神学院牧范学博士班的学员与洪山川总主教会面,讨论向基督徒合一共融的路迈进
【台北教友生活周刊讯】四月七日(周一)上午十点,台南神学院牧范学博士班的学员,在该院宣教学教授李孝忠牧师的带领下,来到台北总主教公署与洪山川总主教会面,透过双方自由的分享与座谈讨论,让彼此的心更加接近,向基督徒合一共融的路迈进。
这些学员都是基督教长老教会的牧师。他们是来自嘉义中会所属加恩长老教会林维道牧师、南门长老教会李仁豪牧师、博爱长老教会黄璨征牧师、大林长老教会康文祥牧师、过沟长老教会翁荣隆牧师、海丰仑长老教会黄瑭新牧师与陈信佑牧师,台中中会民族路长老教会江孟哲牧师,赛德克区会南投长老教会徐月风牧师,排湾中会屏东阿兹达斯长老教会徐玉男牧师,中布中会南投青云长老教会元文瑞牧师,寿山中会高雄新兴长老教会陈仪智牧师,高雄中会博爱长老教会李智麟牧师、手语长老教会罗佩文牧师,屏东伯大尼之家许敏政牧师等。
这次牧范博士班学员的访问,以「当代宣教神学的反省及实践」为题,进行发言。首先,洪总主教先说明为什么会改变行为。当时有同学在吃饭前划圣号祈祷,引起他的好感而终致让他改变行为。第二次梵蒂岗大公会议,在礼仪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革,本土化语言的推行也有利于福传的工作。主教也以做本堂神父的经验来分享福传的推展。当他在竹崎服务时,邀请大专同学来参加活动,跳土风舞、包水饺,后来变成婚友中心,甚至有几个人领洗。在监狱服务社时,以「出钱不出力,出力不出钱」的分工方法来做事,实是教会内的创举。最后主教谈起来台北教区后,最初的主要工作就是照顾退休老神父,结果老神父们眉开眼笑,这也是鼓励圣召的方法。
宣教学教授李牧师回应时,提起语言很重要,透过能接受的语言来传教。宣教时也要讲社会正义,特别对那些社会边缘人,福音才是真正能唤起他们对社会上的意识。其他有关孝道文化,要有由人而神的观念,以先知性的宣讲及沟通,可先选择穷人,但两者也可同时幷进。
林之鼎神父说明天主教会内的圣统制及合一的概念。圣保禄说:「凡是受圣神引导的,就是天主的子女。」圣体圣事是合一的高峰,期盼将来所有基督徒能做到真正的合一,而圣体圣事最终的中心。林神父也向在座牧师们介绍天主教会内的教区神职人员与各个不同修会的异同。
中午时分,洪总主教邀请牧师参访团在公署内餐厅以午餐共融,展现出难得合一交流,期盼往后能有更多这种机会。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