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7 15:36:42

世界各大洲人民对基督信徒殉道的意义的看法


(梵蒂冈电台讯)今日世界上仍然有大量的基督信徒为宣扬福音和为福音作证而牺牲性命。教宗本笃十六世在12月26日纪念教会首位殉道者圣斯德望的节日上再次指出了这个事实。圣斯德望的节日是紧接着基督圣诞节后举行的,这显示出基督救世主的诞生与信徒为信仰而殉道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对欧洲人来说,这个关联意味着什么?罗马天主教大学神学入门课程的教授维迪埃罗神父说:“我们知道,欧洲一直以来都必须为主耶稣是降生成人的天主圣言做见证。只需用看看基督信仰在最初三个世纪时的情形便可以知道。那段历史基本上是殉道的历史。但我们也清楚知道,殉道是传播福音的第一个形式。”

虽然救世主诞生白冷城的喜乐与平安和斯德望殉道的悲惨看来互相矛盾,然而,维迪埃罗神父说,斯德望的殉道告诉我们,来自白冷的真正的平安,应该令我们将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自由完全投入其中,使我们愿意献出自己的整个生命,也就是心甘情愿地为这真正的平安殉命。因为这平安是持久的平安。

维迪埃罗神父继续说:“今天的欧洲情况很特殊,它有深厚的基督信仰根源,却不再肯承认这个根源。今天在欧洲做基督徒不容易,在欧洲的制度中似乎有意排斥基督信仰,排斥天主教会。但我们应该承认,欧洲也因为它的基督信仰根源,而能够成为今天世界上信仰生活有最大自由的地方。因此,我们应该说,基督信仰到达的地方有更大的宗教自由。这是一个历史事实,这令我们欣喜,因为这是说,基督信仰所栽的根是好的根,也有益于人们的共同生活。”

拉丁美洲的殉道者给了世人关怀、正义、希望、友爱、尊重、对话的榜样,对拉丁美洲问题有深入认识的巴迪利亚说:“在拉丁美洲的5百多年传教工作从这种信仰见证获得力量。我愿意说,在拉丁美洲度基督信仰生活从来都不容易,我敢说,我们的信仰之所以深入、坚定,是因为受到成千上万的知名和不知名的殉道者的鲜血的灌溉。比如,从上世纪50年代起到今天,拉丁美洲便有数以百计的在俗教友要理教员因为他们的这个身份而被杀死。几乎在所有的拉丁美洲国家中,都有基督信徒为了伸张福音教导的正义、修好、和平、友爱而被杀害。1980年遇害的罗梅洛主教便是一个为宣扬基督信仰的正义与修好而殉道的榜样。”

在非洲传播基督信仰的初始,一些神父和要理教员被杀害,因为他们被视为传统宗教的敌人。现在则不同,殉道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上的。近几年,在非洲的殉道者是独裁和专制政权不容忍政策的牺牲者。公博尼会士阿尔巴内塞神父告诉本台:“‘殉道’一词在词源上的意思是‘作见证’,从这个角度看,在南半球,特别是在非洲为信仰献身的男女传教士、司铎和平信徒赢得人们的喝彩。他们不同执政者或反叛分子同流合污,而是首先并且尤其以弱小者为选择的对象。因此他们生活出关怀的幅度。这样做也付出了丧失生命的代价。”

殉道者们激发了传教的更新。在非洲传播着传教和关怀的意识吗?阿尔巴内塞神父继续说:“今天传教士们最明显的标记就是到人道状况最危急最严重的地方去。我想到达尔富尔的例子。我们也想到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存在的极端危急的局势。我认为,从这方面看,他们的见证是个巨大的建树,是个肯定值得效法的榜样。”

在非洲的众多殉道事迹中,有哪些典型的可以告诉我们吗?阿尔巴内塞神父说:“有极为杰出的事迹。我立即想到迪巴里神父的典型见证的例子,他是公博尼会的传教士,2000年10月1日在乌干达北部被杀害。他做出留在处在极端局势中的人们中的选择,当时他的传教站被反叛分子包围。他以一种非暴力的和平调停的力量留在那里,在那里人的价值不幸被践踏。”

基督信徒殉道者的榜样,无论是被教会列品的还是只有天主才知道的,他们都激励鼓舞着在亚洲的传教士们不知疲倦地为教会的福传工作献出生命。为传播福音使命殉道的见证今天在亚洲结出了哪些果实?在菲律宾的公博尼传教会的会士洛克神父告诉本台:“显然,不同地区的教会以在他们的历史上有殉道的传教士而能自夸,这些殉道者是前往那些地方传福音,或是当地人,当地的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显然,教会在韩国、中国和越南的发展,要是没有殉道者的牺牲,今天是很难解释的。这些殉道者在历史的不同时刻陪伴着这些教会的历史。”

在中国,教会的旅程尽管艰难并且情况紧张,今天也被令人欣慰的光照亮。洛克神父说:“教宗最近写给中国天主教徒的信这件事本身指出了在中国的教会处在一个新阶段。显然,无论在地下教会还是在官方教会,奉献牺牲的需求都不缺少。”

在中国不乏殉道者的见证,他们中有些知名,有些则鲜为人知,他们不仅是基督信仰团体的参照点。洛克神父继续说:“即使是没有被列入圣品的殉道者,那些不折不扣地献出生命的司铎、天主教徒,那些主教,那些修女仍被今天的天主教徒们记得,他们的形象尤其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非常强烈。”

教宗在3月25日的三钟经讲话中称殉道的传教士是“世界的希望”,基督信徒的殉道“只能被解释为对天主和对弟兄的爱的最高行为。”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