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5 15:24:17

东南亚通讯
 


这次的东南亚通讯报导的消息取自天亚社、香港公教报:

--教廷中国教会问题研究委员会首度在梵蒂冈举行会议
--陈日君枢机应教宗要求,为圣周五苦路礼仪撰写默想内容
--教廷委员会重申,愿与中国进行「相互尊重和建设性的对话」
--外地传教士起中文名 兼具信仰与文化因素


教廷中国教会问题研究委员会首度在梵蒂冈举行会议
【天亚社罗马讯】教廷中国教会问题研究委员会于三月十日举行首次会议,两位华人枢机、三位华人主教以及多位教廷官员和修会代表一同出席。

教宗本笃十六世于二零零七年底成立这个委员会,负责研究与中国大陆天主教会生活有关的重要议题。

据教廷新闻室三月八日发表的公报说,会议于三月十至十二日举行,其间会检视各方对去年教宗本笃致中国天主教徒的牧函的反应。《梵蒂冈电台》也报道了该公报。

公报又说,委员会也会「进一步认识教宗这道牧函的丰富内容,从而思考在中国的天主教会的主要问题」。

这次会议的焦点是牧函的影响、内容和跟进工作。教宗于去年一月十九至廿日在梵蒂冈召开有关中国大陆天主教会的高层会议,牧函正是该会议首个及重要成果之一。

大会建议教宗本笃致函大陆的天主教徒,教宗答应了,幷于去年五月廿七日圣神降临节签署该历史性文件。至六月卅日,梵蒂冈发表牧函的中文及多个语文版本。

去年一月的会议同时建议成立一个研究中国教会问题的委员会,得到教宗批准。在今年三月十日才正式运作的委员会可谓该会议另一重大成果,但教廷仍未公开委员会的任命。

在罗马的消息人士向天亚社说,教廷国务卿泰西修.贝尔托内(Tarcisio Bertone)枢机将主持会议。

教宗本笃自零五年四月十九日上任后一直密切关注中国教会,故预计他将跟与会者会面,幷很可能如去年一月的高层会议一样在闭幕环节中发言。

教廷三月八日的公报指出,委员会成员包括教廷相关部门对此议题有深入认识的负责人,幷有华人教区和修会的代表;但公报没有提及与会者名字。

消息人士表示,约卅五位与会者当中,有香港教区陈日君枢机、高雄教区已退休的单国玺枢机、台湾主教团新任主席台北总教区洪山川总主教、澳门教区黎鸿升主教,和香港教区汤汉助理主教。

大陆教会幷没有人参与会议。

出席的教廷高层有万民福音部部长印度籍的若望.迪亚斯(Ivan Dias)枢机、信理部部长威廉.莱瓦达(William Levada)枢机、教廷第三号人物副国务卿费迪南多.斐洛尼(Ferdinando Filoni)总主教,以及外交部长多明我.曼贝蒂(Dominique Mamberti)总主教。菲洛尼总主教负责国务院一般事务,曾任教廷驻菲律宾大使,幷熟悉中国事务。

此外,宗座社会传播委员会新任主席高路狄.玛利亚.切利(Claudio Maria Celli)总主教,也预计有份出席会议,他是教廷其中一位对中国事务最富经验的官员。还有是备受尊重的外交部副部长伯多禄.帕罗林(Pietro Parolin)蒙席和詹弗兰科.罗塔.格拉齐奥西(Gianfranco Rota Graziosi)蒙席。三人均曾代表教廷出使北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与中国教会有特殊关系的修会代表也获邀出席会议。

会议将在每天上、下午举行,至三月十二日傍晚结束。自教廷宣布召开会议后,消息人士估计教廷亦将在会后发表新闻公报。


陈日君枢机应教宗要求,为圣周五苦路礼仪撰写默想内容
【天亚社罗马讯】为表示对中国天主教会持续的关注,教宗本笃十六世邀请了香港教区陈日君枢机,为圣周五在罗马竞技场举行的苦路礼仪撰写默想内容。

据消息人士指出,教宗透过指派这工作予上海出生的陈枢机,以肯定中国教友常在他的心中和他的祈祷里,幷公开表达他对这位敢言的香港主教的重视和支持。

 已故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曾在零五年要求当时的若瑟.拉辛格(Joseph Ratzinger)枢机,为同一礼仪预备反省题材。现已成为教宗本笃的拉辛格枢机当时用了强硬而尖锐的措词来表达他的意思。陈枢机的文稿会在三月廿一日圣周五才公开。
  
意大利报章本周披露有关消息,而陈枢机三月十至十二日出席教廷中国教会问题研究委员会会议期间,在罗马向天亚社确认此事。

这位华人枢机说,他清楚知道教宗对中国大陆教友的大爱,以及他对他们能在和平及安宁中自由地活出信仰的渴望。

当教廷国务卿泰西修.贝尔托内(Tarcisio Bertone)枢机一月转告教宗的邀请时,陈牧坦言感到很意外。但陈枢机回忆说:「其他人可能迟疑去接受这份差事,但我没有。我明白教宗希望在竞技场听到中国人的声音。所以我想:『这真是奇妙』。」

十四处苦路重演耶稣由被判死罪,到死后尸体被放在墓穴中的受难事迹,而枢机的默想会在每处苦路被读出。

枢机续说:「教宗希望中国人的声音能在竞技场被听到,是因为我们真的是一个曾经、现在也在受苦的民族。有很多人因信仰而受苦。」

他解释:「在苦路上,耶稣是主角,我们所有人都在跟随祂。这一次,我们让中国人也一起参加。事实上,不止是中国人,而是廿一世纪所有殉道者。」

他续说,竞技场是早期基督徒殉教的地方。在场参与的人,「将欢迎这些仍然活着的殉道者,因为耶稣的苦难在他们身体上活生生的呈现」。

枢机说,他的反省集中在耶稣的苦难,「特别是被迫害的教会中一直存在的实况」。他续说:「在适当地方,我会参照中国人的情况,但不会提到中国。」

他强调,基督徒拜苦路时,「我们不单为受迫害的人祈祷,也要为压迫者祈祷。」他说:「我认为十字架最大的胜利,是众人的转化。」

  教宗本笃将会在竞技场主持长约一小时的仪式。礼仪包括祈祷、唱圣咏、读经,以及背负十字架到各处苦路。教宗将在结束前发言。

圣周五的敬礼,是罗马其中一个最动容的圣周礼仪,吸引来自多个国家数千名朝圣者参与。礼仪在罗马时间晚上九时十五分开始,估计全球约有二十亿人透过电视或收音机接收现场转播。

陈枢机说,他花了两周时间预备文稿。被问向梵蒂冈呈交文本后的心情时,他说:「这为我是很好的机会,让我作个人默想。这是净化情感的机会,因为你对那些迫害耶稣的人,和那些令我们兄弟受迫害的人,可能不会有太多基督徒的感受。但然后你又会记起,你曾经也是迫害人的人,所以这是一次很好的灵修操练。」


教廷委员会重申,愿与中国进行「相互尊重和建设性的对话」
【天亚社梵蒂冈城讯】教廷「重申」愿与中国进行「相互尊重和建设性的对话」,这与教宗在二零零七年写给中国大陆天主教徒的信,所表达的方向一致。

教廷新闻室三月十三日发出一页的新闻公报。它说,中国教会问题研究委员会三月十至十二日在梵蒂冈举行的会议上,再次肯定这一立场。

尽管公报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结论,但观察家认为此说法具有意义,因为在去年一月梵蒂冈有关中国教会的高层会议上,以及教宗本笃十六世在信中,均提出与中国对话。

委员会刚刚结束第一次且是闭门举行的会议。

教宗本笃在去年设立该委员会,以研究关乎中国教会生活的重要问题。

会议由国务卿泰西修.贝尔托内(Tarcisio Bertone)枢机主持。出席者逾十五人是教廷官员,大部分来自高层,五名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主教,包括两位华人枢机,以及九名来自修会团体熟识中国教会的专家。会议没有中国大陆的参加者。

据公报说,这次会议主题,是关于教宗二零零七年五月廿七日写给中国天主教徒的信函。

它说,与会者首先检视了中国境内外对信函的反应,但它没有说明「公开」或「地下」教会团体、中国当局的反应,以至其他地方怎样接纳这封信。然而据了解,这些资料在会议中表述出来,「与会者又根据教宗信函,交流有关中国教会的信息和经验」。

公报指出,参加者「反省了启发这封信函的神学原则,以理解它们为在中国的天主教团体所带来的前景」。

意大利文的公报续说,具体而言,与会者就教宗信函的不同章节,讨论了教会作为中国人民「得救工具」的使命。教廷新闻室也发表英文版本的新闻公报。

公报列举了关于这项使命的五个重要方面。它们可被视为这次会议的大体议题,在教宗信函里可以找到相关的一些具体内容。但梵蒂冈没有提供围绕这些题目的讨论情况。公报列出的五个方面为:

* 活在全球化世界中的传播福音工作;

* 在中国现况中实践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有关教会的本质和结构的训导;

* 天主教团体内部的宽恕与修和;

* 对真理和仁爱的要求;

* 教区的治理,这对牧灵活动及司铎、修生、修会会士和教友的培育至关重要。

教廷公报最后说,会议以与教宗会面作结。它指出,教宗「听取过去三天会议的汇报,幷鼓励与会者继续他们有益于在中国的天主教会团体的工作」。他又提到今年五月廿四日全球为中国教会祈祷的日子。

消息人士说,教宗在会议上逗留了一会,与众人谈话及问候,犹如他在去年一月有关中国教会的高层会议所作的一样。


外地传教士起中文名 兼具信仰与文化因素
(香港公教报讯)耶稣会中华省最近为新任总会长翻译了中文名字——倪胜民(Alfonso Nicholas)。原来,替外籍传教士起中文名字,背后甚有学问,不少名字更具备了信仰意涵和情操。

对于新任的总会长取名「倪胜民」,耶稣会士陈有海神父说:「这名字由我们省会长詹德隆神父和会士房志荣神父等所取,Nicholas意为『人民的胜利』,故此姓氏由Ni音译为倪,名字意译为胜民。」倪胜民为西班牙裔,往日本传教多年。

「耶稣会跟中国很有渊源,不少先贤熟悉中国文化,也取得好的中文名字,例如利玛窦。我们对传教士的中文名字甚为讲究。」服务台湾的陈有海神父二月二十六日在港对本报说,他们为总会长起名前,港、台会士经过一番交流和讨论。

陈有海神父说:「我委托专家朋友原先起了『倪笃孚』这名字,笃寓意献身,孚寓意取信于人。建议提出后,台湾有会士担心『笃孚』和『豆腐』的普通话读音相似,香港有会士称笃在粤语有负面意思的同音字。」陈神父称,他们一般会兼顾名字的普通话和广东话读音,方便外籍会士在中港台澳等地服务:「起中文名字代表会士尊重中国文化,融入中国。」

服务香港的意大利传教士戴民禧神父(Pietro Paolo Dossi)说,他所属的宗座外方传教会会士的中文名字,除了方便他们服务香港外,好些更代表了相关会士的特质,或用以纪念前人。

戴神父二月二十一日说,其中文名字是他二○○○年来港前夕,由当时该会香港区会长杜逸文神父所起的:「杜神父知道我喜欢音乐,两位服务过香港、创作过圣乐的已故会士又姓戴,『戴』是纪念他们;『民』代表传教工作中接触大众;『禧』标志着我千禧年来港。」

「起个有意思和采用本地语言的名字,对传教是正面的。」戴神父坦言,虽然他来港后已学好广东话,但记诵别人中文名字仍有少许困难。

中大新雅中国语文研习所广东话课程组组长李兆麟博士称,外籍传教士的中文名字一般既协调音调,也重视宗教意涵。他说,他们提供全日及部份时间制的广东话课程予外地来港人士,逾三份之一全日制课程学生是外籍传教士或修女。

「起中文名字是艺术,也讲缘分。」李兆麟二月二十一日说:「上述课程的老师会教学生起中文名字,部份传教士喜欢反映信仰和爱心的名字……宜避免粤语的俗话和谐音,免得成为『花名』。」

李博士说:「宗教元素能够丰富起他们中文名字的内涵,例如参考中华殉道圣人名字,对来华传教的他们便多了一重意义。」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