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3 19:52:02

主日弥撒讲道(甲年常年期第二--八主日)


常年期第二主日

第三个主显节

主内的兄弟姐妹:

在教会的礼仪庆典中,每年的常年期第二主日都是很特别的一天,可以说是一个在平凡中不平凡的日子。虽然普世教会已经迈入日常生活的时期,但这一天仍然是主显节的延续,是第三个主显节,是主耶稣在日常生活中将自己的神性显现给我们的日子。在每年的这一个主日,我们都选读若望福音,而不按照礼仪年的分配惯例选读玛窦、 马尔谷、或路加福音。若望福音是比较高超的福音,它从「在起初」(若一1)说起,教人相信耶稣基督是天主子,教人以信德回应信德,并頼祂名获得生命(若廿31)。透过这主日所选读的福音经文,我们就能对耶稣先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明认:这位与我们一同在日常环境中生活的耶稣是谁?他要在我们中间为我们开启一个什么样的使命?

今年这主日选自若望福音的经文从「第二天」开始,给我们叙述主耶稣的显现。这是整部若望福音中的第一个「第二天」(若一29),是「在起初」之后的「第二天」。在这第一个「第二天」,洗者若翰就立刻给我们作证耶稣是「天主的羔羊」和「天主子」。这几个关键词对认识耶稣和祂的使命有很重大的作用。现在,让我们逐步地依循洗者若翰的指引,加深对耶稣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天」,洗者若翰看见耶稣向他走来,便立即为耶稣作证。若望福音借着这个「第二天」让我们忆起创造之初的景象。天主在「第一天」创造了「光」(创一3),若望福音称这「光」是赐给人生命的「光」(若一4),是「普照每人的真光」(若一9),是「黑暗决不能胜过的光」(若一5)。天主在「第二天」创造了「天」(创一8),使之分开穹苍以下的水和穹苍以上的水,使宇宙开始了秩序,不再浑沌混乱。在这「第二天」,黑暗已被分开,毁灭的水也已受到控制。因此,从这「第二天」起天主就可以开始其余的创造工程,生命也可以在世界上开始存在。所有在「第二天」以后受造的万物都将仰望「天」,视之为天主临在、控制毁灭势力和分施恩惠的地方。

在这圣经创造故事的背景下,「第二天」因此也就是生命伊始、天主眷顾世界的一天。耶稣在「第二天」显现在我们中间,若望福音以此表明:耶稣将在这一天开启新生命的创造,向我们展示天主的眷顾,使我们赖祂可以活出全新的生命。若望福音也以「第二天」的图像要我们设想耶稣的角色为「天」,祂控制了之前不受拘束的水,也就是毁灭性的水。耶稣作为「天」的角色伟大非凡、强而有力,同时也具有救赎的意义。在洪水灭世的故事中,洪水之所以在地上泛滥,消灭了在地面上的一切生物,是因为「天上的水闸打开了」(创七11);而造成这灾难原因是「人在地上的罪恶重大,人心天天所思念的无非是邪恶」(创六5)。制造混乱和毁灭的势力今天仍然存在,人心仍然邪恶,人也仍然在破坏大自然的环境;但若望福音告诉我们,耶稣在「第二天」来到了我们中间。祂以自己的牺牲作为人心改邪归正的赎价;祂以「天」的威能,叫天上的水闸不再打开,毁灭的势力不再侵犯人。

因此,洗者若翰一看见耶稣走来,便对我们说:「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若一29)。这位作为「天」的耶稣,如今不再是远在天边、高高在上,而是走向我们、在日常生活环境中与我们同在的「天主的羔羊」。祂使自己空虚,取了柔弱的形体,与人完全相似(参:斐二7);但祂总是与天主同在,在祂身上永远展示着天主的仁爱。若望福音藉此给我们呈现一个新的景象,让我们更进一歩地明了创造和救赎的意义。由于人的罪恶,天上的水闸被打开了(创七11),有秩序的创造又成了混乱浑沌。耶稣为了救赎人而成了牺牲祭献的羔羊;祂除免了罪过,洁净了世界,驱除了一切凶恶。从此,人就能因祂这位天主所喜悦的(玛三17),而再次获得天主的喜悦;因祂这位天主子(若一34),而再次成为天主的肖像,一如创造之初那样(创一27)。

洗者若翰最后给我们作证耶稣是「天主子」(若一34)。「天主子」在此的重点在于强调耶稣与天主最亲密的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祂们彼此间亲近、忠诚、熟悉、慷慨、互爱,而且这关系是自幼,从起初就存在的,不像夫妻的关系那样,虽然他们也彼此亲近和忠诚,但他们的关系却不是自幼、从一开始就存在的。换句话说,「天主子」表明耶稣与天主的自然亲密关系,这关系从起初就有,而且永远常存。因此,耶稣能向人全然启示天主,召叫人同祂一起趋向天主,与天主建立亲密的关系。

那么,洗者若翰凭什么敢向人作证耶稣是「天主的羔羊」和「天主子」呢?若翰自己解释说,这是因为他看见「圣神从天降下,停留在耶稣身上」(若一32)。这点很重要,圣神停留在耶稣身上,就不再离祂而去,不像之前的民长们那样,圣神在他们身上来来去去。耶稣充满圣神,圣神常在祂身上,从不分离;圣神自己宣布耶稣是「天主子」。若翰看见了圣神,也听见了圣神的宣布,所以他敢为耶稣作证(若一33-34;参阅:玛三16-17)。

我们在领洗时也领受了同样的圣神,圣神也存留在我们内,催促我们效法洗者若翰,向众人作证耶稣是「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和「天主子」。作证在此的意思是,我们要逆流而上,成为反对的记号,拒绝参与世俗的毁灭活动,例如:破坏自然环境,排斥穷人、老人、难民、以及处在社会边缘的人;因为这些毁灭活动是世界罪恶结出的果实。让我们恳求主耶稣不断地赐给我们祂的圣神,赐给我们圣神的平安和勇气,使我们有能力像洗者若翰那样勇敢地为祂作证,在日常生活中天天为祂作证。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常年期第三主日

成为光的经理人

主内的兄弟姐妹:

这主日耶稣正式在我们中间开始他的传教使命,向众人宣讲说:「你们悔改罢!因为天国临近了」(玛四17)。按照玛窦福音的记载顺序,这原是洗者若翰先前在犹太旷野中的宣讲(玛三1-2)。耶稣认同这天国的宣讲,在接受了若翰的洗礼后,也曾在旷野中生活了一段日子(玛四1-11)。当他听到若翰被监禁后,就北上退避到加里肋亚,在那里继续宣讲天国的福音。在加里肋亚湖边,他招收了四位首批门徒:原是渔夫的两兄弟——伯多禄和安德肋,以及渔商载伯德的两个儿子——雅各伯和若望。耶稣之后还会派遣这些门徒出去,向人作同样的宣讲:「天国临近了」(玛十7)。

看了玛窦福音对耶稣最初传教的概述,我们可以询问:耶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若我们说耶稣是一位善于观察时势和应对时势的人,并不夸张。试想,耶稣当时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境内有很大的宣讲机会。那里的人们对灵修革新有很大的渴望,他们都在寻求心灵的平安。圣史玛窦自己叙述:「那时,耶路撒冷、全犹太以及全约旦河一带的人,都出来到洗者若翰那里去,承认自己的罪过,并在约旦河里受他的洗」(玛三5-6)。这是一股新兴的灵修潮流,连黑落德都为之所动。洗者若翰公开指责黑落德不该占有他兄弟裴理伯的妻子黑落狄亚;虽然黑落德因此逮捕了若翰,把他囚在监里,但黑落德仍视若翰为先知,不敢轻易出手杀死若翰(玛十四3-5)。罗马权势更把这股新兴的灵修潮流看成是想造反的民众运动。在洗者若翰被监禁后,耶稣很清楚,如果他也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境内宣讲,他必定也会遭遇若翰所处的相同困境。因此,圣史玛窦告诉我们,耶稣从犹太境内北上退避到加里肋亚(玛四12)。在玛窦福音中,「退避」一词表示敏锐地观察时势、避开危险,一如若瑟那样,首先为躲避黑落德的杀害而「退避到埃及去」(玛二14),之后又因害怕阿尔赫劳而「退避到纳匝肋」(玛二22)。事实上,耶稣自己在以后的传教行程中仍会多次为避开当权者对他的陷害,而「退避」到别的地方去(玛十二25;十四13;十五21)。有时,尤其是时机未到时,以精敏和符合常理的方法来应对仇视和强权,确实胜过愚勇。耶稣不只自己这么做,他也如此教导我们说:「看,我派遣你们好像羊进入狼群中,所以你们要机警如同蛇,纯朴如同鸽子(玛十16);但是,几时人们在这城迫害你们,你们就逃往另一城去(玛十23)。」

犹太北部的加里肋亚区域自古以来在文化上和地理气候方面都与南部的耶路撒冷和犹大有所不同。犹太北部的土地比较肥沃,经济比较发达,渔业经济的发展尤为迅速。许多南部的人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都纷纷搬迁到北部定居。这点与现代的社会并无多大的区别。加里肋亚湖边很多村庄也因此逐渐成了蓬勃的城市,葛法翁就是其中一个,玛加丹(玛十五39)和贝特赛达(谷八22)也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渔民和渔商就是这些城市中较有地位和富有的平民。耶稣首先主动去接触的就是这些渔民,召叫他们成为他的门徒,因而逐渐名声广传。

由于犹太北部的加里肋亚区域有较多的外邦人,甚至有「外邦人的加里肋亚」之称(依八23;玛四15),所以那里的犹太人习惯于接触不同的文化思想。他们思想比较开放,较有主见,较少偏见,敢于创新,更勇于接受新的学说。因此,他们也常受到耶路撒冷的经师和法利赛人的质疑,认为他们对信仰不够忠诚。耶稣就是在犹太北部一带的城市,向一群拥有较宽阔视野的犹太人开始宣讲天国的福音。他们也都愿意聆听他,甚至对他的教训感到惊讶,「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威似的,不像经师们一样」(谷一22)。这些犹太人不是被动静态的听众,听过之后就不了了之。他们听见和看见耶稣的所言所行,会彼此讨论说:「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新的教训,并具有权威;他连给邪魔出命,邪魔也听从他」(谷一27)。当然,他们并非总是同意耶稣的话,他们也曾拒绝他,对他起反感(谷六1-6;玛十三54-58);但无论如何,耶稣说的话常是他们口中传播的新闻,他们仍愿意多听耶稣的教训(谷六31-34;玛十四13-14)。

以上是从较人性的观点来认识耶稣,因为耶稣是真人;然而,玛窦福音更愿意向我们展示耶稣的神性。耶稣是照亮世界的真光;他降临在我们中间,与我们一起生活。他来给我们应验依撒意亚先知的预言:「外邦人的加里肋亚,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民,看见了一道皓光;住在死亡阴影之地的人们,现在已有光辉照射在他们身上」(玛四15-16;依八23-九1)。这些之前不被归入救恩行列的地区和人民,因着耶稣这道皓光来到他们当中,现在获得了光照。光止住了黑暗的活动范围;光照耀人的生活空间。为熟悉圣经的犹太人来说,光的照耀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使他们立刻想起天主的降福——上主慈颜的光照:「愿上主祝福你,保护你;愿上主的慈颜光照你,仁慈待你。愿上主转面垂顾你,赐你平安」(户六24-26)。

上主慈颜的光照使笼罩人的阴霾一扫而空。上主的容颜总是充满光明,没有丝毫的黑暗。虽然上主曾转面不看人,那时人就经历黑暗,成为黑暗势力的受害者,甚至于受死亡的折磨;但是,当上主转面注视我们时,我们就只有平安和安全。玛窦福音引用依撒意亚先知预言的皓光,向我们所有人、普世万民明示,耶稣就是上主光辉的慈颜,祂已来到我们中间开始工作。天主从此不再转面不顾我们,反而亲自且正面地注视我们、光照我们、爱护我们。

面对天主光辉慈颜的照耀,我们也得转面注视天主。因此,耶稣对我们作出呼吁:「你们悔改罢!因为天国临近了」(玛四17)。「悔改」的原意就是转过面来,归向天主;「天国临近了」在此的意思是,天主的光辉正在我们中间照耀。耶稣的呼吁具体真实地邀请我们在天主慈颜的光照下,打开心灵和思想,观察我们的现况,包括我们软弱无助、伤痕累累的状况。耶稣治愈的行动更向我们保证,他必会治好我们,扶助我们的软弱,驱逐我们内的邪恶,引领和陪伴我们在真正的道路上行走。

至于那四位首批门徒,当耶稣召叫他们时,他们都正在从事他们的专业,但他们立刻放下手中的一切跟随了耶稣;因为他们一看见天主正面注视他们的慈颜,感受到天主面容的光辉,就不能继续在黑暗中行走。他们原是渔夫,现在耶稣召叫他们成为「捕人的渔夫」(玛四19),意思是要他们以既有的管理鱼业的才能去管理天主的事业——光的事业:不是为光成为人的经理人,而是为人成为光的经理人。让我们祈求天主也以祂光辉的慈颜正面注视我们,使我们也成为光的经理,把基督的真光带给世人。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献耶稣于圣殿庆日

启示万邦之光

主内的兄弟姐妹:

圣史玛窦在上个主日,甲年常年期第三主日,对耶稣的最初传教事迹给我们作了概述,让我们认识耶稣就是照亮世界的真光,是上主慈颜的光辉。他已来到我们中间开始工作,亲自且正面地注视我们、爱护我们。他也呼吁我们悔改,转面归向天主,让天主的慈颜光照我们的心灵和思想,好使我们能在真正的道路上行走。他还召叫我们跟随他,做光的经理人,把真光带给世人。

从常年期第四主日起,直到教会进入四旬期的礼仪,连续五个主日,我们要聆听耶稣的「山中圣训」(玛五1~七28),也就是「真光的圣训」。耶稣在开始公开教训众人时就明确地向我们强调:「你们是世界的光,你们的光当在人前照耀」(玛五14,16);耶稣在结束公开教训众人时,还会再次提醒我们说:「几时你们还有光,应当信从光,好成为光明之子」(若十二36)。如果我们作为人前的光,为耶稣真光作证,我们就是在光荣我们的在天之父。

在常年期第四主日,我们原本会先聆听耶稣向我们讲述「光明之子的福份」: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心里洁净的人是有福的,缔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玛五1-12)。这是我们心灵上的福份,心志上的福份,良善心谦的福份,不是未来,而是当下的福份;因为境由心生:福由心生(路十一28),祸亦由心生(玛十五19)。因此,唯一能肯定获得这福份的方式就是效法耶稣,跟耶稣学。耶稣自己说:「你们背起我的轭,跟我学吧!因为我是良善心谦的:这样你们必要找到你们灵魂的安息」(玛十一29)。

但是这主日恰逢二月二日,圣诞节后的第四十天,所以我们庆祝「献耶稣于圣殿庆日」。不过,这仍是庆祝光的节日,并不脱离礼仪庆典的连贯性。我们在弥撒中以蜡烛游行和祝福蜡烛,欢庆耶稣为了我们而成为「启示异邦的光,天主子民的荣耀」(路二32),又为了我们而把自己奉献给天主,为承行天父的旨意,使我们能得救,能在天主荣耀的光明中幸福地生活。

这庆日的福音选自路加福音,叙述玛利亚和若瑟一满了取洁的日期,便带耶稣上耶路撒冷把他献给上主(耶路撒冷的希腊文原文在此〔路二22〕的写法是:Hierosolyma),因为梅瑟的法律要求:「凡开胎首生的男性,应祝圣于上主」(路二23)。他们也依法献上「两只斑鸠或两只雏鸽:一只献作全燔祭,一只献作赎罪祭」(肋十二6,8),以满全取洁仪式。当他们来到耶路撒冷圣殿时(耶路撒冷的希腊文原文在此〔路二25〕的写法是:Ierousalēm),正义虔诚的西默盎正在那里等候迎接他们;因为他曾受圣神启示,在他死前必要看见上主的默西亚。他一看见耶稣就双臂接过他来,高声赞美天主。正在那时刻,女先知亚纳也前来圣殿称谢天主,并向一切希望耶路撒冷得救赎的人(耶路撒冷的希腊文原文在此〔路二38〕的写法与路二25相同:Ierousalēm),讲论这孩子。

圣史路加以两种写法来书写同一个耶路撒冷城,这绝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为圣史路加来说,耶路撒冷城不只是一个地理位置,它更象征人们的心灵状态。他刻意以这两种写法来描述人们的两种心态。当他把耶路撒冷写成Hierosolyma时(路二22),那表示一种向天主的临在开放、服从天主的心态。玛利亚和若瑟就是带着这种心态来到耶路撒冷。他们也是在那样的耶路撒冷圣殿中把耶稣奉献给天主。这种奉献不只是交出而已,更是向天主承认耶稣是天主的儿子,并向天主保证他们会尽心尽力扶养他长大成人。因此,圣史路加最后说,当玛利亚和若瑟按照上主的法律完成了取洁礼后,便返回他们的本城纳匝肋,而耶稣「渐渐长大而强壮,充满智慧,天主的恩宠常在他身上」(路二38-39)。这一句简短的话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耶稣在玛利亚和若瑟以充满智慧的细心照顾下成长;同时,天父也确实尽责,从不间断地以恩宠助佑耶稣。

当圣史路加以Ierousalēm书写耶路撒冷时(路二25,38),他邀请我们观察另一种相反的心态,一种拒绝天主的临在、想方设法操纵天主的心态。西默盎所处的耶路撒冷就是一个人们心灵远离天主的临在的环境。然而,他却能出污泥而不染,仍然「正义虔诚,期待以色列的安慰,而且圣神也在他身上」(路二25)。众人都远离天主,他却寻求天主,生活正直;因此,他能看见以色列的安慰,即刻认出耶稣是默西亚,并赞美光荣天主。女先知亚纳也知道自己生活在远离天主的耶路撒冷,所以她昼夜期待耶路撒冷的救赎,意思是,期望人们脱离邪恶的束缚,在心灵上趋向天主,欢迎天主的临在。因此,她一看见耶稣默西亚,就向所有人宣讲耶稣。她可以说是耶稣的第一位使徒,也就是宣讲基督的人。

关于耶稣的使命,西默盎对圣母玛利亚说:「看,这孩子已被立定,为使以色列中许多人跌倒和复起,并成为反对的记号」(路二34)。在路加福音中,耶稣一生的使命就是从加里肋亚走向耶路撒冷。因着耶稣的到来,耶路撒冷将审判自己:若拒绝耶稣,它将成为远离天主的耶路撒冷(Ierousalēm),败坏和杀害先知之城,必然地朝向毁灭;若接纳耶稣,它将成为亲近天主的耶路撒冷(Hierosolyma),永恒美善的圣城,必要看见以色列的安慰,天主的光荣。

关于玛利亚自己,西默盎对她说:「至于你,要有一把利剑刺透你的心灵,为叫许多人心中的思念显露出来」(路二35)。这句话不容易理解;但锋利的剑将使事物分割和分开。由圣母玛利亚诞生的耶稣将分辨人们的心思,分开人们好与坏的心灵,就像他分开败坏的耶路撒冷(Ierousalēm)与圣善的耶路撒冷(Hierosolyma)那样。玛利亚将成为第一个走出败坏的耶路撒冷的人;她也将成为第一个圣善的耶路撒冷的公民。圣母玛利亚其实是所有人接纳耶稣的模范,因为她是第一位完全接纳耶稣到她生命中的人。

西默盎受圣神感动,明认耶稣就是依撒意亚先知预言的实现:「启示异邦的光,以色列子民的荣耀」(路二32;依四二6;四九6;五二10)。耶稣是启示普世万邦的光与荣耀,不只是为以色列而已。其实,作为真光的耶稣不可能被一个民族限制,他必须向普世万民开放。谁接纳他,必要获享真光的照耀,在光中生活。那些在光中生活的人则必须反映真光,把真光带给所有人;即或不然,至少不阻碍真光。

在这春节新年,我们有幸庆祝光的节日实在是一项天主的恩宠。让我们立志做光明之子,成为有福的人,与耶稣同享福乐。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前途光明,真光高照!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常年期第五主日

你们是世界的盐与光

主内的兄弟姐妹:

上个主日我们庆祝「献耶稣于圣殿庆日」。圣神透过西默盎向我们启示,耶稣是照耀普世万邦的真光。无论是谁,只要接纳耶稣,毫无例外的都能获享真光的照耀,在光中生活。耶稣基督是真光,我们则应该是反映基督之光的人。然而,这个主日耶稣却对我们说:「你们是地上的盐;你们是世界的光」(玛五13-14)。这句话常被解释为一种鼓励,劝勉我们要尽一切努力把盐撒到地上,使它有味道,光照世界,把它从黑暗中拯救出来。这样的解释似乎给世界下了一个定论,认为它不只淡而无味,而且是一个完全黑暗的地方。这就是耶稣要给门徒的教训吗?或者耶稣在教导门徒关于另一个事实呢?耶稣在此的言论对象是自己的门徒,不是世界。他其实是在教训门徒们无论在哪里都不可失却自己的身份,即使在人们的反对声中仍定志做基督的门徒。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盐与光的意义,然后再更深入地了解耶稣的教训。

「盐」无论在哪里都能调味,减少平淡乏味。保禄就曾对哥罗森人说:「你们与外人来往要有智慧,要把握时机。你们的言谈常要温和,像调和上了盐;要知道如何答复每个人」(哥四5-6)。保禄在此以「盐」的图像帮助我们了解该如何待人处世。基督徒不能自我封闭,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却必须与「外人」接触和来往,并且与他们和平相处,不制造纷争。保禄很赞赏哥罗森基督徒团体,称他们为「圣徒及在基督内忠信的弟兄」(哥一2),并为他们向天父感恩说:「感谢那使我们有资格,在光明中分享圣徒福分的天父」(哥一12)。「光」驱散黑暗,让人能明辨哪些是障碍物,哪些又是辅助物。在保禄看来,基督徒是脱离了黑暗势力控制的人,「因为天主由黑暗的权势下救出了我们,并将我们移置在祂爱子的国内」(哥一13)。因此,基督徒是生活在耶稣基督所开启的新环境中的人,有光明,学会分辨,认识正确的道路,懂得趋善避恶;基督徒已经是自由人,所以理当充满创意,不再平淡乏味和黯淡无光。

耶稣在山上所传授的「真福八端」是为众人的:「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哀恸的人是有福的,温良的人是有福的…。」真福第八端表明「为义而受迫害的人」(玛五10),也就是所有因为遵行天主的旨意而遭受辱骂、迫害和被毁谤的人,是有福的。其实还有真福第九端,它的内容与真福第八端相同,但对象已不再是众人,而是耶稣自己的门徒。耶稣对他的门徒说:「你们是有福的」(玛五11)。从那时起,耶稣就开始教导门徒,向他们谈论生命。

我们可以从这主日的福音列出三个重点:第一点,盐与光的言论所针对的是耶稣自己的门徒;第二点,这言论的场景是门徒的经验,他们因为遵行天主的旨意而被人仇视(玛五10),并因耶稣的原故而遭受辱骂、迫害和被人毁谤(玛五11);第三点,虽然如此,他们仍应当欢喜踊跃,也就是说,不失去自己的尊严和身份。耶稣要求他的门徒们即使在被人仇视的地方,在艰难困苦中,在经受严峻的考验时,仍然坚持要以盐和光的行为举止生活。这将使他们成为「有福」的人。

那么,耶稣是教导他的门徒与世界上所有可能使他们沉沦的世俗潮流针锋相对,至少不与它们同流合污吗?其实,盐与光不一定要与世界持刀相向,总是保持战斗的姿态。盐的首要作用是使世界不那么轻易腐坏,光则使世界更加光彩绚丽,而不是叫世界相互怀疑,更别说彼此仇恨。因此,盐不可失了咸味,光也不可隐蔽起来;盐与光必须始终发挥其原本的功能。

耶稣是在教训自己的门徒,既然做了他的门徒,就必须发挥盐与光的作用,因为这是基督徒原本当起的作用。耶稣认定他的门徒「是」地上的盐和世界的光,耶稣不是教他们「成为」地上的盐和世界的光。盐必定要咸,光必定要照耀整个空间;基督徒的生活必定要呈现在所有人眼前,人们或许会前来寻求保护,人们或许也会前来攻击和迫害。无论如何,基督徒都要发挥盐与光的作用,不能隐藏自己的身份。若不发挥盐与光的作用,若不保护世界,使它更耐久、更适合人生活,基督徒对世界就是「毫无用途,只好抛在外边,任人践踏」的障碍物(玛五13)。若发挥盐与光的作用,若对世界有所助益、有所贡献,那么基督徒就将在人前光荣在天之父。显然地,耶稣是在教训门徒不可独善其身,只顾自己的得救,却必须兼善天下,一起得救:「你们的光也当在人前照耀,好使他们看见你们的善行,光荣你们在天之父」(玛五16)。藉着基督徒的善行,人们能看见天主是仁慈的父亲,这就是在人前光荣天父。

基督徒履行盐与光的使命,不是走向世界去以自己的信仰将人们区分开来。这么做是以自我为中心,搞小圈子。盐要扩大,不是缩小;光也须向外照射,不是朝内。盐与光的使命是在这世界上光荣天父,让人们藉着我们的言行举止看见天父仁慈的临在。这是一种见证性的使命,不是强迫性的使命。盐与光这样的使命将使世界更加生趣盎然和光彩绚丽,享有更持久的和谐与喜乐。让我们恳求圣神赐予我们恩宠,助佑我们更有力和更有效地履行基督徒盐与光的使命。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常年期第六主日

基督徒的义德

主内的兄弟姐妹:

继上个主日盐与光的生命言论,现在耶稣接着向门徒们讲述基督徒的义德。满全这义德,要求的是全善和全真;光是善还不够,光是真也还不够:「你们一向听说过…,我却对你们说…」(玛五21-22,27-28,31-32,33-34,38-39,43-44);「你们的话该当:是就说是,非就说非;如果再多说,便是出于邪恶」(玛五37)。耶稣一反温柔、善解人意的常态,正因为他对门徒「爱之深,责之切」。「责」在此应该理解为严厉要求,而非斥责痛骂。耶稣要求门徒们超越梅瑟法律条文的局限,活出法律使人自由的精神;耶稣要求门徒们是成全的,「如同天父是成全的一样」(玛五48)。耶稣的要求其实更是一项邀请,勉励门徒们要不断地追求完善的品德,在自己的信仰生活中常作反省,悔过自新,日新又新。

为犹太人来说,梅瑟法律就是《梅瑟五书》中的教训、诫命、和规则。梅瑟法律总共有613条:365条是禁令,248条是特殊要求。问题是,如何才能最完善地遵守这些法律呢?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必须努力符合一切法律的要求,并小心谨慎地远离一切被禁止的行为。这就是耶稣时代,虔诚有信仰的人的生活方式,以守法来衡量信仰生活的素质。这种法律观却也使人趋向法律主义,受困于法律的条文当中。第二种观点是接受梅瑟法律为一种聆听天主说话的管道,相信天主藉着法律指示人由衷地归向祂。这两种观点并不相互抵触;若愿意的话,只能说它们是法律的两个端点。在某些时候,人们可能会比较倾向一个端点;在另一些时候,人们可能会更接近另一个端点。这其实是宗教信仰生活动态发展的一面,是信仰生活丰富多姿的一面。

耶稣接受理解法律的这两个端点。因此,他说:「我来不是为废除法律或先知,而是为成全」(玛五17)。耶稣「不废除」第一种法律观,意思是,他不逐一地取消法律对人的约束力。耶稣承认虔诚守法是合理的、正当的。然而,耶稣立刻证实他来是「为成全」法律。这是第二种法律观。法律是人藉以聆听天主说话、亲近天主的管道。这种遵守法律的态度就是满全法律,使法律完成它的功效,而不仅仅恪守一套规诫、命令和禁令,整日忧心衷衷、提心吊胆。

耶稣接着更进一步地解释说:「谁若废除这些诫命中最小的一条,也这样教训人,在天国里,他将称为最小的;但谁若实行,也这样教训人,这人在天国里将称为大的」(玛五19)。「天国」在此应该理解为现世的天国,也就是信徒们正在努力以天主的法律生活的国度,是目前信仰生活的领域;还不是末世的天国,因为既然进得了天上的天国,我们又何必再去操心称为大或称为小的问题呢?其实,耶稣接下来的教训都是关于现世的生活之道,教导我们在现世中成为「大」的人,处在宽大的环境、有救恩的环境。

在信仰生活的领域中,我们可以跟随以上任何一种法律观守法。但若以第一种法律观守法,视法律为一种负担和重轭,一套必须恪守的规诫、命令和禁令,整日提心吊胆、畏首畏尾,我们就会成为「小」的人,也就是成为小心眼,心胸狭窄,毫无喜乐之情、毫无自由的人。我们将无法藉由遵守法律而成长、壮大。

耶稣教导门徒不要抨击第一种法律观,但要更趋向第二种法律观。他指出六个实际的生活例子,教导我们如何才能完善地以第二种法律观守法。这主日我们先看看福音中所列出的四个例子,下个主日我们再看看关于报复和爱仇人的另外两个例子(玛五38-39,43-44)。

第一个例子(玛五21-26)是法律上「不可杀人」的禁令(出廿13;申五17),谁若杀了人就应受裁判(玛五21)。这禁令很重要,目的是为保护生命。耶稣在这条禁令上再加上:「凡向自己弟兄发怒的,就要受裁判;谁若说自己的弟兄是『傻子』,就要受议会的制裁;谁若说『疯子』,就要受火狱的罚」(玛五22)。那么,耶稣是在增加法律条文,加重法律的负担吗?不是的,耶稣倡导的是兄弟友爱,要我们尊重彼此间的差异。这点非常重要。以不尊重的态度指责他人与我们的不同点,或者因为自己不认同他们的某些观点和作法而指责他人,尤其自己的兄弟,将会导致所有人都无法安宁,因此必须受到最严厉的处罚,火狱的罚。

第二个例子(玛五27-30)是法律上「不可奸淫」的禁令(出廿14;申五18)。耶稣强调这禁令的基础原则,不只是叫人避免身体上的奸淫,更注重人的心灵态度,不可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淫欲。为说明这条禁令的严重性,为教人不至于陷入诱惑,耶稣还指出宁可失去右眼或右手也别跌倒犯罪。总之,就是不可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贪婪的私欲。

第三个例子(玛五31-32)是「休妻」的法律程序(申廿四1-4)。按照梅瑟法律,写休书交在妻子手中就可以休掉她,而妻子则必须正式地接受这份休书,好使她可以在法律上受到保护,重获自由身。但这个程序绝不可被滥用,例如在没有正当合理的理由下休妻,例如只为了想另娶别的女人为妻。在梅瑟法律上,只有当妻子犯了奸淫后,才能写休书休妻。其实,当妻子犯了奸淫后,她与丈夫的夫妻关系本就不再存在;即使如此,丈夫仍必须写休书给她,否则她在法律上就不能再嫁。若没有得到休书还再嫁,她就再犯奸淫,完全失去尊严和社会地位。耶稣则强调,若已正式合法地成了夫妻,就不可再休妻。耶稣教导门徒们在夫妻的关系上要始终对自己和对配偶诚实。不诚实的人无法妥善地遵守法律。

第四个例子(玛五33-37)是法律上「不可发虚誓」的禁令(肋十九12;申廿三22)。耶稣指出发誓后得负起很大且沉重的责任,发了誓后,人就受到约束,生活就变得狭窄。若发虚誓指控他人,虽然他人也得接受,因为发誓确实有其严肃性,但他自己却得负起更大的重担,是一种很难很难偿还的罪债。因此,更轻松自由、更宽阔的生活,就是诚实正直地生活:是就说是。

真诚由衷地遵守天主的法律,我们就能聆听天主,归向天主,同时也能好好待己待人,是就说是。这也是保禄在主日的第二篇读经中对我们讲的智慧,不属于这世界的智慧,而是「天主为爱祂的人所准备的,是眼所未见,耳所未闻,心所未想到的智慧」(格前二9)。这智慧同时是自由和得救的智慧,也是我们在信仰生活中所寻求的智慧。这智慧告诉我们敬畏上主和遵守天主的诫命,行善和好好待己待人,其实并不仅仅为了得救,而是为了表现出我们确实是得救了的人,我们是基督的门徒。让我们祈求天主赐给我们谨守法律的智慧和恩宠。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常年期第七主日

爱己爱人,爱人如己

主内的兄弟姐妹:

耶稣以四个实际的例子教导了我们如何完善地遵守天主的法律。天主藉着祂的法律对我们说话,引领我们走上正直的道路。如果诚心聆听天主,归向天主,我们就能轻松自由、开怀喜乐地生活;因为我们那时都处在宽大、有救恩的环境,能好好地待己待人,做基督的好门徒。这个主日,耶稣继续以另外两个例子教导我们如何完善地遵守天主的诫命:爱己爱人,爱人如己。

首先是爱己爱人的诫命:要爱自己,也要爱他人。这条诫命明确地指出生命的尊贵和生活的崇高性,两者都必须受到严格保护。为了教我们了解这条诫命的真义,耶稣要我们参照「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梅瑟法律。这条法律看似充满暴力和复仇,其实不然。它出自《出谷纪》:「假使人们打架,撞伤了孕妇,以致流产,但没有别的损害,伤人者为这罪应按女人的丈夫所提出的,判官所断定的,缴纳罚款。若有损害,就应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以烙还烙,以伤还伤,以疤还疤」(出廿一22-25)。放置在这个上下文中考虑,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原意很公正的法律。它严格保护人的生命,教训人要爱护生命;倘若伤及生命就得作出相称的赔偿:一只眼只还一只眼,一颗牙只还一颗牙。这条法律所强调的不是报复,而是尊重人的生命和生活。耶稣当时的门徒们熟悉圣经,肯定明白这条法律的背景和基础。

耶稣紧接着的劝勉不是为了废除或取代这条「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法律,而是要我们深入明察法律的基础,明白信仰的教义,活出法律的精神。耶稣在此训导我们的方式很特别,他以命令式的言词来解释梅瑟法律,教我们能立刻了解并付诸实行:「不要抵抗恶待你们的人;而且,如果有人打你的右颊,你把左颊也转给他」(玛五39)。梅瑟法律的言词是诫命,其实就是命令式的言词。耶稣当时的听众自然意识到,虽然耶稣的训导权威确实要比经师们来得高,但并不超越梅瑟法律的权威;并且福音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取代梅瑟法律。耶稣是来成全法律,也就是诠释法律,好使我们能正确地理解并完善地遵守法律。

耶稣在此用的是一种教学语言,教导我们一种信仰的品德。我们必须汲取正确的教训,不是刻板地按字面意义去理解,无端端地挨打。耶稣是在教训我们:任何形式的暴力都会不断地增长;若有人打了你的右颊,他很可能还会再打你的左颊。远的不说,在妻子受虐待的家庭中,妻子被丈夫打了一次后,若不立刻制止丈夫这样的暴行,妻子很可能还会多次被打。因此,任何形式的暴力我们都不能予以接受,包括以暴力来反抗暴力。妻子被丈夫打了一次后,不是要立刻还手打回丈夫,而是要立刻公开丈夫的暴行,「同他走两千步、走两里路」(玛五41),让众人都知道丈夫的暴行。任何形式的暴行都是非法的,不义的。在暴力面前,我们绝对不可默默地忍受,却必须立时将之公诸于世。耶稣自己在被一个差役打了一个耳光后,立刻就开口答复他说:「我若说得不对,你指证那里不对;若对,你为什么打我?」(若十八23)。对自己的受难,耶稣从不还手,但他在十字架上将世界的罪行公诸于世,让世界「瞻望他们所刺透的」(若十九37)。打人和挨打都违背法律!唯有相互尊重和爱己爱人才成全法律;唯有成全法律,人人才能平安自由、幸福喜乐地生活。

耶稣随后又教训我们爱人如己的诫命。这条诫命的背景就是这主日第一篇弥撒读经中的命令:「不可复仇,对本国人不可心怀怨恨;要爱人如己」(肋十九18)。这道命令原本只针对自己的同胞,自己的民族,自己的信仰团体,只为确保自家的平安。它不涉及外人,也没提到要恨仇人。但是,这道命令普及民间时却成了:「要爱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玛五43)。耶稣的教训不只回溯这道命令原本的意义,矫正民间观念上的偏差:「要爱你的近人,但不要恨你的仇人。」耶稣更给我们解释「爱」的真义。爱是不能划上界线的:只爱到这里,只爱这些人;爱同样是不能受到限制的:不能受时间的限制,不能受空间的限制,不能受观念上的限制,当然也不能受信仰的限制,就如天主的爱那样,没有丝毫界线,不受任何限制。天主爱善人,也爱恶人;爱义人,也爱不义的人。

耶稣教训我们的是一个全新的信仰态度:「你们应当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玛五48)。这是对旧约信仰态度全面地革新。在这主日的第一篇弥撒读经中,上主训示梅瑟:「你告诉以色列子民全体会众说:你们应该是圣的,因为我,上主,你们的天主是圣的」(肋十九2)。首先,耶稣教导我们天主的「圣」现在已不在于「隔离」,而在于「成全」(希伯来文,圣,qadosh,有隔离、分开出来的意思,强调天主全然的超越性)。那么,「成全」又是什么意思呢?圣史路加另外记载耶稣的教导,「成全」的意思就是「慈悲」:「你们应当慈悲,就像你们的天父那样慈悲」(路六36)。

最后,耶稣更教导我们,天主是我们的父亲,意思就是要我们勇于亲近天主,不要害怕;因为天主现在靠近我们,与我们同在。天主是我们的父亲,这是遵守天主诫命的基础。我们不是因为害怕天主的惩罚,而是因为爱天主,所以遵守天主的诫命。因为爱天主而遵守诫命,这就是成全法律。让我们祈求圣神扶助我们,赐给我们恩宠,使我们今天就全心全意遵守天主诫命:爱天主;爱己爱人,爱人如己。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常年期第八主日

在现世中活出信德

主内的兄弟姐妹:

耶稣在「山中圣训」的第一部份(玛五1-48)教导了我们,为完善地遵守天主的诫命,必须爱天主、爱己爱人和爱人如己。我们应当努力走向成全,同天主一样成全。成全就是成圣;这「圣」已不再是「隔离」,而是「慈悲」(路六36),意思就是用心投入生活,以贫穷的方式与穷人分甘共苦。耶稣更教导我们,天主是我们的父亲,要我们勇于亲近天主,不要害怕。

在这背景下,耶稣这主日开始教导我们具体投入生活的正确态度。既然天主是我们的父亲,那么天主自然会尽父亲的责任,照顾我们的一切所需。天主绝对不会,也不能忘掉我们(读经一:依四九15)。因此,只要我们依附和信赖天主,全心事奉天主,不做信德薄弱的人,那么我们就不必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或穿什么。耶稣举出五个实证,给我们解释为什么不必忧虑:天空的飞鸟天父也养活,何况我们呢(玛五26)?天主永远生活(依四九18),天主的子女难道能不永远生活吗(27节)?天主使野花盛开,使野草茂盛;野花野草天主尚且这样装饰打扮,何况我们呢?(28-30节)?天父原晓得我们的一切所需,天父自会照料(31-33节;参阅:创廿二8)。因此,不必忧虑,不必为明天忧虑(34节)!

我们的确听到耶稣的教导,我们也接受耶稣的实证,但是我们真的就不必忧虑吗?我们真的可以不必为明天做打算?天主真的会养活我们、照料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真的可以这样生活?每天只靠外来的救济生活?耶稣是在教导我们一套寄生经济,要我们随遇而安,听天由命?难道这就是所谓:「乐天知命,故不忧?」

有些人的确不必为明天忧虑;天有好生之德,天生天养也的确是事实。但是,这不是福音的教导,也不是耶稣的教导。把一切交托在天主手中并不免除人负起照顾家计的责任和义务。倘若福音教导人懒散,教唆人失职,那么福音就不再值得信任;它只是一套毫无意义的空洞神圣言论,就如教导正在穷困中过活的人贫穷的价值那样,或者教导原本听命的人服从。我们切不可把福音贬低到那个层度,不可断章取义!耶稣明明说了:「我不是来召义人,而是来召罪人」(玛九13)。真诚听命守法和神贫的人已经是有福的了,耶稣是在劝导那些还不听命和仍缺乏神贫的人也成为有福的。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不管我们要还是不要,我们都得为将来做些计划。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常以忧虑未来可能的不足来计划未来,追求未来。因此,我们想方设法囤积贮存,越积越多,贪得无厌,舍不得施舍一点来帮助困苦中的人,就如耶稣在比喻中提到的那位为自己厚积财产的富人一样。这富人对自己的灵魂说:「灵魂哪!你存有大量的财物,足够多年之用,你休息罢!吃喝宴乐罢!天主却给他说:糊涂人哪!今夜就要索回你的灵魂,你所备置的,将归谁呢?」(路十二16-21)。这是守财奴计划未来的方式,既吝啬又斤斤计较,自己的生活毫无喜乐,也使到周围的人苦不堪言。这种人没有给天主留下照顾的空间,一切都自恃己力,自作安排。他的生命容纳不下天主,看不见天主的行动。这样不对!

这就是福音中耶稣明确指出的:「没有人能事奉两个主人;你们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钱财」(玛六24)。在这情况下,人其实并不否认天主,他仍然宣认天主的伟大,但他却不给天主留下空间,因为一切都已经自己安排妥当。在这情况下,信德无法成长,施展不了任何作为;太多的忧虑,尤其是对未来的忧虑占据了人的心思,人的生活也因而变得空虚、毫无意义。

然而,有一种生活不但可以好好计划未来,追求理想,同时又不被忧虑窒息。这种生活让人活得充实和有意义;它教人相信每天都是继续生活下去的契机,给人希望去欢迎生命中的每一天,努力过好每一天,受足一天的苦。这才是耶稣要教导我们的生活态度:「你们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苦足够一天受的了」(玛六34)。耶稣也这样教导我们祈祷:「我们的天父,求祢今天赏给我们日用的食粮」(玛六11)。

在这正确的生命意识下,耶稣勉励我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玛六33)。这是真正的财富,心灵的财富,事奉天主的财富。当我们有了这真正的财富,我们就是自由的人;那时,其它的财富将协助我们事奉天主、归向天主,而不是与天主对立。耶稣不是教导我们过苦行、弃世、厌世的生活,而是自由、宽阔、有救恩的生活,常常给天主留下空间。如此,我们的生命将是整合的,生活将是真诚的,而不是分裂的,虚伪的:信仰生活是一套,经济生活又是另一套;人前是一套,私下又是另一套。让我们祈求圣神赐给我们有活力的信德的恩宠,帮助我们真心和专心地事奉天主,在喜乐和自由中活出生命的每一天。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