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5 14:15:18

主日彌撒講道(乙年四旬期第一-五主日)


四旬期第一主日

一次而永遠
主內的兄弟姊妹:在聖灰禮儀那天,司鐸拿祝聖過的灰,敷在我們的額頭上,跟著引用耶穌在今天福音中的話,說:「你們要悔改,信從福音!」借著灰的記號,我們就進入了四旬期。為什麼四旬期要以灰的記號開始呢?因為四旬期是教會呼籲人要悔改和信任天主仁慈待人的時期。在聖經的傳統上,灰是天主懲罰(參閱:伯後二6)及人懺悔(參閱:納三6;瑪十一21)的標記;它恰當地表明天主對人的態度,說明天主的懲罰是短暫的,但天主的仁慈卻是長久的:「祂的忿怒,瞬息消散;祂的恩愛卻要終生綿延」(詠三十6);「在我的盛怒中,我曾一會兒掩面不看你,可是我要以永遠的慈悲憐憫你,你的救主上主說」(依五四8)。

在表面上,灰燼是死亡和毀滅的象徵,就如在聖灰禮儀時,司鐸也可能用取自創三19的第二個禱詞,念道:「人哪!你要記住,你原是灰土,將來還要歸於灰土。」表面上,這禱詞指向人必死的命運,提醒人要妥善準備死亡的到來。但是,這裏的用詞是「灰土」,灰土所標示的並非死亡的事實,而是生命的肯定;因為灰與土地有著自然的聯繫,而土地則是生命的溫床。因此,緊接著的聖經章節,創三20,亞當馬上給自己的妻子起名叫厄娃。在希伯來文,厄娃(hawah)的字根意義就是生命,所以亞當解釋給厄娃起這名字說:「因為她是眾生的母親」,也就是一切生命的母親。

然而,灰並非土,也不是地。灰燼本身其實就是一個不死不滅的象徵,因為灰燼是唯一不能被火毀滅的東西。火可以焚毀一切,但就是不能焚毀灰燼。因此,灰燼不是毀滅的象徵,而是不朽不滅的象徵。在禮儀中,灰燼也是重新開始的象徵。當東西被火燒成灰時,它就有了一個了結,在這了結中,新事物獲得了重新開始的可能和機會。按照禮儀的傳統,聖灰禮儀用的灰並非一般的灰,而是去年聖枝主日所用的樹枝焚燒成的灰;去年,這些樹枝曾用來歡迎基督君王榮進耶路撒冷,完成祂的逾越奧跡,現在燒成了灰燼,為準備我們的心重新歡迎基督。如此一來,灰燼所象徵的重新開始的意義就更加顯明了。

四旬期的中心意義其實就在於重新開始的準備。一方面,我們要跟隨耶穌基督四十天在曠野中為新使命做準備;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跟隨耶穌基督經過苦難和死亡準備光榮的復活。這兩種不同形式的準備告訴我們:履行福傳使命的力量來自戰勝試探的努力;光榮的復活來自戰勝死亡的桎梏。就如耶穌基督獲得了最後的勝利,我們跟隨基督的人也要分享基督的勝利。我們靠著對最後勝利的肯定,以信任天主的目光,觀看我們每天要經歷的試探和痛苦。試探會過去,痛苦會過去,甚至死亡也會過去,但是新生命卻肯定會來到。

若我們注意今天的彌撒讀經,我們會發現每一篇讀經都以重新開始為主題。讀經一取自創世紀,天主以洪水毀滅了一切之後,祂與諾厄和所有生物重新立定盟約。這是一個生命的盟約,並有彩虹作為標記,立定洪水再也不會毀滅生物。這重新開始的基礎是天主的仁慈和美善,不論人的罪惡有多大都不能大過天主的仁慈,無論人的罪惡有多大也不能損毀天主的美善。古代的人看見彩虹時,他們注意到的並非繽紛的七彩,而是彩虹弧度的弓形。彩虹給他們呈現出來的,不是雨過天晴的美麗,而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弓:天主用彩虹弓「射出羽箭,將人驅散;發出閃電,使人逃竄」(詠十八15)。彩虹,這個掛在雲彩間的武器,天主現在不拿它來懲罰人,反而以它作為安慰人心的標記,向人證實祂的寬仁。因為天主的寬仁,人類的未來重新有了肯定的基礎。

取自伯多祿前書的讀經二,是我們每次念信經時宣誓的信仰。本書作者給我們指出天主在耶穌基督內更新一切的事實;耶穌基督經過一次性的死亡而戰勝了死亡,他不只不再死亡,而且還享有生命的光榮,坐在天主右邊,萬物都屈伏在他權下。智慧書在解釋諾厄的得救時說:「不義者在憤怒中背棄了智慧,遂怒殺兄弟而自取滅亡。因他的緣故,洪水淹沒了世界,仍是智慧指引義人,借著賤價的木材,拯救了世界」(智十3-4)。不義者也把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但借著十字架這一個更加賤價的木材,天主再次並且決定性地拯救了人類。十字架也就成了人類更確切的救恩證據,因為耶穌「親自承擔了我們的罪過,上了木架,為叫我們死於罪惡,而活于正義」(伯前二24)。

同樣地,在今天的馬爾谷福音中,在若翰被監禁以後,耶穌重新振興若翰的使命,宣講悔改和天國的福音。耶穌說的「天國臨近了」,並不是指天國還沒有到來的意思,而是說天主重新使天國臨現了。因為耶穌在曠野中就重新生活在原始樂園安詳的境況:人失去樂園,因為人受了撒殫的試探,而耶穌則戰勝了撒殫;在洪水滅世之後,人與動物互相對立(創九2-3),現在耶穌則與野獸重新安然在一起;人在犯罪及被趕出樂園之後,天使與人對立(創三24),現在耶穌則受天使的服侍。所以,這是天國臨近圓滿的時刻,也就是我們重新與天主、與世界萬物、與天使和好的時刻。

在四旬期間,我們常用一些特定的辭彙,如悔改、補贖、修好、克苦、犧牲和奉獻,當然也包括守齋和祈禱。這些動人的辭彙其實可以歸納在一個主要的行動之下,那就是我們或多或少都要在生活中做些改變及革新。我們需要改變和革新自己,因為我們意識到我們的生活已經受到了破壞,我們必須背負太多和太重的罪惡的後果、過失、軟弱和缺點的重擔。這些重擔沉沉地壓在我們身上,使我們再也無法承受下去,因此不得不作出改變。

然而,儘管我們很多時候及很多次意識到必須改變和彌補我們的缺失,但是我們卻仍舊不停地跌倒,而且很淒慘、很可憐複可悲地跌倒、重犯。罪惡總不會輕易地放開我們。然而,即使我們屢次失敗,我們仍然有意識,某些事情就是必須有個了斷。這個了斷只有借著誠懇犧牲的意願達成,物質和靈性上的犧牲、團體及個人的犧牲達成。

還有什麼時期比四旬期更恰當做犧牲呢?四旬期是恩寵的時期,因為整個教會一起祈禱和慶祝天主的仁慈,一起向天主呼求憐憫和救恩。若我們在悔改和修正我們的生活上踏出一步,我們可以肯定整個教會都在鼓勵我們並給予我們一切所需的支持。因此,讓我們好好地善用四旬期,努力悔改、作補贖和犧牲,並且也去發現天主在我們內和在我們的生活中給予我們的恩寵和救恩。 阿們。
~ 張德福神父 ~

********

四旬期第二主日

愛的祭獻

主內的兄弟姊妹:我們已經進入了教會禮儀慶典中的四旬期。在這恩寵的時期,教會鼓勵我們默想一些比較深入的信仰主題。今天可以默想的主題是愛的祭獻,也就是為了愛而把自己所愛的完全交出來作為奉獻和犧牲。亞巴郎為了愛他如星辰之多的後裔(創十五5-6)而準備祭獻他的愛子依撒格(讀經一:創廿二9-12);天主更為了愛全人類而實際地祭獻了祂鍾愛的獨生子耶穌(讀經二:羅八31-32)。從亞巴郎的祭獻,我們看見了信德帶來的降福;因著天主的祭獻,我們獲得了永恆的生命。

因此,教會邀請我們從愛、信德、及生命之間相互關係的觀點,去回顧和重整我們的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作出正向的改變和調整。生活,尤其是信仰和靈修生活,因為是生和活的,而且是要在成長中走向更圓滿的,所以常有很多需要改進和重整的地方。雖然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我們目前的生活還蠻不錯的,而就停頓在現況中苟且偷安不再尋求上進,但那只能是一時不知所措的感覺,就好像伯多祿在今天的福音中對耶穌說的話一樣:「老師,我們在這裏真好!讓我們就在這裏搭帳棚住下吧。」可是,耶穌不但沒有答應伯多祿的要求,反而告訴他們說他必須經過痛苦的死亡,而從死者中復活。耶穌在一生中,從開始到最後曾多次受到被人讚美和擁護的試探(參閱:路二51;若六15;穀十五32;若廿17);他原本可以過個世人眼中成功的生活,但他為了愛天主及愛人,不但不尋求過安逸的生活,反而將自己祭獻在十字架上。世上的帳棚不管多好,它只能是暫時居住的地方,我們必須嚮往天上永恆生命的家,因為那裏才是我們信德和生活的終向。

伯多祿一夥人當時都不明了「耶穌從死者中復活」是什麼意思,但是後來他們懂了。保祿在今天的羅馬書就告訴我們說,「耶穌從死者中復活」的意思就是天主一定站在我們這一邊。因為天主站在我們這一邊,天主連祂的兒子都沒有憐惜地為我們祭獻了,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天主會把最好的一切都賜給我們,也會在任何的處境中為我們辯護和幫助我們。換句話說,天主會絕對地、不間斷地愛我們。

這一種愛的肯定是我們信德的基礎,也是我們改變和重整我們生活的樞紐或軸心。舉個例子,我們都是父母親的孩子,當我們年幼的時候,父母親都會教導我們,甚至責駡我們,因為我們總會做些錯事。問題就在這裏,當我們被父母責駡之後,我們會不會改正錯誤的行為呢?為什麼有些人會變好,有些人卻不會變好呢?關鍵就在於:我們能否肯定父母親真正愛我們。愛是一種改過遷善的力量。若是我們能肯定父母真正愛我們,我們就不會一直錯下去,我們一定會改變和改進我們的生活。同樣的,若是我們能肯定天主真正愛我們,我們也不會一直錯下去!

即使我們有時無法肯定父母親真正愛我們,但是我們卻能夠很肯定天主的確真正地愛著我們,因為天主為了我們已經將自己作為祭獻,現在永遠地站在我們這一邊。因為天主確實愛了我們,所以我們可以去愛,去愛我們的父母、去愛我們兄弟姐妹、去愛我們的朋友們,甚至去愛那些與我們敵對的人。愛,能改變一切;愛,能改變我們自己!

在四旬期間,我們除了要講悔改之外,我們更要講愛,尤其要講天主對我們的愛。真實的愛都要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做出奉獻和犧牲。沒有在實際行動上奉獻和犧牲的愛,很難會是真愛。因此,我們可以就奉獻的觀點,來理解今天彌撒讀經中講的愛。讀經一描述亞巴郎準備奉獻自已的愛子而獲得天主許諾的降福,讀經二和福音則描述天主為了更圓滿地祝福我們,而以實際行動奉獻了自己最鍾愛的獨生子。奉獻帶來祝福,奉獻使祝福生效。那麼,我們要如何進一步地理解奉獻的意義呢?

奉獻其實並不意謂放棄我們自己所心愛的事物。在希伯來文,奉獻(olah)的意思是使所獻出的事物成為神聖的事物,也就是說,把所獻出的事物提升到更高的目的。與這個奉獻相關的就是犧牲。在希伯來文,犧牲(qorban)的意思是拉近距離。我們愛天主,我們把自己奉獻給天主,因此就是將自己內在的素質提升到它真實的泉源,使它實踐我們生命更崇高的目的。天主愛我們,祂為我們奉獻犧牲了祂的愛子,就是為了拉近我們與祂之間的距離。耶穌基督為我們祭獻了自己,就是為了向我們證明祂是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

四旬期是天主以實際行動來愛我們的時期,因此是恩寵的時期,也是改變和重整我們生活的好時期。在奉獻的概念下,我們要如何去改變和重整我們的生活呢?我們必須實實在在地認識自己,並且要努力成聖。我們有需要仔細檢討自己,找出想做或者已經做了的惡事,這並非只是為了要把它切除掉,更是為了要在其中找到聖潔的火花。我們不以棄絕或否認這些惡事為起點,而是誠懇地承認我們確實有心想做這些惡事,並為此悔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升和救贖我們這些罪惡的傾向。

我們發脾氣,因為我們要馬上看到事情好轉起來。我們以貪婪的眼光看待別人,因為我們忘記了如何去愛。我們儲存很多財物,因為我們以為它會帶給我們更好的生活。我們對許多事不聞不問,因為我們害怕它會給我們帶來痛苦。我們浪費時間,因為我們不懂得如何去建立生活的關係。我們容忍社會上的許多兇殘和不義,因為我們以為這樣能夠賑救更多的性命。這些行為的根基原本都是聖潔的;在聖潔的時刻,在奉獻和恩寵的光照下,我們這些歪曲邪惡的傾向就會展露出來,並且要求治療,釋放,和救贖。

回歸到我們聖潔的泉源,並不是要我們內疚和自責,而是要我們承認我們真實的樣貌,接受自己,並願意接受天主治癒的寬恕,堅信天主的愛必定大過我們的惡。這不表示我們為自己的所做所為感到自豪,而是表示我們願意承認和接受我們真實的樣貌,找出我們原有的動機,觀察它如何被扭曲得面目全非。我們因此就能真正地道歉、悔改、並且修正我們的過錯,因為我們已經真正接受了自己。在改變重整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必會意識到我們很需要天主,我們很需要耶穌基督來做我們的救主。

在這充滿恩寵的四旬期,讓我們真心接受自己,也真心改變和重整自己的生活,並且感謝天主為我們奉獻犧牲了祂的愛子,使祂作為我們的救主。 阿們。

~ 張德福神父 ~

********
四旬期第三主日

愛的熱情

主內的兄弟姊妹:

在四旬期間恭讀聖經對信仰生活非常重要,教會內有著悠久的四旬期讀經傳統。在四旬期的禮儀慶典中,教會選擇讀經的原則不只是為了幫助人活出信仰,更是為了讓人更積極、更有意識、及更有效地參與天主救恩奧跡的工程。教會在禮儀慶典中開啟我們的視野,使我們能夠發覺天主救恩奧秘的顯著和隱含的美妙意義。

在每年四旬期的禮儀慶典中,從第三到第五主日有一個連貫的信仰主題。甲年的讀經陪伴慕道者在信仰的旅程中行走,走向接受教會信仰的入門聖事;丙年的讀經宣講悔改與罪赦,強調失而復得的新生命。今年,乙年的主題則圍繞在耶穌基督死亡和復活的逾越奧跡。因此,福音都選自《若望福音》,首先是耶穌預言重建自己身體的聖殿(若二13-25),然後是耶穌預言自己將被舉起而使人獲得永生(若三14-21),再就是耶穌預言自己受光榮的「時刻」(若十二20-30)。這些逾越奧跡的主題借著愛的主題連貫成一個整體:首先是耶穌對天主聖殿滿懷「愛的熱情」,然後是耶穌給我們指出獲得永生的「愛的道路」,之後是耶穌為他的「時刻」所付出的「愛的代價」。讓我們在這三個四旬期的主日,逐一地默想這連貫的愛的主題。

這個主日我們先默想「愛的熱情」,祈望從中因努力尋找而偶遇天主對我們動態的恩寵。「因尋找而偶遇」乍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這卻是任何默想、探討、及研究工作的實際情況。我們其實並非因為找而找到,我們都是因為找而遇到。尋找是我們努力的部份,遇到是天主恩賜的部份。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天助自助者」;因為我們認真努力地尋找,所以我們會更敏銳地發現天主的恩寵。

在今天取自《出谷紀》的彌撒讀經一中,天主頒佈十誡,並表明自己的性格說:「我,上主,你的天主是忌邪的天主」(出廿5)。「忌邪」在希伯來原文就是「嫉妒」的意思,在此是引用婚姻的圖像來描述天主與祂子民之間的盟約關係(參閱:歐二;耶二1-3;卅22;五一5;依四九14-21;五十1;五四1-10;六二4-5;瑪廿二2-3;廿五1-2;若三28-29;弗五25-33;默十九7;廿一2)。天主是嫉妒的,因為祂的愛是熱情的。如同婚姻的愛那樣,天主熱情的愛不能容忍屬於祂、且與祂有盟約關係的子民對祂不忠或漠然無動於衷。熱情的愛要求熱情的回應;因此,緊接著的下一句就證實了天主燃燒的熱情:「凡惱恨我的,我要追討他們的罪,從父親直到兒子,甚至到三代四代的子孫。凡愛慕我和遵守我誡命的,我要以慈愛對待他們,直到千代」(出廿5b-6)。天主的憤恨來自天主熱情的愛;所謂「愛之深、責之切」;但是,若與天主的愛相比,天主的憤恨是非常的短暫,根本就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同樣看到耶穌對天主滿懷愛的熱情。耶穌熱愛天主,巴不得所有的人都像他一樣熱情地愛天主,但是他所看到的卻是人們對天主毫無敬意,連天主的聖殿都拿來當菜市場。在聖經中,聖殿是天主臨在於祂子民中間、以及祂施予救恩行動的真實標記。天主的光輝和光榮從聖殿照射出來,那給予萬物生命的活水也從聖殿湧出(參閱:則四七1-12)。聖殿的拆毀和重建常都與天主子民的分散和聚合緊緊相連;攀登上主的聖山,抵達天主的聖殿也因此標示救恩的實現,天國的來臨(依二2-4;米四1-3)。門徒們理解了耶穌對聖殿的情感,並因耶穌的行動想起了聖經上記載的話:「到那一天,在萬軍的上主的殿裏,必再沒有一個商人(匝十四21);我對禰聖殿所懷的熱忱,如火一樣把我燒盡(詠六九10)。」

然而,在若望福音中耶穌潔淨聖殿的行動,重點並不在於這所耶路撒冷的聖殿。這所聖殿本身只是一個標記,重點是在於真心熱愛天主。因此,耶穌會向撒瑪黎雅婦女解釋說:「女人,妳相信我罷!到了時候,你們將不在這座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那些真正朝拜的人,將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天主是神,朝拜祂的人,應當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祂」(若四21,23-24)。因此,真心熱愛天主的人就是真心朝拜天主的人。

耶穌潔淨聖殿的行動本身也是一個標記,他在此展示了自己擁有先知的權威。猶太人問耶穌有何憑據可證明他有行使先知權威的權力,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拆毀這座聖殿,三天之內,我要把它重建起來。」耶穌說的「這座聖殿」當然不是指在耶路撒冷的那所聖殿,否則耶穌就確實成了一個荒謬的笑話:「這座聖殿建築了四十六年,禰在三天之內就會重建起它來嗎?」那些最初見證了耶穌對聖殿的猛烈熱情的門徒,明白耶穌這行動所標示的意義,所以立刻給我們解釋說,「耶穌所提的聖所,是指祂自己的身體」,同時又更進一步說,在耶穌從死者中復活以後,他們想起了祂曾說過這話。耶穌的門徒不只明白,而且也「相信了聖經和耶穌說過的話。」他們到底明白和相信了什麼呢?

他們明白和相信了的就是:耶穌復活的身體現在成了天主真正的聖殿。猶太人曾詢問耶穌能給他們什麼標記顯示他擁有先知的權威,耶穌復活的身體就是明確的標記,證明他確實有權威。耶穌復活的身體現在是天主的聖殿,也就是天主彰顯自己的光輝和光榮的地方,同時也是賜給人救恩和永生的地方。默廿一22直言無諱地記述:「在城內(即從天上由天主那裏降下的新耶路撒冷聖城)我沒有看見聖殿,因為上主全能的天主和羔羊就是她的聖殿。」天國不再有另一座聖殿,因為耶穌基督自己就是天國的聖殿。

耶穌基督這座經過死亡而復活的聖殿,是天主愛世人的證據。天主對人的愛是如此的熱情,甚至將自己的愛子置於十字架上。保祿說,這為猶太人是絆腳石,為希臘人是愚妄;但為熱情愛人的天主,它卻是最強的大能和最高的智慧。在死亡而復活的基督身上,天主也使相信基督的人與基督一起成為祂居住的聖殿。因此,保祿在弗二19-22說:「所以你們已不再是外方人或旅客,而是聖徒的同胞,是天主的家人;已被建築在宗徒和先知的基礎上,而基督耶穌自己卻是這建築物的角石,靠著祂,整個建築物結構緊湊,逐漸擴大,在主內成為一座聖殿;並且靠著祂,你們也一同被建築,因著聖神,成為天主的住所。」

天主對我們的愛是那麼的熱情,我們不能不冷不熱地回應天主的愛,更加不該對祂不忠或漠然無動於衷。在這參與基督逾越奧跡的四旬期,讓我們真心地熱愛天主,以熱情的愛回應天主對我們的愛。 阿們。

~ 張德福神父 ~

********
四旬期第四主日

愛的道路

主內的兄弟姊妹:世上的生命是一個旅程,我們每天都在這旅程中行走。每一個旅程都該有個計畫和目的地,否則那就不是旅程而是漫遊。我們的信仰告訴我們:只有按照天主為我們準備的救恩計畫來規劃我們的生命旅程,我們才能抵達生命的目的地,即到達天主跟前;在那裏,有限融入無限,時間成了永恆;在那裏,我們都要分享天主的美善和福樂,不再有痛苦和悲傷。而到達天主跟前的道路就是「愛的道路」,因為愛使一切成全,愛使一切圓滿。

上個主日我們默想了「愛的熱情」,反思了作為天主聖殿的耶穌基督如何也願意我們與他一起成為天主的聖殿,真心地熱愛天主,並且我們也看到:「聖殿是天主臨在於祂子民中間、以及祂施予救恩行動的真實標記。」這個主日,我們繼續默想「愛的道路」。這條「愛的道路」延續聖殿的主題,是回歸「耶路撒冷」重建天主聖殿的道路。在我們的信仰歷程中,「耶路撒冷」指的並不只是一個國界內的城市,更是一個標示天主恩賜救恩的所在。這條「愛的道路」既然是回歸的道路,所以也是喜樂的道路,因此人人都要說:「我喜歡,因為有人向我說:我們要進入上主的聖殿!」(詠一二二1)。這喜樂是人的喜樂,更是天主自己的喜樂,因為天主不願意看到人喪亡,並且不斷地與人立定新的盟約。天主自己說了:「我指著我的生命起誓──吾主上主的斷語──我決不喜歡惡人喪亡,但卻喜歡惡人歸正,離開邪道,好能生存」(則卅三11)。

今天取自《編年紀下》的讀經一敍述這條回歸之路的前因後果。以色列子民因為都犯了「褻瀆奉獻給上主的耶路撒冷聖殿」的重罪,受到了天主的懲罰,以致聖殿被焚毀,而他們也被擄到巴比倫受沉痛的奴役。有罪必有罰,這是天主公義的原則;但是天主更是慈愛的天主。天主處罰的目的是為使罪人悔改,並教導人期待救恩(參閱:「感恩經第四式」)。七十年之後,也就是三、四代過去之後,天主憶起祂自己的慈愛,遂感動了波斯王居魯士,使他下詔書,恩准以色列子民回去耶路撒冷重建家園,重修聖殿。

天主在整個救恩歷史中不斷向人展示祂無限的慈愛,連懲罰也是天主慈愛的表達。天主懲罰人是因為祂已用盡了一切使人悔改的辦法;祂是因為能賜予人更大的寬恕才懲罰人!祂隱藏自己,好使人去尋找祂;天主耐心地等候再次向人展現仁慈和仁愛的時刻。

在今天取自厄弗所書的讀經二,保祿給我們敍述天主如何在耶穌基督身上,給我們展示了祂不可限量也沒有終結的仁慈和大愛:「富於慈悲的天主,因著祂愛我們的大愛,竟在我們因過犯而死了的時候,使我們同基督一起生活。這樣,祂將自己無限豐富的恩寵,即祂在基督耶穌內,對我們所懷有的慈愛,顯示給未來的世代。」(弗二4,7)

保祿還繼續說:天主父是如此地深愛著我們,即使我們對祂不忠,祂仍然不斷地向我們啟示祂富饒的仁慈與大愛。這愛的啟示在基督身上達到高峰。「在我們因過犯而死了的時候」,天主「由於恩寵」、不是由於我們的功勞或善行,借著基督的死亡和復活,白白地賜給了我們救恩。我們死了,天主卻「使我們與基督一起復活」,重新創造了我們,「為的是要我們生活在天主預先給我們安排的各種善工之中,叫我們在這些善工中度日。」

這種「在善工中度日的生活」一方面是我們革新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是我們跟隨基督走進更完整的逾越奧跡的生命旅程。首先,我們基督徒在洗禮時經過死亡獲得生命,並且每天努力死於罪惡,在復活的生命道路上前行。如此,我們在每天革新的日常生活中就已經參與了基督的逾越奧跡,預先與基督「在天上一同生活」。與此同時,我們也跟隨基督走進更完整的逾越奧跡,實實在在地分享基督勝利光榮的生命:「勝利的,我要賜他同我坐在我的寶座上,就如我得勝了,同我的父坐在祂的寶座上一樣」(默三21)。

無論是革新的日常生活,還是走在逾越奧跡的旅程,它們的基礎都是信仰。在今天的若望福音中,耶穌給我們清楚地表達出這一個關鍵的信仰基礎。耶穌首先引述出谷紀說:「正如梅瑟曾在曠野裏高舉了蛇,人子也應照樣被舉起來,使凡信的人,在祂內得永生」。「被舉起」是若望福音的專有名詞,指的就是基督的十字架,即天主完全彰顯光榮和救恩的所在。因此,耶穌緊接著給我們指明十字架在信德中更完整的意義:「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祂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若三16)。

天主賜下自己的獨生子,派遣祂到世界上來,完全且純粹是為了救贖人類,審判和定罪並不是天主的原意。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審判和定罪呢?就如梅瑟在曠野中高舉銅蛇,那些被蛇咬了的人,一瞻仰銅蛇,就保存了生命(戶廿一9),那些不瞻仰銅蛇的,就喪失性命;同樣的,基督在十字架上被舉起,那些信而瞻仰基督的人也都要保存生命,不信而不瞻仰基督的人就喪失性命。基督是照明世界的真光,賜給所有接受他的人救恩,使他們成為天主的兒女。但是,人必須選擇接受他,選擇趨向光明,並在光明和愛的道路上行走,相信耶穌基督確實就是走到天主跟前的道路。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裏去」(若十四6)。因此,審判和定罪的成立就在於人自己的選擇:選擇光明和生命的,就處在光明和生命之中;不選擇光明和生命的,就處在黑暗和死亡中。在這攸關生死的抉擇中,人沒有選擇中立的餘地:「你既然是溫的,也不冷,也不熱,我必要從我口中把你吐出來」(默三16)。

這條生命的「愛的道路」向所有的人開放。只要踏上這條道路,就能獲得救恩。無論誰瞻仰基督,承認天主對人的大愛,相信天主因耶穌而白白恩賜給我們的救恩就能獲得救恩。無論誰,相信基督為我們而「被舉起」,並願意在這條「愛的道路」上行走,不斷地革新自己,就不會被審判和定罪。讓我們求主恩賜我們聖寵,好使我們能以愛的熱情,在愛的道路上走到天主跟前,永久享受天主的美善和福樂。 阿們。

~ 張德福神父 ~

********
四旬期第五主日

愛的代價
主內的兄弟姊妹:在這三個星期連貫的逾越奧跡信仰主題中,我們已經默想了「愛的熱情」和「愛的道路」兩個主題。在默想「愛的熱情」時,我們看見了耶穌基督自己就是天主的聖殿,是天主臨在及天主施予救恩的真實標記;而在默想「愛的道路」時,耶穌基督則親自呼籲和催促我們要瞻仰祂、相信祂、並與他一起走在回歸到天主那裏的道路。今天我們繼續默想三個連貫主題中的最後一個:「愛的代價」,也就是耶穌為了使我們能瞻仰祂而必須「被舉起」,以自己的生命作為祭獻,使我們能借著他重新享受天主的愛。

耶穌「被舉起」的時候就是耶穌的「時刻」圓滿的時候,那時所有瞻仰他的人都能獲得永恆的救恩。若望福音很多次提及耶穌的「時刻」(若二4;七6,8,30;八20;十二27),前面幾次提及這「時刻」時,不是解釋說它還沒來到,就是說它還沒有成熟,而最後一次,即在今天的福音中,則清楚地表明耶穌是為了這個「時刻」而來,但對它的來到卻深感焦慮:「現在我心神煩亂,我該說什麼好呢?我要說: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刻罷?然而我正是為此,才面對這時刻。父啊!光榮禰的名字罷!」

就當耶穌表達了他面對痛苦的焦慮,但仍堅決要光榮天主的意願之後,有聲音來自天上堅強他和肯定他。這來自天上的聲音,耶穌說並不是為了他自己,而是為了我們而發的。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耶穌內在的自我意識和他對天主的認識。這是耶穌的自我身份和使命的意識,是耶穌的自我認知。這種認知是一種肯定的「知道」,而不是一種有待證明的疑問。耶穌肯定地知道天主愛他。這種知道是一種生命基礎的認知,也就是一種使他藉以存在和活著的認知。這一種認知不是一種需要加以證明的疑問,所以耶穌不必借著一些外在的徵兆來證明天主是否真地愛他。

由於耶穌的自我認知,他常把他的「時刻」與他的逾越奧跡相連,並以服從天主為自己生命的使命。在耶穌的逾越奧跡中,最重要的一個事件就是「被舉起」(若十二13;三14;八28;十二32),它的目的是為引人歸向他,並借著他回歸到天父那裏。耶穌說:「至於我,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時,便要吸引眾人來歸向我」(若十二32),因為「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裏去」(若十四6)。

耶穌必須「被舉起」,人才能有重回天主那裏的可能。為了使人認清逾越奧跡對人的效益,耶穌更在今天的福音中把他的「被舉起」模擬成「一粒麥子落在地裏的死亡」。麥子在地裏的死是為了成為一棵豎立的樹,使人能享受它豐盛的果實;耶穌的死也是一樣,為使人能獲享效益。在這場景下,我們馬上也會想起撒種的比喻(瑪十三1-9)和芥子的比喻(瑪十三31-32),以及在達尼爾書中拿步高所夢見的那棵樹。達尼爾把這棵樹解釋為拿步高的權勢將伸展達于地極(達四19);這棵樹也可以前瞻性地隱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被舉起」,使所有的人都能在它的蔭下受到保護和由它獲得滋養:「這棵樹長的非常粗壯,高可摩天,大地四極都可見到;樹葉美麗,果實繁多,足以供養一切生靈,田野的走獸安息在它的蔭下,空中的飛鳥棲息在它的枝杈上,一切生物都由它獲得供養」(達四8-9)。

從這觀點看,耶穌「被舉起」的時候就是今天取自耶肋米亞先知書的讀經一所敍述的「上主要與祂子民訂言立新約」的時候。在這新盟約中,天主要作人民的天主,人民要作天主的子民,「人人都要認識天主」。這種「認識」是在恩寵和真理上的認識天主,它以耶穌對天主的認識為典範,也以耶穌為仲介,因為「恩寵和真理是由耶穌基督而來的。從來沒有人見過天主,只有那在父懷裏的獨生者,身為天主的祂給我們詳述了」(若一17-18)。這種「認識」也是關係上的認識天主,它要喚起人與人、人與天主、以及團體與團體之間最親密及最圓滿的生命和愛。

然而,人心是複雜的,甚至是病態的,耶十七9就說過:「人心最狡滑欺詐,已不可救藥;誰能透識?」人看不見自己一方面崇敬天主,另一方面又譭謗天主的矛盾。天主就曾憤怒地指責人民說:「怎麼?你們竟偷盜,兇殺,通姦,發虛誓,向巴耳獻香,跟隨素不相識的外方神祗,然後來到這座歸我名下的殿裏,立在我面前說:「我們有了保障!」好再去行這一切可惡的事?」(耶七9-10)。由於天主的責備,人的確也開始意識到必須改變自己的心,並且也多次向天主保證要全心全意跟隨上主;但最後,人仍然只在外表上遵守天主的盟約和奉行天主的法律。因此,人不得不承認,只有天主才能促成人真實的轉化:「禰使我歸來,我必歸來,因為禰是上主,我的天主。的確,我自離棄禰以後,我已後悔;在我覺悟以後,我拍腿自慚自愧,因為我又染上了我少年時的恥辱」(耶卅一18)。

如此,天主必須自己採取主動與人建立新盟約。在新盟約中,天主將親自領導人民,將祂的法律根植於人的心中,不再書寫在石版上或書上;換句話說,天主將親自教導人民。這種與天主親密關係的先決條件就在於赦罪,好使人能再次與天主建立合適的關係:「我要寬恕他們的過犯,不再記憶他們的罪惡」(耶卅一34)。然而,有罪必有罰,我們說過這是天主正義的原則。天主要赦免人的罪,天主就必須為人負起罪的後果、罪的罰。

這就是今天讀經二的重要信仰宣言:「祂雖然是天主子,仍然借著所受的苦難,學會了服從,且在達到完成之後,為一切服從祂的人,成了獲得永遠救恩的根源。」天主為了救人必須付出犧牲自己親生兒子的代價;這是天主堅決救人的意願。耶穌以虔敬天主之心,服從了天主的這個意願,使救恩成了人白白的恩寵,任由人取捨,只要相信就能得救,不相信就不能得救。耶穌認識罪惡,不是因為他犯了罪,而是因為他承受了罪惡的後果,而罪惡的後果就是死亡。耶穌為人付出了死亡的代價,好使人能借著他的死亡獲得生命;耶穌以自己的「被舉起」,為人換取能在恩寵中生活的恩寵:「祂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二8)。

因此,讓我們努力認識天主,以感恩之心相信天主,承認天主為我們所付出的代價是有效的。讓我們相信是天主賜給了我們獲得救恩的可能,在恩寵中生活的可能,甚至選擇救恩的可能,使我們最終選擇恩寵和救恩。 阿們。

~ 張德福神父 ~

*********

聖周聖枝主日(苦難主日)

基督光榮的苦難

主內的兄弟姊妹:今天普世教會歡慶耶穌基督光榮地進入耶路撒冷,為完成他的逾越奧跡。教會在整個四旬期間一直都跟隨在耶穌後面,「板著臉、像一塊燧石」(依五十7)堅決地朝向耶路撒冷前進,今天終於抵達了聖城,並在耶穌的苦難和死亡之前短暫地歡慶他的光榮。這耶路撒冷之行也預示上升到天上耶路撒冷「整個的圓滿」的遊行,因為耶穌就要成為「教會的頭,死者中的首生者,整個的圓滿」(哥一18-19)。這主日禮儀的重心原本是為紀念基督的苦難,因此我們要虔誠地聆聽主基督的受難史,但禮儀卻以聖枝的歡慶開始,表明教會確信基督必會以祂的十字苦架獲得最後光榮的勝利。

這主日禮儀對我們基督徒有很深刻的意義,因為它在耶穌基督身上給我們展示了兩個基督徒生活特別重要的工程。首先,無論面臨多大的挑戰和敵對,我們都必須完成天主在我們身上已經開始了的使命;其次是我們要努力圓滿實現我們美善的人格,抵達生命的目標。前者觸及我們基督徒的身份,後者則論述我們基督徒的潛能和意願。

在基督身上,我們看見我們都被天主召叫並賦予一個生命的使命,即向世界宣揚天主的美善。耶穌在開始他的公開生活時,站在會堂中宣佈:「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祂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複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佈上主恩慈之年」(路四18-19)。耶穌的宣佈,同時也是他自己的使命和身份的描述,因為他自己就是天主恩慈的化身。耶穌在結束他的公開生活時,進入耶路撒冷,以十字架徹底地確認他的身份、完成他的使命,並且給我們展示了十字架的邏輯:在人的憎恨下死亡,為的是使人能在基督的愛內獲得重生。十字架是基督光榮的苦難、是天主恩慈肯定的標誌,從十字架上傾瀉出天主的寬恕和救恩。

在基督身上,我們也看見我們都是美善及為美善而受造的。在《創世紀》的創造史中,當天主完成了創造之後,「天主看了祂所造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很好」(創一31)。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為善的潛能,但我們必須努力發揮這潛能,使它成為事實。今天,我們看見了耶穌如何在十字架上完整地實現他的潛能,以致每一個人都可以同那位百夫長一起宣揚:「這人實在是一個善人」(路廿三47);「這人真是天主子」(谷十五39)。在我們的美善中,當我們將自己完整的潛能實現出來時,我們也要滿全作為基督徒的意願,即成為天主聖善的兒女。

這兩個基督徒生活特別重要的工程,即實踐使命的身份和實現為善的潛能,點明了我們該如何跟隨主基督:我們必須真實地面對自己,必須確認自己的身份、立志滿全身為基督徒的意願,如同耶穌在大司祭和比拉多面前時那樣。他們問耶穌:「你是默西亞,那應受讚頌者的兒子嗎?你是猶太人的君王嗎?」(穀十四61;十五2)耶穌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是!你說的是!」(穀十四62;十五2)

在進入聖周的時刻,我們都受邀請去碰觸及確認我們真實的身份和實現我們為善的潛能。只有在基督內,我們的身份才能獲得定位;也只有在基督內,我們才能實現我們為善的潛能、成為天主的子女。讓我們背負起自己的十字架,忠實地跟隨基督走上救恩的行程,並讓天主子耶穌基督提攜我們到達天父,我們生命的終向。 阿們。

~ 張德福神父 ~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