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4 18:14:31

主日弥撒讲道(乙年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


终末的奥秘

主内的兄弟姊妹:

教会在这主日以稳健的步伐迈向礼仪年的年关,公然地庆祝「终末的奥秘」。基督信仰和希望的中心在于肯定人生有个终点,肯定一切的受造物都朝向这一个终点前进。「终点」在此绝非结束,而是目的,是救恩历史的目的。耶稣基督来到我们中间,陪同我们一起走向终点,并为我们完整地实现这救恩历史的目的;他将我们从时间狭隘的局限中救出,并将我们引入无止境的永恒。

教会因此在这主日的礼仪中邀请我们从终点的角度观看一切事物,要我们以信德肯定天主的受造物都将在圣神内焕然一新。在那全新的世界中,基督将再次来临,所有准备好迎接他的人将与他一同生活到永远。现在就是决定未来的时刻。那全新的世界何时来到,或以怎样的形式来到并不重要:它或许犹如种子发芽成长那样,静悄悄地来到,又或许在风火雷电中,以万钧之势来到。这些描绘的图像总不该误导我们。我们只需要知道它必定来到,并以全心对天主的信赖期待它的来到,「至于那日子和那时刻,除了父以外,谁也不知道」(谷十三32)。

这主日的福音章节是《马尔谷福音》的总结,给我们讲述「末日」、「上主的日子」。耶稣说:「在那些日子里,在那灾难以后,太阳将要昏暗,月亮不再发光;星辰要从天上坠落,天上的万象也要动摇」(谷十三24-25)。耶稣给我们描述的种种预象,重点并不在于说明末日令人惊骇的情节,而在于告知我们如何准备末日的原则。那时候,到目前为止忠实供人们参照和定断方向和时间的天象定点,已不复存在;到目前为止让人们藉以生活的自然秩序,也不再靠得住。这不是说,世界将回复它原本「混沌空虚、一团黑暗」的境况(创一2),而是说「一个新天新地」即将到来(默廿一1),「人子已近在门口了」(谷十三29)。

耶稣接着又说:「那时候,人们要看见人子带着大威能和光荣乘云降来」(谷十三26)。人子来是为更新一切,为亲自与人们同在,作他们的天主,「祂要拭去他们眼上的一切泪痕;以后再也没有死亡,再也没有悲伤,没有哀号,没有苦楚,因为先前的都已过去了」(默廿一3-5)。因此,耶稣要我们坚持希望,警醒等待,并向我们肯定:那日子的到来绝对是福不是祸,是「天主子耶稣基督福音」(谷一1)的终极实现。

这主日取自《达尼尔书》的读经一帮助我们更进一步地反省「终末的奥秘」。它采用默示录文学体裁给我们讲述人在末日中的处境。「默示录文体」强调天主的审判及那肯定会随之而来的救恩。默示录的作者们惯于将他们要传达的讯息放在过去一些人物的口中,好能隔着一段时间的距离来省思他们自己当时的时代。他们似乎把将来要发生的事件「预先宣报」出来,但这些「将来要发生的事件」其实往往都是刚发生过的真实历史,尤其是在苦难中的历史。这一手法使他们能在同一部著作中,将过去与未来连在一起:过去的事件已然发生,他们可以加以解释;未来是天主的计划,他们可以确定地宣布其结局。默示录文体在宣布天主审判和希望的讯息中,没有先知书中所有劝人悔改的紧急呼吁。它们干脆把天主的宣布,说成是借着神视或由天使直接给人启示的智慧。这智慧教人认识天主的救恩计划,人必须将自己的生活与这计划配合,并在具体的生活中把它活现出来。

在整本旧约圣经中,《达尼尔书》这部公元前第二世纪的著作,在这里第一次提出死人复活的信仰观念:「许多长眠于尘土中的人,都要醒起来:有的要入于永生,有的要永远蒙羞受辱」(达十二2)。这个复活的信仰是天主在实际苦难中给人的新启示,它摆脱了旧约传统中传宗接代那种团体性质的永生观念,进入到个人的永生观念。它强调人与天主个别的亲密关系,所有对天主忠信到底的人都将获得永生的恩赐。与《达尼尔书》同时代的《玛加伯书》还有更明确的解说:「宇宙的君王,必要使我们这些为祂法律而殉难的人复活,获得永生」(加下七9);「世界的创造者必仁慈地偿还你们灵魂和生命,因为你们现在为爱护祂的法律舍生致命」(加下七23)。

我们在信经中宣誓:「我信肉身的复活;我信永恒的生命。」这个复活的信仰一方面就是基于这些旧约的启示,另一方面当然是借着耶稣基督在新约中更圆满的启示,耶稣说:「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从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着;凡活着而信从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若十一25-26)。复活的信仰是一种生活的力量。因着复活的信仰,人即使在遭受痛苦的迫害当中,仍然可以勇敢地、且真诚地活出生命,而不眷恋在这世界上的长寿,苟且偷安。因为复活的信仰教人认清,真正的生命、真正的安全,只有在天主那里可以找到,只有借着基督,我们的大司祭一次性的奉献而获得。人生的目的,就是要到达真正、且永恒的生命。

因此,让我们感谢天主恩赐给了我们复活的信仰。让我们也继续祈求天主恩赐我们更多的信德,使我们能充满勇气,在困苦的教会内和在世界上活出信仰的生命。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