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7 14:40:07

主日弥撒讲道(乙年复活期第一-七主日)


复活主日

相信复活的信仰

主内的兄弟姊妹:

今天我们与普世教会一起庆祝主耶稣基督光荣的复活。这是一个强而有力的时刻,这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刻,这是一个死而复生、失而复得的时刻;因为我们的主基督,天主的话语,在祂的死亡中完全静默无言,现在为了我们又再次说话,再次是使人生活及恩赐生命的圣言。

耶稣基督已经复活了,祂已不再停留在死亡中。我们每个信仰基督的人都被赋予使命,去向祂的门徒和全世界宣扬祂复活的喜讯。只要我们宣扬基督的复活,我们就能在内心中真正地体会到基督复活的力量;而我们宣扬复活的行动本身也会使我们充满喜乐和勇气。

耶稣基督的复活绝对不是一件寻常的事。然而,由于我们在信仰场合中到处可听到,到处可用到,我们已把基督复活的观念当成普通常识,以为基督的复活是件最自然的事情,所以一点也不感到惊愕,一点也没有意识到基督复活与我们现实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或者能起什么作用。我们在自己的教会团体中,继续互相争议到底在我们中谁比谁大,谁比谁了不起。我们与其他宗教的信徒一起时,一点也看不到有复活信仰的我们跟没有复活信仰的其他人有什么两样。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可能就出在我们把我们的信仰公式化了,也就是说,我们把信仰当成生活中例行的「公事」,丝毫感受不到信仰的新颖和朝气。我们主日进堂尽量坐在最后面,远远地「望」弥撒,而不是积极地参加弥撒。在尽了主日「望」弥撒的本份后,信仰与我们日常的生活就再也扯不上任何关系了。

因此,在这复活主日,我们有需要澈底地看看对复活的信仰到底是什么?认真地反省耶稣基督的死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问题直接牵连到另一个更中心的问题:耶稣是谁?在教会的传统中:耶稣是救世者,耶稣是除免世罪者天主的羔羊,耶稣是普世的君王。在圣经本身的言语中:耶稣是先知,耶稣是默西亚,耶稣是天主子,更重要的是耶稣是天主圣言。

若我们从耶稣身为天主圣言的角度来看耶稣的死亡,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个行动的澈底性。耶稣基督,天主的圣言,在生前对门徒们说了他们一直都听不懂的「苦话」:「人子必须受许多苦,被交付,被弃绝,被杀;但第三天必要复活」(路九22)。耶稣的苦话是关于自己要服从天父旨意的话,而且是他「必须」说的话。耶稣的死,因此就是他为了实践这些「苦话」,而成了「无话」。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一个呕心沥血的事实。

天主圣言就是天主自己,「圣言就是天主」(若一1)。天主的「圣言」成了「无言」,意谓着天主不只是空虚自己而成为人,因为人到底还是一个「有」;天主的「圣言」成了「无言」,意谓着天主空虚自己到了极点,而成为「无」。这是一个天大的惊叹!这是一个不可思议、超乎想象的震撼。这是一种完全、且绝对空洞的境况。在圣周五耶稣死在十字架上后,普世教会都没有弥撒,就是要我们与宗徒们在静默中去感受这种空洞的境况。

「主复活了!主真复活了!」(路廿四6,34)当宗徒们听到这个报告,他们的心会是怎样的激动呢?他们的激动由他们行动表达了出来,他们立刻开始往耶稣复活的方向跑,而且以最快的速度跑!今天的福音有详细的叙述:「伯多禄便和那另一个门徒出来,往坟墓那里去了。两人一起跑,但那另一个门徒比伯多禄跑得快,先来到了坟墓那里」(若廿3-4)。

从这个激动的快跑到一个肯定相信耶稣复活的信仰,还有一个过程,一个静默的过程,祈祷的过程,和反复思索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痛心的过程:「这些人同一些妇女及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并祂的兄弟,都同心合意地专务祈祷」(宗一14)。这一个静默、祈祷、和反复思索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整个复活的信仰和信仰团体的起点。

宗徒们静默祈祷和反思的过程是这样的:耶稣死了,而且在他们什么都还不懂、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就死了。今天的若望福音说得很清楚:「那时他们还不明白,耶稣必须从死者中复活的那段圣经」(若廿9)。所以,他们都处在一种失落、空洞、和恐慌的状态(若廿19),甚至开始要散伙,各自为谋的状态,因为他们之间的凝聚力已经不在了(路廿四13-21)。是因为耶稣复活,他们才又重新找回这股凝聚力和热忱(路廿四30-35)。因此,耶稣复活是他们生命中真正的转捩点,扭转乾坤的中心。因着这个转变,宗徒们才开始反复思索,开始回想耶稣生前所说过的话,尤其是他们先前所听不懂的「苦话」、「必须」的话、和关于耶稣要赐给他们圣神的话。

基督的复活使他们获得圣神的光照,经过祈祷和默想,他们现在已经懂得了这些话语的意义,以他们的生活验证了这些话的「存在性」,并使之成为能让他们真正生活的动力。其实,相信基督的复活并非只是信仰的问题,也是有实际功效的生活问题。因为复活的信仰对他们是那么的实际和有用,宗徒们可以经受任何及所有形式的迫害,甚至为这信仰殉道。为他们来说,为基督复活的信仰受苦并非是受苦,而是一件光荣和值得庆幸的事,并且更是天主赐给他们的一种特别的爱的恩惠。

如同宗徒们那样,「耶稣基督的复活」是我们信仰存在的根基。这个信仰根基原是我们该藉以真正生活的动力,它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外在事情,而是内在「必须」有的、且关系到我们的「存有」或「没有」的关键性的事情。让我们祈求天主使我们能像宗徒们那样实际和有效地在复活的信仰中活出复活的新生命,并常常在圣神内结出丰厚的果实。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复活期第二主日

「愿你们平安!」

主内的兄弟姊妹:

「主真复活了!」门徒们彼此谈论,说主耶稣已显现给西满伯多禄(路廿四34);玛利亚玛达肋纳也向门徒们报告说:「我见了主!」(若廿18);然后,门徒们又对多默说:「我们看见了主!」(若廿25)。直到此时,复活的基督还只是私下地显现给某些个别的人。

只有在今天的《若望福音》中,尤其是在多默也在场的复活第二主日,「八天以后」,主基督才在同一个时间显现给「十二宗徒」;因此,也只有在今天的福音中,我们才有了教会的「基督复活的官方见证」和「基督复活的官方见证人」。这些基督复活的「官方见证人」就是「十二宗徒」,他们的中心职务就是为基督的复活作见证,所以他们都必须曾经亲眼看到复活的基督。伯多禄在拣选玛弟亚取代犹达斯的「十二宗徒」职位时,定下了这先决条件说:「这些常同我们在一起的人中,由若翰施洗起,直到耶稣从我们中被接去的日子止,应当有一个同我们一起作祂复活的见证人」 (宗一21-22)。

在五旬节圣神降临后,作为基督徒的条件就立刻从「亲眼看到复活的基督」转变成接受基督复活见证人的见证,「没有看见就相信」(若廿29)基督的复活和复活的基督,并且如同当时听到伯多禄作证的些那人一样,要即刻悔改而成为热忱的基督徒:「受洗;专心听取宗徒的训诲,时常团聚、擘饼、祈祷,成群结队地前往圣殿,也挨户擘饼,怀着欢乐和诚实的心一起进食。」(宗二41-46)

今天的福音其实是在叙述基督徒每主日「团聚、擘饼、和祈祷」的礼仪庆典。若望圣史很清楚地说了,他叙述基督徒主日聚会的目的是要我们「相信耶稣是默西亚,天主子;并使相信的人,赖祂的名获得生命」(若廿31)。他也劝导我们「不要作无信的人,但要作个有信德的人」(若廿27),并且敦促我们同多默一样对复活的基督作出坚实的信德宣誓:「我主!我天主!」(若廿28)。

我们听见了宗徒们对基督复活的见证,也相信了复活的基督是主、默西亚、天主子。那么,复活的信仰带给我们什么真实的效益呢?复活的信仰带给我们的就是「平安」。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稣基督连续三次向我们说:「愿你们平安!」「平安」是每次叙述基督复活的中心和反复出现的主题:「不要害怕!愿你们平安!」耶稣基督要我们获得平安,祂也呼吁我们与别人分享这平安。

教会回应基督的呼吁,以「平安」作为教会的生活原则,坚持「相信基督复活的信仰」是平安与和平的信仰。为了更明显地活出这平安的信仰原则,「互祝平安」就成了教会礼仪中很重要的部份,实际地表达出基督带给我们的平安。那么,基督带给我们的平安到底又是怎样的平安呢?

无可质疑的,当基督向我们说「愿你们平安」时,这绝对不是一个一般的问候而已。耶稣在受苦和死亡前,就给我们许诺了他的平安:「我把平安留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给你们的,不像世界所赐的一样」(若十四27);在临别赠言结束时,耶稣又总结说:「我给你们讲了这一切,是要你们在我内得到平安。在世界上你们要受苦难;然而你们放心,我已战胜了世界」(若十六33)。耶稣基督在复活显现时实现了他的许诺,把他的平安当成一份礼物赐给了我们,使我们都在他内得到「他的平安」。

为耶稣来说,平安并不是没有斗争或苦难,也不是事事亨通,一如普遍的见解。为耶稣来说,平安是一个有实质的东西,是感觉得到,摸得着,甚至是可以给出去和取回来的。当耶稣派遣七十二门徒出外传教时就对他们说了:「你们不论进了那一家,先说:『愿这一家平安!』那里如有平安之子,你们的平安就要停留在他身上;否则,仍归于你们」(参阅:路十5-6)。这种「平安」的观念源自圣经希伯来文的shalom,一个出自动词shalem 的名词。它的意思是内在完整、完好、与和谐的状态。这种状态并不一定是没有斗争或苦难,而是在斗争或苦难中仍然保有内在的完整、完好、与和谐。换句话说,它给我们指出,不管必须面对多少生活上的波折和挫折,我们仍然要让平安在我们心中作主。

在基督复活后,基督「平安」的恩赐同时也概括了罪赦、喜乐、和圣神的倾注(若廿19-23)。这观点与保禄的见解相符,保禄说「平安」是借着天主子的祭献,经由倾流在十字架上的血所建立的:「耶稣曾为了我们的过犯被交付,又为使我们成义而复活。我们既因信德成义,便是藉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与天主和好了」(罗四25~五1);「天主乐意叫整个的圆满居在基督内,并借着祂使万有,无论是地上的,还是天上的,都与自己重归于好,因着祂十字架的血立定了和平」(哥一20)。当平安成了复活基督的恩赐时,它指向那种有复活基督临在的正确人际关系,使复活的信仰成为人真正幸福喜乐的泉源。

今天取自《宗徒大事录》的读经一给我们讲述的就是信仰团体正确关系的典范。在复活基督的临在下,初期基督徒都一心一德、同舟共济。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和谐与互爱作为标记,在真实生活中互相分享世界的资源:「 众信徒都是一心一意,凡各人所有的,没有人说是自己的,在他们中,没有一个贫乏的人」(宗四32-34)。

今天取自《若望壹书》的读经二则以信仰和慈爱,描述基督徒团体如何成为天主的家庭。首先,这个家庭的成员都是相信耶稣就是基督的人:「凡信耶稣为默西亚的,是由天主所生的」(壹若五1);然后,服从基督的命令,以彼此相爱表达对天主的爱:「几时我们爱天主,又遵行祂的诫命,由此知道我们真爱天主的子女」(壹若五2)。当这互爱的关系建立时,基督的平安就临在于我们中间,使我们成为天主的家庭,使我们结出信仰的果实。

当我们「互祝平安」时,让我们记住这平安的意义。在礼仪中,「互祝平安」并非普通的问候,更加不是空洞的举动。它一方面准备我们妥善地领受圣体圣事;另一方面,它也邀请我们越过礼仪的聚会,将平安渗透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因此,让我们把基督赐给我们的平安,即我们在礼仪中庆祝的平安,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带到世界上,使「互祝平安」与「促进和平」成为我们信仰基督的团体的使命。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复活期第三主日

生命之源

主内的兄弟姊妹:

圣经是天主的话,圣经是天主与我们建立生命盟约的见证,圣经使我们认识天主,圣经引导我们走向「生命之源」的耶稣基督。复活的基督为我们揭开隐蔽圣经的帷幔,开启我们的心窍,使我们理解圣经;基督是理解圣经的钥匙,基督是应验圣经中天主许诺的主体,基督是圣经的福音。

在今天这段《路加福音》的叙述之前,耶稣基督已经显现给那两位厄玛坞门徒,「从梅瑟及众先知开始,把全部经书论及祂的话,都给他们解释了」(路廿四27),使他们原本已经冷却的心成为火热的心,使他们原本被蒙蔽住的眼睛成为开启的眼睛。换句话说,由于基督的显现和讲解,他们的心灵和眼睛现在已经互相协调、心眼合一,因此他们能认出耶稣基督来。认出了耶稣基督就不得不宣讲耶稣基督,因此他们又立即动身返回耶路撒冷,向其他门徒传报耶稣基督。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稣基督再次显现给门徒们,让他们认出祂确实就是天主的默西亚,确实就是「是我,ego eimi」(路廿四39),即天主自己。基督复活的显现明显地给我们指出两个福传的动向:首先是向内的聚合,然后是向外的派遣。门徒们在耶稣死亡后,因为不懂圣经,不懂耶稣生前对他们说过的话,尤其是祂必须应验圣经关于祂的「苦话」(路九22),而开始各自分散,离开了耶路撒冷,即基督将「吸引众人来归向祂」(若十二32)的圣城。因此,基督的复活首先将门徒们聚集在耶路撒冷,「开启他们的心窍,使他们理解经书」(路廿四45),并在那里重新坚定他们的信德,赐给他们圣神,使他们「佩戴自高天而来的能力」(路廿四49)。基督的作为在此也回应了祂不久之前对伯多禄的说话:「我已为你祈求了,为叫你的信德不致丧失,待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兄弟」(路廿二32)。因着基督的复活,也借着基督复活的能力,门徒们充满信德地接受基督的派遣,把救恩的喜讯「从耶路撒冷开始,传报给万民」(路廿四47)。门徒们这次被派遣而离开耶路撒冷不再是因为心冷而分散,而是因为心热要完成集合万民的使命,「使万民都成为门徒」(玛廿八19)。

从以上简短的论述中,我们马上可以观察到耶稣基督与圣经固有的紧密联系,以及连带的救恩讯息。一方面,我们需要基督来给我们讲解圣经;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借着圣经来认识基督;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无论我们要理解圣经、或是要认识基督,我们都必须有信德;因为信德使我们的理解拥有真理的凭证,信德是正确理解救恩的焦点,信德使我们心眼合一。保禄在《罗马人书》就很清楚地说了:「福音正是天主的德能,为使一切有信仰的人获得救恩。因为福音启示了天主所施行的正义,这正义是源于信德,而又归于信德,正如经上所载:『义人因信德而生活』」(罗一16-17);保禄同时也斥责那些没有信德的人说:「他们虽然认识了天主,却没有以祂为天主而予以光荣或感谢,而他们所思所想的,反成了荒谬绝伦的;他们冥顽不灵的心陷入了黑暗」(罗一21)。今天取自《若望壹书》的读经二,又从真理和爱的观点加以解释说:「那说『我认识基督,』而不遵守祂命令的人,在他心内就没有真理;但是,谁若遵守祂的话,天主的爱在他内纔得以圆满」(壹若二4)。「遵守」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因信德而生活」,以信仰接纳真理;如此,在内心中就会有真理,也能享有天主的爱。

在今天取自《宗徒大事录》的读经一中,伯多禄对群众说:「你们杀害了『生命之源』;天主却使祂从死人中复活了,我们是这事的见证人」(宗三15)。伯多禄称耶稣为「生命之源」,这是一个深奥的信仰主题。它同时指出三个信仰的幅度:信德、永生、和死人的复活。前两个信仰幅度是不可分开而论的,它们的前提是人被天主认识和被天主所爱。所有的爱都渴求永恒,但天主的爱不只渴求永恒,它也有能力实现永恒的效果,因为天主是永生的天主。

在信德中,人得知天主必会为人伸张正义,一如约十九25-26所说的:「我确实知道为我伸冤者还活着,我的辩护人要在地上起立。我的皮肤虽由我身上脱落,但我仍要看见天主;要看见祂站在我这一方,我亲眼要看见祂。」在信德中,人也坚信若为了天主的缘故受苦和殉难,天主必会赐给他所许诺的救恩:「以后,我要常与祢同处,祢已经握住了我的右手。祢要以祢的圣训来领导我,最后引我进入祢的荣耀」(咏七三23-24);「宇宙的君王,必要使我们这些为祂法律而殉难的人复活,获得永生」(加下七9)。如此,永生在信仰中的意义并非因为人原本不死,而是因为人被接纳进入永生不死的创造者天主内。

从这观点我们可以进入第三个信仰的幅度:死人的复活。除非借着基督的复活,我们绝对无法理解死人的复活。耶稣基督是人,完全的人,我们身为人的意义全都临现在耶稣基督身上。基督的复活给我们展示了,人如何可以因为信德完全与天主合而为一,也就是完全参与永生:「父爱子,并把一切交在祂手中。那信从子的,便有永生」(若三35-36;参阅:若三15;五24)。这种信德其实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交换,天主以祂的生命为我们换取了永生;这种永生再也不会被死亡破灭,一如经上所记载的:「死亡被吞灭了!」(格前十五54;参阅:依廿五8:「上主要永远取消死亡」)。

如此,当伯多禄指出耶稣是「生命之源」时,他所设想的就是以天主的德能作为生命原则的新生活场景。这个新的生活场景,保禄在格前一30给我们作了说明,那是新的人类社会秩序,人要以新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事实:「你们得以结合于基督耶稣内,全是由于天主,也是由于天主,基督成了我们的智慧、正义、圣化者和救赎者。」这新社会秩序借着基督的智慧启示给了我们,而所启示的内容就是:正义、圣化、和救赎。圣化就是不与罪人同伙;救赎就是不再受罪恶的控制;正义就是与天主同在。

基督确实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在基督复活中,我们的生命有了永生的根据。在庆祝基督的复活中,我们逐渐认识复活,也逐渐认识使我们获得复活的救恩。让我们远离罪恶,祈求天主帮助我们努力过一个合乎复活天主子民的生活。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第四主日(善牧主日)

耶稣:我们的善牧

主内的兄弟姊妹:

耶稣在受审时,大司祭和比拉多问他:「你是不是默西亚,天主之子?那么,你就是君王了?」(玛廿六63;若十八37)耶稣坦然地承认说:「我是!」(玛廿六64)。当耶稣在十字架上死时,那位百夫长自己认出了耶稣「真是天主子」(谷十五39)。耶稣在复活后多次显现给门徒们,并以「我是!」这句话向他们启示自己的天主子身份,是天主自己,因为只有天主可以说「我是!」来向人们启示祂自己(参阅,出三14:我是「我是」)。多默一见到复活的基督,立刻就以信德对基督宣誓:「我主!我天主!」(若廿28)其它的门徒也都知道基督「是主。」(若廿一12)

当耶稣基督说「我是」时,他除了向我们启示他是天主之外,他更愿意向我们表明,他,这位天主要以怎样的一个关系与我们同在。这一个关系有三个连贯和逐渐深入的面向:这个主日,耶稣说:「我是善牧」(若十11);下个主日,耶稣要说:「我是真葡萄树」(若十五1);再下一个主日,耶稣又要说:「我称你们为朋友」(若十五15)。因此,我们在这三个主日就逐一地从复活的观点默想这三个关系的主题。

这个主日,我们先默想「耶稣:我们的善牧」。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稣首先解释善牧和佣工的区别,说:「善牧会为羊捨命,佣工则对羊漠不关心。」然后,耶稣说:「我是善牧。」「善牧」同时是一个君王和导师的图像。这里要强调的是:耶稣不是「像」个善牧,而是「是」真正的善牧。这一个「是」表达出耶稣与羊群之间特别的关系:首先是在认识的层面,然后是在领导的层面。认识的层面表明耶稣是君王;领导的层面表明耶稣是导师。

在认识的层面上,耶稣以认识天父的程度来认识他的羊。他说:「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正如父认识我,我也认识父一样。」这一个认识并非藉由观察和辨别而来的认识,它完全是在另一个层次上的认识,是一个完全共融合一和自知自明的认识。这认识是一个完全投入于对方的认识,是一个属灵属神的认识,因此也是一个有创造能力的认识,是一个给予生命与活出生命的认识。

在耶稣是善牧的前提下,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善」的认识,也就是发自天主的认识;因为耶稣说过,除了天主之外,没有什么是善的(参阅:路十八19)。耶稣说他是善牧,他一方面向我们肯定他确实是由天主而来的;另一方面他更给我们启示,由天主而来的善的意思就是:天主会用尽一切的办法,若必要的话甚至舍掉性命来保护祂的子民,把他们带到安全的地方,一如在厄则克耳先知书中所说的:「你们作我的羊群,是我牧场上的羊群;我是你们的天主──吾主上主的断语。」(则卅四31)

在领导的层面上,耶稣以接受天父的命令来引领他的羊。他说:「这是我由我的父所接受的命令」(若十18)。这句话马上让我们忆起耶稣说过的另一句话:「因为你们的父只有一位,就是天上的父;因为你们的导师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亚」(玛廿三9-10)。耶稣的使命因此就是以身为唯一的导师来引领和教导我们认识唯一的父,并向我们启示这位父亲的面貌,他说:「父爱我,因为我捨弃我的生命,为再把它取回来。」(若十17)

在基督复活的观点下,我们对这句话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耶稣并非比喻式地为羊舍弃性命,他是自由、心甘情愿地因着天父对他的爱,为了羊而死在十字架上。耶稣也并非只是死在十字架上,他更要从十字架上取回他的性命,真正地由死者中复活。这里给我们呈现出耶稣超性的善牧身份。他不像一般的好牧人,虽然他们表现英勇,但在与狼打斗身亡后,存留下来的羊群却也因此而没了牧人,流离失所,成了更容易遭受攻击的对象。反观耶稣善牧的死亡,并非是一个挫败,当他「再取回生命」时,他要使他的羊群增加,连那些还不在这羊栈的别的羊,他也要领回来,如此一来就「只有一个羊群,同属于一个牧人」(若十16),而他自己就是那「唯一的牧人」(咏廿三1)。他要完成天主的工作,一如依撒意亚先知所说的:「他必如牧人,牧放自己的羊群」(依四十11)。耶稣清楚地了解,这一切都是天父的旨意,所以他说:「这是我从我的父所接受的命令。」这最后一点给我们启示了耶稣善牧的根源是在于他对天主的服从,以及他与天主的密切联系,并且告诉我们:天主的命令是天主对他的儿子和羊群所表现的爱。那么,愿意让耶稣善牧引领我们,也意味着我们要爱他,并且与他一起同他一样地去爱天主和服从天主的命令。

这主日的读经一和读经二可以说是归纳以上的见解。伯多禄继续解释耶稣身为「唯一善牧」的角色说:「除了他以外,无论凭谁,决无救恩」(宗四12)。若望则继续发挥爱的主题,从与基督一起爱天主的观点解释,我们也要像耶稣一样与天主相似。

在我们庆祝「善牧主日」的同时,我们也庆祝「圣召主日」。因此,在这个主日,教会要我们知道,我们每一个人的圣召就是要跟随我们的善牧耶稣基督,他是我们的君王和导师,他要引领我们一起走向天父。

然而,每当我们提到圣召时,我们马上就会想到修道的圣召,尤其司铎的圣召。但是,即使我们要讲司铎的圣召,我们也必须用更宽阔的眼光,从更广大的观点来看司铎的意义。在教会里我们有这样的一个说法:「所有的人都是司铎,有一些人是司铎,但我们只有一个司铎。」我们只有一个司铎,那就是耶稣基督。借着我们的洗礼,我们全都分享了耶稣基督的司铎职位,所以我们都是司铎;我们称它为「普通司铎职」。在这个普通司铎的职位上,有一些人被召叫成为牧职或圣职的司铎。牧职的司铎并不比普通的司铎位高一等,他们只是在职务的功能上有所区别。我们需要强调这种功能上的区别,但是我们也必须重视普通司铎的职位和职务。

既然我们大家都是司铎,那么我们大家都必须以耶稣基督的价值观生活,在生活中向我们周遭的人为耶稣基督作见证,宣扬耶稣基督是我们唯一的救主,只有他才能救赎我们。因此,我们大家也都有职责去完成教会在天主救恩计划中的责任。

然而,即使我们从更广大的观点来看司铎的意义,我还是要鼓励有点能力的年轻人考虑和响应司铎和修道的圣召。我也要邀请大家一起为这个特别的圣召祈祷,祈求天主感动和召唤更多的年轻人为天国献身和为天主的子民服务,在教会中活出善牧的生命。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复活期第五主日

耶稣:我们的真葡萄树

主内的兄弟姊妹:

复活的主耶稣基督邀请我们与他建立一个越来越密切的关系,一个能使我们活出更美好与成全的生活关系。在上个主日,耶稣对我们说:「我是善牧。」我们也从认识和领导的层面默想了善牧的主题,认出了耶稣是我们唯一的君王和导师,他要教导我们认识唯一的父,并且引领我们同他一样地去爱天主和服从天主的命令。

这个主日,我们继续默想「耶稣:我们的真葡萄树」。这是一个更深切的关系图像,它的关键词是「存留」(希腊文:menein)。这是一种积极有所作为的「存留」,不是一般静态无所行动的停顿;它不只维持关系,也使关系更加紧密及结出丰硕的果实。在这主日的若望福音中,耶稣说了很多次:「你们存留在我内、我存留在你们内,我的话存留在你们内。。。」「存留」的最强烈意义所表达的是天父与圣子、以及圣子与圣神之间结合的联系:「你们要相信我:我存留在父内,父也存留在我内」(若十四11);「若翰作证说:『我看见圣神仿佛鸽子从天降下,停留在祂身上』」(若一32)。这个在关系层面上互相存留的联系也延伸到天主与那些持守信仰和遵守诫命的人、以及耶稣基督与门徒们之间。这主日的读经二就是一个实例:「那遵守祂命令的,就存留在祂内,天主也存留在这人内」(壹若三24);另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这主日的福音章节。

在福音中,耶稣说:「我是真葡萄树。你们存留在我内,我也存留在你们内。」这里的「真」延续上个主日的「善」,同样给我们表明天主的本质。天主本质上的「真」直接的意义就是正直和无欺,因此是可信的;与此同时,「真」也意谓不可仿冒和不可取代,因此是独特的。耶稣借着话语和行动给我们表达出他可信和独特的「真」,要我们以完全的信德存留在他内,以他作为我们真生命的依据,并与他相结合而结出光荣天主的果实。

有些人受到《思高圣经》标题上的影响,以为这福音章节是一个比喻。但从严格文学分析的角度来看,它并不是比喻,而是寓言。虽然比喻和寓言有雷同之处,寓言的成分也会在比喻中出现,但是在福音中,比喻多数是指向行动的层面,寓言则比较注重默想的层面。路十25-37慈善的撒玛黎雅人的故事是一个比喻,因为最后耶稣催促他的听众说:「你去,也照样做罢!」(路十37)这主日福音中葡萄树和枝条的寓言则呼吁我们深刻地默想我们与耶稣基督的关系:「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园丁,你们是枝条。」然而,这主日的福音也并非全然是寓言。它只是以寓言的格式向我们启示耶稣基督与我们的神圣和超性的关系,邀请我们默想这生命的关系,并在这关系之中积极地生活。

在旧约中,以色列常被说成是上主的葡萄园,而以色列子民则是上主的葡萄树;两者都是天主钟爱的对象。天主期望他们结出丰盛的正义和圣洁的果实,但不幸的是,他们总是令天主失望。例如:依五7说:「万军上主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而犹大人即是他钟爱的幼苗;他原希望正义,看,竟是流血;他原希望公平,看,却是冤声!」耶二21又说:「我种植你时,原是精选的葡萄,纯粹的真种子;你是怎么竟给我变成了坏树,成了野葡萄?」天主钟爱祂的葡萄树,很痛心看到他们没有活出原有的美好素质。因此,天主必须介入,以仁慈来拯救健康的枝条,并借着他们来重建祂的领域和国度。

当耶稣讲述这寓言时,他马上就要进入他的苦难和死亡。耶稣将这葡萄树和枝条的寓意应用在他与门徒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叫门徒们回忆过去,而是要他们展望未来。他向他们预告:这关系不会死亡,也不会中断,但却会为光荣天主而结出丰盛的果实。因为,这关系是在爱中建立的,而爱是永恒的,爱不会死亡。爱是生活的,爱给予生命,爱出于真理,并与耶稣的「真」相连在一起,就如读经二所说的:「若我们遵守天主的命令,彼此相爱,我们就存留在天主内,天主也存留在我们内。」既然爱是生活的,那么它就必须有所行动和作为:「我们爱,不可只用言语,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动和事实。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认出,我们是出于真理的」(壹若三18-19)。因此,爱天主和彼此相爱并不是一项建议,而是一个我们必须服从的命令。那服从爱的命令而存留在基督内的,就会结出爱的果实;那不服从的,就不结果实。如此,我们必须非常留意耶稣的警告:「凡在我身上不结实的枝条,天主便剪掉」(若十五2),因为天主不能容忍那些长期不结果实的枝条存留在基督内。

借着耶稣复活的经验,门徒们把他们与基督密切关系的寓意引伸到团体聚集一处的教会上。教会是基督的奥体;基督是教会的头、教会的根源和基础。在基督以外没有真正的教会,脱离了教会也没有真正的基督徒。基督、教会、和信徒是一个健全的奥体,同为一棵结实累累的葡萄树。这主日的读经一就在叙述这层意义:「教会既在全犹太、加里肋亚和撒玛黎雅得了平安,遂建立起来,怀着敬畏上主之情行动,并因着圣神的鼓励,逐渐发展」(宗九31)。「敬畏上主之情」指的就是存留在基督内的密切关系,也就是参与基督的「真」,使教会成为「真」的标记,向人见证天主爱的关系;而「圣神的鼓励」指的就是那使团体获得发展的信仰热忱和动力。

在我们的现时生活中,我们该当把这主日福音的寓意看成是呼吁我们成为一个教会的命令。具体的来说,它意味着我们必须与以基督为首的教会有同样的感受,与教会同心同德,彼此同心合意地互相存留,互相担待、支持和鼓励。因此,让我们彼此代祷,祈求天主使我们能成为「唯一、至圣、至公」的教会中坚贞的份子、结果实的枝条。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复活期第六主日

耶稣:我们的朋友

主内的兄弟姊妹:

爱,愿意分享一切;爱,愿意给予一切。圣依纳爵在他的《神操》中,已经给我们讲明了这一个爱的原则:「爱更侧重于实事,言语在其次。互爱在于相互授受,爱者将他所有的或他所能给予的,交给被爱者。反过来,被爱者也照样取出所有的交给爱者。这样,无论是学问、尊荣或财富,两者之间常共有无,而互相授受。」主耶稣基督深刻地爱我们,因此他愿意把他所有的一切,甚至把他自己全都给予我们。他不但愿意使我们拥有他所拥有的一切,他更愿意我们完全相似他。这是一个极其伟大的慷慨;这是一个无法言喻的大爱。耶稣借着复活,慷慨地让我们与他一起拥有属于他自己的爱、他自己的喜乐。他只要求我们以他的爱彼此相爱、以他的喜乐一起喜乐。

我们在上两个主日借着「善牧」和「真葡萄树」两个关系的图像,一起默想了耶稣与我们的密切关系。从深入的层面来说,这两个关系图像都是天主圣三内在亲密关系的延伸。耶稣给我们启示了这个关系紧密结合的程度,首先是在「善」的层面,然后是在「真」的层面,从而邀请我们与他一起进入这个共融的关系之中,并以信德「存留」其中,成为与永生有份的人。这一种以永生为终向的真正生活就是天主的光荣。

这个主日,我们继续默想「耶稣:我们的朋友」。这一个朋友关系的图像是圆满喜乐的图像,也是爱情的图像。耶稣在这主日的福音中称我们为朋友。为耶稣来说,朋友是人展示爱情的对象,他说:「我称你们为朋友。人若为自己的朋友舍掉性命,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爱情了。」为朋友舍去性命,在此所要强调的并非一种悲伤的牺牲,因为它是以爱情作为前提,以喜乐作为结果:「你们要生活在我的爱内,我的喜乐也要成为你们的喜乐。」(若十五9,11)

在一切都顺利的环境中谈爱和喜乐并不难;可是身为基督徒,耶稣要我们在困苦的世界中、在可能丢失性命的世界中谈爱和喜乐。这世界上不可能一切都顺利,耶稣也不要我们属于这世界,因为他自己就不属于这世界(若十七14,16);因此,耶稣这种朋友的爱和喜乐不能只是世界上的爱和喜乐,而是他自己对天父的爱和他自己的喜乐。耶稣并没有向我们说:「你们要在爱中生活」,而是说:「你们要在我的爱中生活」;耶稣也没说:「为使你们能喜乐」,而是说:「为使我的喜乐成为你们的喜乐」,因为只有耶稣的喜乐能够使我们的喜乐圆满无缺。

耶稣在上两个主日以「善牧」和「真葡萄树」的图像,从「善」和「真」的层面,给我们讲解了他与我们的密切关系。这个主日,耶稣继续以朋友的图像,从「圣」的层面给我们讲解这关系。这个圣的层面,耶稣在最后晚餐席上为我们向天父祈祷时明显地呈现了出来:「我在世上讲这话,是为叫他们的心充满我的喜乐。我已将祢的话传授给了他们,世界却憎恨他们,因为他们不属于世界,就如我不属于世界一样。求祢以真理祝圣他们,祢的话就是真理。」(若十七13-17)

耶稣为我们向天父祈求,使我们听了他的话之后能够「充满他的喜乐」和被他真理的话「祝圣」(若十七13,17)。「祝圣」这一个概念,按照圣经希伯来文(Qadash)有「隔离」的意思,也就是与所有不洁、虚假和罪恶相隔离。耶稣要在世界中祝圣我们,就是要使我们不与这世界同流合污,因为我们原本就同耶稣一样不属于这世界。这种受祝圣的隔离,通常也是为了某种特殊使命而被拣选,因为「拣选」本来就有「隔开出来」的意思。因此,耶稣又说:「不是你们拣选了我,而是我拣选了你们,并派你们去结果实,去结常存的果实」(若十五16)。耶稣祝圣我们,拣选我们,将我们隔开出来,并派遣我们去向世界见证爱和喜乐的真理,那就是:爱绝对超越世界上的死亡,喜乐永远超过世界上的痛苦。这个真理是可靠和可信的,因为耶稣的复活给我们证明了这个事实。

虽然我们不属于这世界,但耶稣并不要我们急着离开这世界,所以他向天主祈求时又说:「我不求祢将他们从世界上撤去,只求祢保护他们脱免邪恶」(若十七15)。耶稣要我们因他的祝圣而在这世界上圣化我们自己,同时也圣化他人。这主日取自《宗徒大事录》的读经一所叙述的就是这个圣化自己和圣化他人的事迹。

伯多禄受天主派遣到那些被视为不洁的外邦人,即非犹太人那里,去宣讲基督的福音。他惊讶地发现圣神已经降临在那些人身上。与伯多禄同来的犹太人信徒,也证实「圣神的恩惠也倾注在外邦人身上」(宗十45),使他们因着圣神的祝圣而同样成了天主的子民。有什么记号可证明这些人已被祝圣成了天主的子民呢?最明显的记号就是这些人开始「以各种语言颂扬天主」(宗十46)。

有能力赞美和颂扬天主,有能力相信耶稣基督,本身就是圣神的恩惠。一如保禄在格前十二3所说的:「除非受圣神感动,没有一个能说:『耶稣是主』的」;而能赞美天主和说耶稣是主的效果就是永生。耶稣自己也说了:「永生就是:认识祢,唯一的真天主,和祢所派遣来的耶稣基督」(若十七3)。我们这些能赞颂天主和称耶稣是我们的主的人,再次引用保禄在《得撒洛尼前书》第五章9节的话说,是因为我们已被天主拣选:「因为天主拣定了我们,使我们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获得拯救」。

我们真的拥有对耶稣的信仰,真地借着耶稣获得了救恩的证明,就在于我们跟随耶稣和听从他的命令。耶稣给我们的命令就是这主日的读经二所劝导我们的话:「我们要彼此相爱。」爱是神圣的,「因为爱出于天主;因为是天主爱了我们」。其实,爱本身也是圣神的恩赐,而且是最大的恩赐(格前十三1-13)。

那么,我们该如何具体地彼此相爱而存留在耶稣基督的爱内生活呢?最简单和最具体彼此相爱的方法就是憎恶和避免一切违反爱的事情和行为。例如:欺骗是违反爱的行为;伤害人是违反爱的行为;不尊敬父母也是违反爱的行为。我们可以同时避免一切违反爱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同时爱一切和爱所有的人。如此,我们就能常常存留在耶稣基督的爱内生活。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乙年耶稣升天节(复活期第七主日)

往普天下去宣讲耶稣

主内的兄弟姊妹:

我们今天与教会一起庆祝耶稣基督的升天。这是一个要我们欢喜还是悲伤的日子呢?我们跟随了耶稣经过他的苦难;在他死亡后,我们等待他活着回来。在复活节那天,他确实不只活着回来,更带着光荣的生命回来。今天,在复活节四十天之后,我们要喜乐地告诉他说我们很高兴他离开我们,不再来打扰我们了吗?可是,耶稣升天说的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耶稣今天就要长久地离开我们,至少到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的时候才回来。假如我们真的欢迎耶稣的临在,我们会欢庆他离我们而去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之所以会发出以上的这些疑问,是因为我们忽略了整体的基督奥秘。每当我们庆祝基督奥秘的某一个阶段,我们必须紧紧记住基督奥秘是一个整合的整体,各别的阶段并非独立互不相关的单元。基督的降生、死亡、复活、升天、派遣圣神是一个整体的事件,以基督的逾越为高峰,在每个阶段中我们所庆祝的无非都是天主与我们同在,并且同在到底的事实。从这基督奥秘的高峰,天主分施给教会一切所需的神恩,尤其是「司牧和教师」,也就是治理和训导的神恩。借着这些神恩,众信徒「各尽其职;为建树基督的身体」,并且「对天主子,有一致的信仰和认识,达到基督那种完美成熟的境界」(读经二:弗四1-13)。

保禄在今天的读经二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教会内分享了天主分施的丰富神恩。他劝告我们,每一个人所获得的不同神恩都是为了建设教会,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些神恩实践在我们的生活中,以「谦逊、温和、忍耐,及在爱德中彼此担待,尽力以和平的联系,保持心神的合一」(弗四2-3)。保禄的劝告对现今处在动乱世界中的我们来说是一项挑战,而教会因为自身的分裂和分派更使到她的可信度严重地受到威胁。教会原本应该给世界树立一个模范,因为我们每个人「按照基督赐恩的尺度」(弗四7)都领受了天主丰富和多样化的恩宠,为使我们能彼此在互相尊重及和谐的喜乐中共融。保禄的劝告和他对教会的设想并非一个乌托邦的幻想,而是一个信仰上的要求,因为我们「只有一个主,一个信德,一个洗礼;只有一个天主和众人之父,祂超越众人,贯通众人,且在众人之内」(弗四5-6)。这里保禄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基督信徒的伦理是神学性质的伦理,我们必须回到信仰,转向天主和耶稣基督,才能决定我们正确的生活行为。

今天的《马尔谷福音》只以一句信仰宣言说耶稣「被接到天上,坐在天主的右边」。保禄在《厄弗所书》还继续说天主使耶稣成了宇宙万物的主宰,「又将万有置于他的脚下」(弗一22)。换句话说,复活和升天的耶稣,现在与天主一起享有同等的光荣,与天主一起主宰宇宙万物,并圆满地临在于宇宙万物之中。因此,我们要喜乐地庆祝耶稣升天,因为他与我们分享他的光荣和权威。这是耶稣光荣的时刻,这也是我们因着耶稣而享受光荣的时刻。在我们欢喜的庆祝当中,我们也表达出我们对耶稣的信德和望德。

耶稣上升到天上,因为天上本来就是他的家。这是另一种方式来说明耶稣就是天主。他从天上降到地上,现在又从地上升到天上。天和地因着耶稣,现在已经不再有任何距离。耶稣在天上,坐在天主的右边;耶稣同时也在地上,仍继续以不同的方式与我们同在,并且也继续他在世上的工程,把人类带入天父亲密的结合。他现在以灵性的临在替代他之前肉体的临在,但这种属灵的临在依然同样的真实,却又更加普及,使我们现在随时随地都能与耶稣沟通和交谈,唯一不同的只是现在我们必须以信德和他来往。只要我们相信他的临在,我们就会发觉他真地就在我们左右,在我们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每一个状况。

在表达了耶稣升天的信德宣言后,今天的《马尔谷福音》叙述宗徒们毫不犹豫且充满信心的福传经验。他们立刻服从耶稣的命令和派遣「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传福音」(谷十六15)。虽然他们经验到困苦和遭受到排斥,他们仍感到耶稣亲自与他们同在,他仍「与他们一同工作,并以奇迹相随、来证实所传的道」。门徒们这种果断地到各处传福音的情操是耶稣本身的情操。耶稣在世上公开生活时,他自己就常常这样坚决地向前行,总是在前带领着门徒们越过他们狭隘的界限,到各处宣讲,到革辣撒人的地方、到提洛和漆冬境内、到加里肋亚海对岸的十城区中心地带,也就是到外邦人的地方宣讲。耶稣在世上公开生活时,他也曾派遣门徒出外宣讲,并且还赐给他们驱逐魔鬼和治愈病人的能力(谷六12-13)。耶稣在复活和升天后,以自己是主的权柄再次给门徒们确认这个能力。如此,门徒们能以奇迹来证实他们所传的道,驱逐魔鬼,使盲者复明、使病人痊愈、使瘸子行走、使死人复活(参阅:宗三1-10;九32-43;十四8-10;十九11-12等处)。

为马尔谷来说,福音并非只是耶稣给我们带来的喜讯,福音更是耶稣自己。因为耶稣就是福音,所以「信而受洗的人必要得救;但不信的必被判罪」。如此,奇迹的重点其实也不在奇,而在于恩宠的倾注。奇迹是天主分施恩宠和彰显光荣的事迹,只要我们宣讲福音,耶稣就会恩赐我们恩宠的力量,使我们平凡无奇的言语或微不足道的善行充满耶稣自己的神力,产生我们预料不到的效果。

「你们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和撒玛黎雅全境,直到地极,为我作见证」(宗一8);「你们要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传福音」(谷十六15)。每当耶稣召叫我们并派遣我们去行使他的命令,他不会让我们自生自灭,他必定会给予我们足够的恩宠,甚至亲自陪伴着我们去完成他交付给我们的使命。因此,让我们以宗徒们为我们的典范,以信心服从耶稣的派遣,慷慨地向世界传扬基督和基督的福音。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