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1 13:06:39

主日弥撒讲道(甲年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基督君王节)


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

各位兄弟姐妹,耶稣基督在上一个主日的福音中告诉我们,凡承认耶稣是主的就应该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他。痛苦和死亡是我们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身为基督徒,我们应该去正视我们人生的终向,活出耶稣基督的价值观。如果我们以自己的得失作为生活的中心点,那么当我们在面对死亡时,必会失去一切,甚至是永生。如果我们是为主而生活,死亡便会带领我们进入永恒的生命。

今天的读经一章节取自《厄则克耳先知书》。一般来说,先知经常在人与天主相互关系的危急时刻说话,厄则克耳先知也不例外地扮演了这一角色。他的工作主要是集中在十年内,一直到犹大王国的灭亡。在那些年里,巴比伦王国控制了该地区的局势。其实,当时的犹大王国也受到巴比伦王的特别保护。如果当时的附庸国不臣服于巴比伦,他们必定会面对亡国的命运。

在今天的章节里,天主委任厄则克耳先知为以色列的警卫。他的职责就是面对危险状况时向人民拉响警钟。在厄则克耳的时期,犹大王国所面对的危险,就是王室对巴比伦王国的抗拒。从先知的观点来看,犹大王国对巴比伦王国的臣服,是犹大王国对天主不忠的后果。梅瑟曾在数世纪警告过以色列子民,选民对天主的不忠将导致流亡充军的命运。如今他们必须接受他们犯罪的后果。厄则克耳先知的信息是只有藉着悔改才能改变他们的困境。

身为以色列子民的警卫,厄则克耳必须不断地重复他的信息。天主告诫厄则克耳,尽管人民拒绝接受他的信息,他仍然要说出来。这也完全在于人民是否要听从和悔改。如果他们这么做,他们就会找到活出新生活的方式。如果他们不转向天主,而继续在世俗的资源中寻找安全感,他们将要自食苦果。天主给选民派遣了厄则克耳,主要是规劝他们选择生命之道。但是他们必须自己来做出最后的抉择。

保禄宗徒在今天的读经二中告诉我们,我们唯一所亏欠的,就是爱。每当我们阅读这章节时,就会感到无论我们做出了多少努力去履行这诫命,我们永远没法子去消除这亏欠感。为了具体地谈论爱德,保禄宗徒提到了一些爱的诫命,尽管他指出的都是一些消极规范,但是最重要的是:“爱人如己”。

从一开始,基督宗教信仰就展现了激进与集体性的自我认知。教会是一个团体。她不是由许多个别信徒因着一些共同的信念而组成的松散团体。基督徒的团体也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团体。有时候成员之间会发生不愉快的事,彼此之间发生争执,而基督徒之间也会因为彼此的对立而犯罪。玛窦福音指出,从最初就有一套程序来处理这种状况。学者也指出这套程序和古木兰团体处理这种状况的程序十分相似。

基督徒内部和好程序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被得罪的一方应当私下规劝犯罪者,希望问题可以在这个层次得到解决。如果这个个别私下规劝行不通,就要采取第二步骤,那就是和另一两位团体的成员一起去劝导他。这是一种比较强硬的方式,因着两三人作证,因此比较有影响力。如果这第二步骤也不奏效,就要采用更加严厉的第三步骤,就是通知所有教会团体有关事件,因此全体成员要求犯罪者去正视他所犯的罪过。如果不幸地,这位犯罪者拒绝服从整个团体的要求,他将会被处绝罚,如此的安排对犯罪者和团体都较有益。

如此程序的安排目的是为使当事人留在团体中。绝罚是最后采取的行动,尽管如此,其最终目的是希望他能与团体和好而回到教会里。在这种情况之下,教会知道她有捆绑和释放的权力,就如主耶稣当年赋予伯多禄的权力一样。教会不轻易地行使这一权力。它行使这一权力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团体。而团体是祈祷最有效的地方。因为当有人聚集在团体中祈祷(两个或三个人),主必会临在其中。

在今天三篇读经的光照下,我们做出了以下三点反思:

(一) 基督徒的救恩是在彼此相爱中实现的
保禄宗徒提醒我们,只有藉着彼此相爱才能满全法律。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关心和帮助我们的兄弟姐妹。这是我们在尘世的生命中每时每刻的使命。当我们没有去实践彼此相爱的命令时,我们就是在亏欠天主和我们的兄弟姐妹。爱的诫命包括遵守十诫,因为十诫是与天主和他人建立爱的关系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我们基督徒要记得,只守好十诫并不能算是满全彼此相爱的命令。因为我们不伤害他人并不表示我们关爱他人。所以,彼此相爱的命令比满全法律更进一步,要求我们去和天主及他人积极地建立爱的关系。

(二) 促进教会的合一应是牧者和信徒们所关心的
耶稣基督在最后的晚餐中为信徒们向天父祈祷说,“……为叫他们合而为一,就如我们原为一体一样”(若十七22)。主基督愿意我们彼此相爱,并在他内合而为一。他知道人性的软弱,因此愿意教会规劝犯罪的弟兄姐妹悔改。我们必须在彼此相爱的前提下,彼此规劝、扶持和勉励。教会法典的目的也就是要帮助教会的成员能在教宗、主教和圣职人员的领导下合一共融,并活出基督的教导和他赋予我们的使命。

(三) 每一位基督徒都负有先知的使命
旧约中先知的责任就是警告生活在罪恶中的选民,好让他们悔改而避开犯罪后所要面对的悲惨后果。先知的临在是天主给予选民在灵性方面的特别扶持。如果他们接受先知的训诲,他们必因天主的慈悲而免于灾祸。但是如果他们不听先知的教诲而怙恶不悛,他们将要面对可怕的后果。生活在世俗社会中的基督徒,也负有先知的使命,我们该为社会问题发出呼声,如欺压穷人的现象、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违反人权的现象、无视及破话大自然的现象等,扮演先知的角色就是唤醒世人的良知。如果人们继续对这些社会问题装聋作哑,那么人类就会自食苦果。先知的话不是为了恐吓,而是为了唤起人们的良知,好能使人悔改,善度蒙天主祝福的生活。
********

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

各位兄弟姐妹,上个主日的圣经章节告诉我们,天主赐给我们的救恩不是靠我们个人的修行挣来的。天主愿意所有的人都获得救恩,因此主耶稣命令我们该彼此相爱,这包括彼此关心、担待、劝勉和鼓励。凡愿意获得救恩的人必须活出基督的这项命令。因此身为基督徒的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救恩的共同体内。彼此相爱就是这个共同体的使命和精神。

今天的读经一取自《德训篇》,这部经书作者的孙子,耶稣本息拉把这部经书从希伯来文译成了希腊文,他把他的一生投入圣经的研读,也把对圣经的深刻了解心得编撰起来,好使那些热爱天主圣言的人们能从中获益。 这部息拉的经书写作计划的方向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在最后数章内呈现出对圣祖们的描绘,可以算是这部经书的主要部分。在教会的成员当中,《德训篇》被认为是灵修指导的宝贵源泉。在教会传统里,这部经书也被称为“教会的书”。

息辣提到生气是可憎恶的。身为曾被开导的以色列子民,不应当让它存在于他们当中。息拉要读者们明白,他们所处的世界有那么宽大,不应有人与人之间的怨恨和争斗。身为盟约的子民,他们的世界超越任何现世的界限或限制。因此他们对他人的胸怀应当是无限宽广的,犹如天主一般。

对那些受到伤害后,却以怜悯和宽恕来回应的人,他将得到许多益处。这些益处包括了:祈祷必被俯允、罪过会得到赦免,以及从主那里得到痊愈。天主的本性就是原谅罪过,审判时十分宽仁。那些盟约子民必须以他们希望从天主那里得到的待遇,去对待他们的兄弟姐妹们。

今天的读经二取自《罗马书》。保禄宗徒告诉我们,基督的死亡和复活不只是他的个人经验。他经验这一切是为全人类的得救。基督是每一个人的主。我们的尘世生命,甚至我们死亡的过程,都一一属于基督。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这永远是一个事实。

今天福音的章节是有关伯多禄询问主耶稣宽恕弟兄的次数。初期教会在面对内部的矛盾时,所采用的是当时的标准,也就是应当宽恕对方三次。当人们得罪你三次以后,你就再也没有义务去宽恕他。而伯多禄在当时的表现,是超出当时的标准一倍多的慷慨。他向主耶稣建议,团体成员或许应当彼此宽恕七次。他的建议可以算是额外地大方,而伯多禄也了解他自己所说的。当主耶稣说宽恕七次仍旧不够,而应当是七十个七次时,当时一定给众人带来很大的震惊。换句话说,宽恕团体中的成员的次数应该是无限量的。对一个基督徒来说,宽恕必须是无限次的。

主耶稣以一个不宽恕他人的仆人的比喻,来为他的这个基本教导作例。一位仆人积欠国王一笔庞大的债务。他向国王请求宽免他的债务。国王就立即宽免了他所欠的庞大债务。这宽恕的动机是悲悯。可是,这个仆人却完全不愿接受欠他一笔小钱的另外一个仆人的请求。另一位仆人所欠下的只是一小笔钱,而且只要给予他足够的时间,他一定有办法归还这笔款项的。但是那个仆人却没有展现出一丝一毫的怜悯之心,而把欠债的另一位仆人告上法庭,导致他被关到监狱里去。当国王知道这个仆人的所作所为之后,感到十分生气。这位国王立刻撤销了他先前仁慈悲悯的决定,而把那第一位仆人送进监狱,让他吃尽苦头,直到他把所有的债务还清为止。

我们伟大的导师耶稣基督很清楚地教导我们,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天主的怜悯,那么我们必须先要怜悯他人。如果我们要求他人接受正义的审判,那么我们就要准备自己从天主那里接受正义的审判。我们所面对的福音喜讯是:天主是仁爱悲悯的天主,他随时愿意无数次地宽恕我们的罪过。但是为我们这些蒙受了天主无数次宽恕恩宠的人们,我们也有相应的责任。我们必须愿意宽恕他人,如同天主宽恕了我们一样。

在今天三篇经文的光照下,我们做出以下三点反省:

(一) 宽恕是基督徒的重要标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在一名死去的孩童的衣服里找到了这篇祷词:
“主啊,请不要只记得那些心存善意的人们,但也要记得那些心存恶意的人们。但是不要记得他们给我们带来的痛苦;而是记得这些痛苦帮助我们所结出的善果:我们的友谊、我们对彼此的忠诚、我们的慷慨、从这些艰难和痛苦中所孕育出的宽宏大量。当迫害我们的人们到你的台前受审时,让我们结出的这些善果,成为他们的宽恕。”这篇祷词是在一个人间地狱里写出来的,是在那个宽恕几乎成为不可能的背景下孕育出来的。今天主耶稣仍然要求我们拥有宽恕的美德,作为他的门徒的标记。

(二) 宽恕的真正意义
宽恕不只是出于感受,或是为了屈就,或是为了正义;宽恕更不是一个交换条件,比如“如果你道歉(改过),我就会宽恕你”。宽恕是一个决定。这个决定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事就取决于他个人。宽恕不是因为他人有理由取得我们的怜悯。即便他人故意伤害我们,我们仍然要宽恕。如果我们耿耿于怀,抱着伤痛不能释怀,这种愤恨将会毁了我们自己。宽恕是发自内心,而不是勉强的。宽恕是无条件地接纳他人。宽恕是一种冒险,令自己处于容易受伤的位置。宽恕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只是宽恕他人,也能宽恕自己的一些小过失。总之,宽恕就是选择去爱,就是勇于承受伤痛,面对问题,接纳他人,以及向前迈进。

(三) 宽恕的能力是神圣的,它来自天主
犯错是人的本性,宽恕是神圣的行为。我们必须学习这神圣的宽恕精神。尽管宽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我们本性上做不到的事,藉着天主的恩宠是可能办到的。我们往往认为很容易去爱整个世界,但是就是不能宽恕住在我们身边的近人。如果我们不能宽恕近人,最终我们也会失去真正爱人的能力。
********

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

各位兄弟姐妹,我们在上一个主日的弥撒读经中听到有关宽恕的重要性。天主愿意无时无刻地宽恕我们,不是我们有获得宽恕的充足理由,而是出于他的慈爱悲悯。主耶稣愿意我们学习天主的仁慈悲悯,时时准备无条件地去宽恕那些伤害我们的人。如果我们希望天主宽恕我们的罪过,那么我们也要宽恕其他人对我们的伤害。宽恕是基督徒爱的标记,而也只有藉着天主的恩宠,我们才能真正地去宽恕他人。

今天的读经一取自《依撒意亚先知书》。在这部先知书的开始,作者提到了天主正在寻找离家迷路的孩子们;在先知书的最后数章里记述了孩子们的归来,并且称呼天主为父。因此,今天章节的开始邀请人们寻求天主,这也为整部先知书引出了一个有意义的主题。紧接着,这篇经文所讲述的是人的作为和天主作为的相互对比。

先知挑战恶人和无赖们,让他们放弃他们的行径和思想。依撒意亚先知很了解恶人们的作为。国王和宫廷内的大臣们完全不听他的劝言。国王阿哈次把这信仰的邀请说成是对天主的试探;宫廷长舍布纳更愿意信赖作战的马车;即使是国王希则克雅也不愿放弃信赖军事伙伴,胜过信赖曾经治愈他的天主。

人们拒绝信靠天主,这样就给王国带来了悲惨的后果:他们失去了家园,并常年流亡外地。可是先知要他们了解,如此惨痛的教训并不是天主一向的作为。人类的君王或许会给人们施与惩罚和报应,但是神圣的君王是慷慨大方和乐于宽恕的。这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当人民以为他们将继续流亡生涯时,天主给他们带来了希望的话语。在接下来的章节里,先知描述天主的话像雨水一般降下,并且带来了新的生命。

今天的读经二取自《斐理伯书》。保禄宗徒写这封书信的背景是在监狱里,并且冒着死亡的危险。然而他却心平气和地面对将来的各种可能性。如果他可以活下去,他会很乐意地继续服事基督和他的子民;如果他被处死,他认为这是获益,因为他将永远与基督在一起。保禄宗徒鼓励在斐理伯的团体,无论在他身上发生什么事,他们都要活出福音的教导。

今天我们听到了取自《玛窦福音》的雇工的比喻。在这个故事中有不同的雇工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然而,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那位寻找和聘请工人的家主。这个故事自始至终都是在讲述他。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葡萄园和收成的景象。这两个景象经常使用在对最后审判的描述中。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从最后审判的角度来了解这个比喻。这类比喻很容易令读者以象征性的人物来领会其意义。就好像人们认为家主就是天主,管事人就是耶稣,那些晚来的工人是税吏和罪人,而那些早到的工人是经师和法利塞人。这种方式是不必要的,同时也不帮助我们了解这个比喻。

这个故事的动力在于期盼的大逆转。工人们分别在日出时分、九点钟、中午、三点钟和最后在五点钟被雇用进来工作。这一切的运作没有什么令人感到不正常的。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在一天的结束时,家主付工资的方式。首先是领工资的顺序,不像在传统中发生的,这里最后被雇用却最先领到工资,而那些最先被雇用的却被安排在最后才领工资。而令人更加震惊的是每一位工人领到同样的工资,不论他们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工作。每一位工人都被平等地对待。没有一位可以抱怨他被克扣工资;如果有人要投诉,只有那些最后被雇用的工人可以投诉他们的工资超出他们应得的。

这个故事的重点不在于劳资之间的关系和肯定雇主的行为。这是有关天主的最后审判。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天主的正义和天主的怜悯之间如何具体达至平衡。在最后的审判中将不会像普通的行事标准。天主的国与凯撒的国并不分享同一套价值观。那些生活在边缘的、微不足道的、被拒绝的、贫穷的和被剥夺权利的人们,将不会被遗忘。人们经常会去注重天主的正义,并且如何去行使天主的正义。但是主耶稣在今天的比喻中提醒我们,我们不应当忘记天主无限的仁慈与悲悯。

在三篇经文的光照下,我们做出了以下三点省思:

(一)天主的想法不是我们的想法
天主和我们来往是用祂的价值观,而不是用人的价值观。世俗上经常以成败来论英雄。许多基督徒因为受到世俗价值观的影响,很在乎凡事都要成功,因为他们的人生意义就在于此。而耶稣基督通过今天的福音告诉我们,天主对我们的爱不是因为我们的努力而赚得的。祂的爱是他白白施与我们的,因此我们只有以感恩的心去领受,我们没有资格去计较祂所施与的爱是否公平。天主在乎的就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接受祂的邀请,进入祂的葡萄园里。在祂的葡萄园里的雇工,大家一律平等,天主对我们的爱一视同仁。

(二)我们从天主那里得到的一切都是天主白白给我们的
今天的比喻告诉我们:我们从天主那里得到的一切,没有一样是我们赚来的,或者是我们理应得到的;这一切都是来自他的丰盛和慷慨。天主给予我们的一切,不是我们的工资,他给我们的是礼物,而天主对所有人都十分慷慨大方。我们会对天主善待他人而感到嫉妒吗?他神圣的自由经常会把我们有限的期待给搁置一旁,并以他那超越我们想象的仁爱与慷慨来震撼我们,教导我们去效法他。

(三)一个善于嫉妒的人是不会有爱心的
今天的福音章节除了让我们看到天主的无限仁慈和慷慨之外,也让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嫉妒心理。很多人不会安于自己所拥有的,只要他看到他人生活得比他富裕,他就会感到痛苦难耐。嫉妒是一种具有强烈破坏性的心理,凡自己得不到的,也不愿意他人得到。在极端的情况之下会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拥有嫉妒之心的人是不可能对人有爱心的。人会在嫉妒的引导下做出可怕的事情。 ********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各位兄弟姐妹,在上一个主日的福音里,主耶稣藉着雇工的比喻来告诉我们,天主对我们的爱不是因着我们的努力而赚得的。祂的爱是他白白施与我们的,因此我们只有以感恩的心去领受,并没有资格去计较祂所施与的爱是否公平。天主在乎的就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接受祂的邀请到祂的葡萄园里。在祂的葡萄园里的雇工,大家一律平等,天主对我们的爱一视同仁。天主对我们的慷慨大方常常超越我们的想象。

今天的读经一取自《厄则克耳先知书》。厄则克耳执行先知使命的时期是在犹大王国被巴比伦王国灭亡的前后。在犹大王国覆灭之前,厄则克耳用天主圣言来引导选民进一步信赖天主。先知要选民学习重视灵性生活。他要他们意识到只有天主才能给予他们所向往的生活。如果他们把自身的安全感完全放在世俗的资源中,没有全心依靠天主,他们将永远不可能享受那份他们想得到的自由。

在厄则克耳一个紧接着一个的神谕中,他对他的听众提出挑战,好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不断地去相信错谬和虚幻的事物而不去信赖天主。尽管有许多迹象告诉他们只有天主才能赋予他们真正的希望,但是选民仍旧不愿意接受这些训示。他们经常借口把目前所经历的困难归罪于上一个世代的人们,并认为他们是为了他们祖先的罪过而被惩罚。厄则克耳先知要他们知道这不是天主的行径作为。

先知向选民解释,天主不会把上一代人的罪责算在下一代人的身上。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去寻得宽恕并获得新生。这是每一个人都负有的责任。换句话说,那些与厄则克耳同时代的选民,与其责怪过去的人给他们造成的当下的痛苦,不如把握天主赐下恩宠的时机,及时纠正他们的不当行为。

读经二取自《斐理伯书》。保禄宗徒从来就不怀疑,天主在基督徒团体中赐下各种恩宠。所以他鼓励信友该当去发展所领受到的恩宠。他们应当彼此相爱,把他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并时时为他人的益处着想。

基督是所有基督徒生活的典范和泉源。因为他们与基督结合在一起,所以他们相似基督,并能谦抑自下,为他人付出自己的性命。保禄也同时在告诉我们,当人们效似基督时,他们也将永远生活在光荣中。

在今天的福音章节里,主耶稣向司祭长和长老们呈现了一个两难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表面上并不难回答。而主耶稣就针对他所呈现的个案向司祭长和长老们询问他们的看法。他对他们说,有一个人对他的大儿子说,要他到葡萄园里去工作,而这个大儿子说他不愿意去;可是后来他改变了主意,就到葡萄园里去工作。同一个人给他的小儿子说了同样的话,小儿子答应他会按照他的意思去做,但是事实上并没去做。主耶稣的问题是这两个儿子,到底是哪一个完成了他父亲的意愿呢?司祭长和长老们很容易地回答说,大儿子才是那位按照他父亲的意愿去做的。回答得好,但是整个事件没有就此结束。

主耶稣很快地向司祭长和长老们指出,他们的回答正好可以给他们的所作所为定罪。他们完全不接纳洗者若翰的宣讲,而那些被社会瞧不起的和被遗弃的人们却全心全意地接纳它。这些犹太领导人对主耶稣的宣讲也抱有同样的态度。其实,他们的所作所为和故事中的小儿子的态度很相似。税吏和妓女就像大儿子,表面上他们相反父亲的意愿,但是最终他们完成了父亲的心愿。

在这一切真实状况的背后,是这些犹太领导人如何妥协与罗马官员密切合作。他们在公开场合时,就一幅道貌岸然的样子,批判税吏和妓女的作为,说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在出卖自己的民族和信仰。但是在背地里,这些犹太领导人却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有钱有势的罗马官员。在玛窦福音中,这些犹太领导人被称为“伪君子”,他们装模作样,如在演戏一般。这是主耶稣对犹太领导人做出的最严厉的指责。在这个章节里,主耶稣很有技巧地使这些犹太领导人对自己的不当行为作出判处。福音作者也要我们意识到,犯如此错误的人不局限在犹太领导人当中。

在今天三篇经文的光照下,我们做出以下三点反省:

(一) 我们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天主造人时,把自由赐给了人类。因此在受造物中,唯独我们人类可以在生命中做出自由抉择。就因为人享有自由,也就因此需要负起伦理道德的责任。尽管先天因素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也被赋予后天的能力去为自己的生命做出改变。就因为人类有知善恶的能力和抉择的自由,所以我们该当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并承担后果。天主藉着今天的经文告诉我们,公义的天主不会把祖先或他人的罪债算到后代子孙或亲人的头上。我们不是命运的奴隶,而是创世的天主的合作者。在天主的引导下,我们每一个人开创自己的生命。

(二) 要学习基督的谦卑才能活出他的爱
很多人误解爱的真正意义,他们往往以自我的感受来做爱的基准点。真正的爱是舍己为人的爱,就如耶稣基督对我们的爱。他毫不考虑到自己,只为对方的益处着想。这是一种谦卑和空虚自己的爱,当他付出这份爱时,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得失。一个十分在乎自己得失的人,没有能力去活出真正的爱。活出真正的爱的人经常会把他人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同时也会把他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重要。这不是自卑,而是他的谦卑令他在其他人身上看到天主。

(三) 实行天主的旨意远胜过谈论天主的旨意
我们的信仰是一个生活的信仰。这个信仰要求我们和天主以及周围的兄弟姐妹建立好的关系。认识天主及其旨意和实行天主的旨意是两回事。就如懂得法律和守法律是两回事,有些人懂得法律是为钻法律的漏洞。身为基督徒的我们很容易沦为表面化的信仰者。我们为一些信仰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但是对周遭兄弟姐妹的痛苦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让我们学习正视基督的教导,以我们的生活去承行天主的旨意。
********

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

各位兄弟姐妹,在上一个主日的读经里,我们听到天主邀请我们悔改,以获得生命。真正的悔改不只是在口头上的允诺而已,而是以行动去活出天主的旨意和教导。我们信仰生活的重点不是在知识层面,而是如何在生活中去实践信仰的教导。如果我们真正悔改,必会时时寻找天主的旨意而生活,也必会在生活中彰显出基督爱和谦卑的精神。

《依撒意亚先知书》的前四章,清楚地记述了以色列人民拒绝先知的邀请以活出他们的信仰。如今依撒意亚把这首著名的诗歌穿插其中,主要是以它的寓言方式来描述天主和选民之间的关系。葡萄园成了关系的典型象征。耶肋米亚和厄则克耳两位先知都使用了这个象征。

依撒意亚以这个故事来激起听众们的注意,原先它似乎只是为提供一些信息。一位朋友尽力促使他的劳作会有丰盛的收成。他选择了最好的葡萄树种,找到了一个理想的种植园地,建筑了一座瞭望台为看顾自己的园地,他更是期待丰收而挖掘了一处榨酒池。他想尽各种办法让自己的葡萄园结出最好的果子。

但是这些努力的结果却让人感到吃惊。尽管这位园主为他的葡萄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它结出的竟然是不适合酿酒的野葡萄。这全是葡萄树的问题,不是这位葡萄园主所能控制的。通过这个故事,依撒意亚呈现了他的要点。葡萄园代表了天主的子民。天主赋予他们各种机会在灵性生活方面成长。但是在他们的心里,却选择违反天主的旨意,选择犯罪而不是服事造物主。依撒意亚的故事很清楚地传递了一个教训。如果天主的子民不对天主的恩宠做出正确回应,他们将要面对许多痛苦。

今天的读经二是取自《斐理伯人书》。保禄告诉我们,祈祷帮助我们接近天主。他把恳求和感恩的祈祷连接在一起,因为我们可以确定天主一定会俯听我们。这样的祈祷引领我们得到那不可言喻的平安。圣保禄宗徒列出了一些德行。这些行为也会帮助我们与赐予平安的天主同在。

今天的福音章节取自《玛窦福音》。这个比喻是有关反对主耶稣的人们以及他们想杀害他的原因。这个比喻充满了讽喻的风格,因此导致一些学者认为是初期教会的杰作,尽管其故事的重心很可能是来自主耶稣。这寓言中所象征的人物很容易被认出来。葡萄园指的是以色列;佃户指的是以色列的领导人;家主是天主;被派去收果子的第一批仆人是先知们;还有那园主的儿子就是耶稣。玛窦从马尔谷那里取用了这个比喻,主要是为强调当时犹太领导人的腐败。

故事的开始所提到的葡萄园,其目的是要让读者想起今天读经一中的“葡萄园之歌”(依五1—7)。在《依撒意亚先知书》内所呈现出的问题在于葡萄园内结不出好果子。在先知书内所提到的葡萄园,很清楚地就是指以色列家族。这寓言以象征的方式,描述天主长时期地派遣先知们到以色列子民当中,但是他们都遭拒绝或被杀害。后来,天主派遣了他的儿子耶稣,他也同样地被杀害。为了解天主的这个作为,圣咏一一八:22—23很清楚地作出说明:匠人弃而不用的废石,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这里再次指向耶稣。那些反对和拒绝他的人们,他们最终也必被天主的国所反对和拒绝。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这个比喻中提到的经济和社会的问题,对读者或听众来说是耳熟能详的。经济富有且经常出门在外的地主,他们聘请佃户来耕种他们的土地,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而这些佃户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所以便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有一些诠释者认为,主耶稣也在他的福传工作中指出这种制度中所存在的不正义性。这在后来也成为他被杀害的另一个因素。

在今天三篇经文的光照下,我们做出了以下三点反省:

(一)认清自己的身份,并为自己定位
许多人没有看清自己的存在是怎么一回事。他们把自己当作是人生的中心点。一切以他自己为主,也以他自己的喜好来作为判决对、错、好、坏的标准。我们的有限很清楚地告诉自己,如果没有天主,有一天我们将归于泯灭。就如比喻中的佃户,他们想破坏和园主立的约,以霸占葡萄园的收成。这就象征了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破坏了与天主之间的关系。如果人们不听从先知们和基督的教导,那么只会有痛苦不堪的下场。

(二)基督徒的生活应当更真实、高尚、正义和纯洁
基督的教导提醒我们该如何活出正确和丰盛的人生。我们的信仰不只是为来世,而更是为现实。我们该努力积极地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活出对真理的尊重和对他人的爱。尽管我们的现世生活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应当认真地去生活。我们来世的幸福取决于我们如何在现世中生活。我们在现世的积极努力不是为在现世赚得财富、名利或权力。而是追求更高层次、更大、以及永恒的善。如果我们按照天国的价值观去生活,我们的生命就会更真实、高尚、正义和纯洁。

(三)天主时时耐心地等待我们悔改
从福音的葡萄园比喻中,我们看到了浓缩的救恩史。天主对祂拣选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希望他们能成为圣善的,并在生命中结出好果子。可是他们却违抗天主的圣意,天主只好把这葡萄园交给教会,意思就是交给那些忠于基督教导的人。身为基督徒,我们继承了这个来自天主的使命。我们因此都被召唤忠信地去活出基督的教导。天主邀请我们参与的不只是灵性方面的使命,祂也邀请我们在这尘世中活出彼此关怀的使命。如果我们不去努力和珍惜天主所赐给的恩宠和救恩,我们所有的将一样被褫夺。 ********

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

各位兄弟姐妹,在上一个主日的读经里,提到了选民就是天主的葡萄园。当天主派遣他的使者,或甚至是他自己的儿子来到选民当中,都遭到虐待和杀害。身为新约的天主子民,我们要接受和聆听先知和基督的教导,努力活出天主交付给我们的使命。否则,天主的国必会从我们的手中被夺去,赐给那些愿意服从天主圣意的人。

今天的读经一取自《依撒意亚先知书》。从这部经书的第二十四章开始直到第二十七章,先知在此包括了庆祝战胜所有阻碍天主为选民所做出的救恩计划的章节,直到本章节宣布耶路撒冷为天主的王城。天主为王的结果将在本经文中发展出来。

天主王城所建基的那座山上成了世界的生命泉源。依撒意亚特别提到了在天主的宴席上有丰盛的食物和上等的葡萄酒。这些食物和过去消耗殆尽的资源相比,显然有很大的落差,那时因人的骄傲造成人们不可能去享受天主所赋予他们的好东西。但是在这个神视中,骄傲已经被移除。现在,再没有任何东西阻挡人们去享用天主所赐予的一切。只要人类的骄傲普遍存在,战争、苦难和死亡就会像一条面纱一般覆盖着这世界,阻挡天主治愈的光线。但是在天主的圣山上,所有的刀剑都要被铸成犁铧。天主藉着把和平带到这世界上,给所有的人擦干脸上的眼泪。

就在先知所期待来临的那一天,人们会在天主那里找到永恒安定的日子。那些想藉着物质资源得到安全的荒谬想法,如今已被信靠天主所取代。这是依撒意亚先知对当时的执政者所持有的理想。因着人们有限的思想,这个理想曾被拒绝。但是先知仍怀有信心,天主的看法必定在未来成就。

今天的读经二取自《斐理伯书》。保禄宗徒提到他知道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基督一直是他力量的来源。他对从斐理伯人那里所得到帮助而感恩。但是斐理伯人也有他们的需要。保禄宗徒向他们保证,天主必要以他丰厚的财富,在耶稣基督内,满足他们一切的需要。

今天我们听到的福音章节是婚宴的比喻。在旧约中,婚宴或是大宴席有时候是被用来描述救恩历史最后阶段的形象(依二十五6)。这个比喻包括了数个邀请(玛二十二1—10)和一个入了席后被驱逐的人(玛二十二11—13),以及对整个比喻的总结。这个故事很明显地富有寓言的特色。这个比喻的目的是向人们呈现出基督徒救恩历史的观点。当时这个比喻的听众主要是犹太基督徒,他们正对教会提出一些问题。

国王最初发出的婚宴邀请都被拒绝了。他们不只是对国王的邀请置之不理,而且更进一步虐待或杀害传递信息的仆人。愤怒的国王所做出的反应就是杀死那些谋杀者,以及烧毁他们的城市。这寓言故事完全是指那些耶稣和福音最初被派遣到他们当中的人们,而他们如何拒绝了耶稣和福音。这个故事也试图回答为什么这么多被边缘化的犹太人,最后成了教会中的成员。国王烧毁城市的说法令人回想起在公元七十年时,耶路撒冷及圣殿的毁灭。很明显地,玛窦是在对自己的教会谈论这些课题。

故事中有一个令人感到不解的地方,就是一个赴宴入席的人,因为没有适当的穿着而被国王逐出门外。这位国王的反应似乎有些过当和残忍。可是,这并不是玛窦所要表达的重点。玛窦要清楚地告诉教会内的人们,成为教会内的一分子并不意味着有了救恩的保障。人们一旦接受邀请,还必须做出适当的回应。学者对“婚宴礼服”一词的真正意义进行了辩论,但是大致上的象征意义是相当清楚的。身为一位基督徒就应当有相应于基督徒的状态,也就是必须活出福音的教导。单单被邀请参加教会的宴席是不够的;每一个人也需要通过他的适宜回应而被拣选成为天国的子民。

在今天三篇经文的光照下,我们做出以下三点反省:

(一)凡事给天主的介入留个空间
每当我们努力去完成任务或使命时,我们都希望一切事情的发展都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是事实上,我们所能掌控的事是十分有限的。身为基督徒的人不应当为自己所不能完全掌控的状况而忧心焦虑。我们该有尽人事听天命的态度,能谦逊地去面对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情况。人的骄傲经常把天主排除在自己的生活之外,而不愿意去面对一些出乎意料的后果。有信德的人经常能在任何境况中,看到天主的手在引导。他不以世俗的价值观来看待生命的成败,而能去信赖天主会为他做出最好的安排。

(二)天主是我使命的中心
我们反省自己在活出天主的使命时,是否用了正确的态度。很多人在活出那份使命时,把重点放在事件的成功上,因为这关乎自己的面子。但是认识天主的人知道,天主不会从他工作的成败来审断他。天主在乎的是人们怀着怎样的心态来完成这项使命。对基督徒来说,天主是宇宙万物和人类历史的主人,一切事情都在天主的掌控之中。为爱天主,尽力去完成天主所赋予的使命,但是成不成功不是人所能完全掌控的。因此真正的基督徒能潇洒自在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他也知道,天主对他的爱不在于他使命上的丰功伟绩,而是白白给他的恩宠。

(三)进入天国不是靠领洗证,而是靠我们对天主的忠诚
尽管天主的救恩是白白赐给我们的,就如国王毫无条件地邀请所有的人来参加他的婚宴,但是我们仍然应当做出适当的回应,以表达我们对天主的邀请的重视。身为基督徒的我们,虽然受过洗,但是如果内心没有真正的悔改,我们是不能留在天主的国内的。真正悔改后的基督徒,必能结出悔改的果实,在生活中活出基督的教导和价值观。只有那些拥有类似保禄宗徒的生活态度的人,才能成为天国婚宴的永恒客人。

********

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

各位兄弟姐妹,在上一个主日的福音里,我们听到了国王婚宴的比喻。这比喻告诉我们天主无时无刻在邀请人们来分享祂的丰盈,可是许多人却被世俗的事物蒙蔽,拒绝天主的邀请,甚至凌辱和杀害天主派去邀请人的先知。天主后来邀请了最不起眼的罪人赴宴。虽然天主的邀请是白白的恩宠,可是被邀请的人必须做出正确的回应才能有资格进入天主的国。

今天取自《依撒意亚先知书》第二部分的神谕,原是为安慰被放逐流亡在外的以色列子民。先知向他们保证天主并没有遗弃他们,而是在召唤他们回到他们的家乡。尽管他们当时正面对许多阻碍,他们所应当扮演的角色就是信赖天主的话。先知在神谕中强调巴比伦和它的神明没有能力去阻止天主所要实行的一切。这个神谕向选民保证形势已经扭转,这是他们返回以色列的适当时机。

就在那时刻,天主的工具就是伟大的居鲁士王,波斯帝国的建立者。不久之后他要占领巴比伦。其实巴比伦这座城市敞开了它的城门,欢迎居鲁士军队的进驻。居鲁士把他的胜利归功于玛尔杜克,东方敬拜的神明之首。居鲁士在他的凯旋纪念碑上,提到了玛尔杜克神握住了他的右手。

依撒意亚先知对事情有着不同的看法。先知宣布说,其实是天主握住了居鲁士的右手。这位伟大的君王掌握了政权,这将会给天主的忠信子民带来利益。居鲁士拥有各种伟大称号,其中最伟大的称号是当年天主赋予以色列国的称号,“我的仆人”。因为以色列人的天主就是天地万物的造物主,只有通过服事他,人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保禄宗徒在《致德撒洛尼人前书》提到天主圣三。当保禄宗徒在写这封书信时,天主圣三的教理还没有完全形成。保禄宗徒愿意告诉德撒洛尼的教会,它是因着天主圣三的介入而建立起来的大家庭。一个基督徒团体的形成是建基在信、望、爱三超德上。这些超德需要藉着工作、劳苦、坚忍来彰显。保禄宗徒一再强调,这些超德的临在与发展完全是由天主主导,而不是凭我们的能力。

根据圣经学者的研究,保禄宗徒致德撒洛尼人前书是新约27卷经书中第一卷写成的。它写成的年代大约在公元51年,较第一部福音早20年写成。保禄宗徒在这封书信的开头为德撒洛尼人的教会感谢天主,虽然他知道教会不是一个完美的团体,但是我们就是在这么样的一个信仰团体中找到我们的身份并逐渐成长。

今天我们听到的福音记述,是有关法利塞人设法使主耶稣陷入是否向罗马人缴税的争议当中。法利塞人很不愿意向罗马当局缴税,而黑落德王和他的支持者则赞成向罗马帝国缴税。法利塞人企图强迫主耶稣公开自己的立场,好让他或是得罪罗马政府,或是获罪于他的国人。这些狡猾的法利塞人在设下陷阱之前,先称赞主耶稣的诚实和对寻求真理的执著,然后提出尖锐的问题,好使主耶稣两面不讨好,从此失去人们的支持。

在当时罗马人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凡是介于14至65岁的以色列人必须向罗马帝国缴交人头税,金额约等于当时的普通人一天的工资。而且必须以罗马帝国所铸的钱币来缴交。而当时的犹太人对罗马帝国所规定的人头税感到十分不满。法利塞人以为,如果耶稣赞成交这人头税,这将会引起犹太人的不满;如果他说缴交这人头税是不合理的,那么他就是反对罗马帝国的统治,与罗马统治者为敌。

在面对这两难的问题,主耶稣选择了采取中间路线。凯撒的就该归还凯撒,天主的就该归还天主。按照法律,当时的钱币是罗马政府所拥有的,因此它们是属于凯撒的。而主耶稣把这个争议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进一步谈到天主的权利,也就是指哪一些是应当属于天主的东西。这个回答完全出乎法利塞人的意料之外,使他们哑口无言。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那就是为犹太人来说,整个受造界内的一切都是属于天主的。从这个观点来看,主耶稣也很可能在说,如果人们把凯撒的东西归还给凯撒,凯撒也就没赚到什么。但是,如果人们归还属于天主的东西,天主就会得到一切。主耶稣如此地暗示,令法利塞人感到惊愕。

在今天三篇经文的光照下,我们做出了以下三点省思:

(一) 基督徒该尽公民义务
每一位基督徒都应当尽国民的义务。身为国家的一分子,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国家维护正义与人性尊严的法律和制度。尽管如此,我们还要记得,在这个尘世中,我们只不过是过客。我们所属的永恒国度是在天上。我们在现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努力使天国临在于这世界上。所以,当我们在尘世努力满全国民的义务时,也要拥有超越这尘世中各种藩篱的视野和胸襟,因为爱超越所有的国界、族群、文化和宗教。

(二) 我们不能永久拥有这世上的东西,包括我们的肉体
尽管我们赚取和收藏许多值钱或宝贵的东西,但是这一切都不会永远属于我们。我们只是对它们有暂时的保管权。当我们离开这尘世时,这一切我们都带不走,将来也不一定永远属于自己家族的后裔。有许多圣人意识到连自己的肉体都是暂时借来的,一切都要归还天主。因此他们一生善用天主所赐给他们的一切,同时用他们的一生来光荣天主,且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他们所活出的,是以天主为中心的永恒价值观。

(三) 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天主是宇宙万物的主人
很多人在生活时都好像死亡永远不会来临。其实,宇宙万物都是从天主那里而来,万物也终将归于天主。人生最重要就是要弄清楚这个道理,才能认清人生的终向,活出有意义和丰盛的生命。圣依纳爵罗耀拉就非常明了这个人生的真理,并以这祷词来将自己献给天主:“主,请采纳我的全部自由、我的记忆、我的司悟、我的整个意志,以及我所享有、所占有的一切。主啊!凡此种种,皆你所赐,今愿归还于你,属你所有,让你任意安排处置。求你赐我你的爱及你的恩宠,有此两者,我心已足。”为爱天主,他放弃了一切,但他在天主内,却拥有了一切。
********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各位兄弟姐妹,在上一个主日的福音里,我们听到法利塞人如何策划陷害主耶稣,主耶稣又如何巧妙扭转了不利的局势。主耶稣也告诉我们,世上的一切都来自天主,因此我们有责任去善用天主所赐的一切,把所得自天主的一切归光荣于天主,这就是基督教导我们的“天主的就该归还天主”。做一个好基督徒也就是做一个好国民。我们该本着天国国民的精神,在尘世的国度中去为我们的兄弟姐妹努力打造一个正义与和谐,充满爱心的社会。这就是天主赐给我们许多恩宠的目的,也是对我们每一位基督徒的期盼。

今天的读经一描述梅瑟在西奈山上,如何站立在象征天主的云彩面前,代表天主的选民领受天主的训诫。在较早时,选民已经领受了十诫。在今天的章节当中,天主进一步地要求祂的选民善待那些不幸和穷困的人。

我们可以从圣经中看到天主无时无刻地从各方面来照顾他的子民。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带领选民出离埃及,把他们从奴役中解救出来。接下来的三个月,他们被引领到西奈山,天主从岩石中给他们流出活水,玛纳自天降下以喂养他们,同时也让他们战胜他们的敌人。以色列人民身为盟约的选民,他们主要的使命就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反映出天主的仁慈。在普通的情况之下,外侨、寡妇和贫穷人是社会中的弱势族群。但是,如果他们来到选民当中,天主就是他们的保护者。天主提醒选民,如果这些弱势族群向天主呼求时,天主必定垂听他们的呼声,因为选民也曾经是在埃及的弱势族群,被埃及人奴役,而天主特别拯救了他们。天主一再强调,他是仁慈的天主,因此选民也必须像祂一样的仁慈。

在读经二中,保禄宗徒提到,他身为得撒洛尼教友效法的对象,却是生活在许多苦难中,尽管如此,保禄和得撒洛尼的基督徒仍然怀着圣神的喜乐接受了主的圣道。从保禄宗徒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基督信仰绝对不是为保障我们的现世生活一切顺利的信仰。如果我们要效法基督或保禄宗徒,做一个真正的基督徒,那么我们就得准备吃苦,面对各种挑战。然而保禄宗徒告诉我们,我们的保障就是圣神的喜乐会临于我们身上,就如当年临于保禄宗徒和得撒洛尼的基督徒们身上一般。保禄宗徒总结了得撒洛尼人的信仰,他们如何离弃了偶像,皈依了天主,并且相信了死而复活的耶稣基督。身为基督徒的我们要时时警觉自己在生命中所追求的是什么。

今天的福音章节呈现了主耶稣和法利塞人的一场辩论。一位法学士想试探主耶稣。他问主耶稣哪一条诫命是最大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当时,这也是一个经师们经常争辩的议题。《妥拉》就是法律书,其中包含了613条诫命。其中的248条是属积极规范,比如:你们要敬拜天主、你们要孝顺父母、你们要善待外人等等;另外的365条则是属于消极规范,比如:你们不可杀人、你们不可偷窃、你们不可犯奸淫,等等。尽管当时人们的了解是所有法律条文都应当受到同等的重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都有着同样的权威。在这些诫命当中,有些是属于‘重要的诫命’,而另外的则被当作是‘小诫命’。

主耶稣没有在他的回答中,说了一些主流正统的经师没说过的话。他引用了《申命纪》第六章5节,也就是著名的“以色列!你们要听”的祷文,并正确地指出该以全心、全灵、全意去爱天主为第一条诫命。这里很清楚地让我们看到,犹太教并没有提倡教条式地遵守诫命。一个人对天主的爱必须是内在化,发自心灵深处。表面地遵守法律而认为自己已经满全了法律,这种态度是远远不够的。

主耶稣也没有在引用了《申命纪》的章节之后就停下来。他继续引用了《肋未纪》第十九章18节,其中提到必须爱近人如爱自己。主耶稣于是把这条诫命和第一条结合在一起,并宣称全部的法律和先知,都系于这两条诫命。“法律和先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整个天主的启示。其实主耶稣对法学士的回答并没有什么新的内容,然而主耶稣把“爱人如己”的法律也归纳入最重要的诫命当中。所以主耶稣指出,人们必须把法律(妥拉)给内在化,同时也必须伸延到去爱近人,而主耶稣这里所提到的近人就是指所有的人。所以这条最重要的诫命有个人的幅度,同时也有社会的幅度。

在今天三篇经文的光照下,我们做出了以下三点省思:

(一) 天主的法律帮助我们活出爱
天主给以色列子民颁发十诫主要是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和谐相处。十诫的内容主要是一个消极规范。如果人们不懂得去尊重他人的身体、生命、名誉和财物等,那就根本不用去谈该如何去关爱他人了。遵守十诫是每一位基督徒的责任。但是为基督徒只是遵守十诫是不够的,因为每一位基督徒还有去爱人的使命。我们不能只不伤害人,我们还要去主动关爱我们的近人。

(二) 爱天主和爱近人该发自内心
福音告诉我们,爱天主和爱近人的诫命是基督徒生活的根基。但是我们从生活经验中得知,爱是一种邀请,爱的本质是不能强加在他人身上。我们的天主是一位主动爱人的天主。祂经常主动先爱了我们。然后他让我们自由地回应,扩展或回绝祂的爱。我们爱人就该学习天主的爱,一个无条件、发自内心最纯真的爱。

(三) 没有正义就没有爱
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正义,也就不会有真正的爱。这也就是为什么教会有责任去批评社会中不正义的现象。基督徒有责任尽一己之力,使社会中的不正义现象得到改善,比如对遭受忽视与欺压的贫弱者的关注。爱需要正义去给予每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和权利。我们不能凭人道主义去实践社会正义,因为人道主义只是对人性的尊重。基督徒对近人,尤其是对弱小贫困近人的爱,是来自对天主的爱。我们的爱不是来自一个理想,而是一个亲身体验的关系。就因为我们体验了天主的爱,我们如今也愿意在近人身上发展这份爱的关系。
********

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

各位兄弟姐妹,在上一个主日的福音里,我们听到主耶稣回应法学士的提问,指出最重要的诫命就是“全心、全灵、全意爱天主以及爱人如己”。主耶稣把爱天主和爱近人的诫命并为一条。这意味着基督徒爱天主和爱近人的行为是不可以分开的。我们不能先爱天主然后再来爱近人,因为爱天主就是爱近人,而爱近人也就是爱天主(玛二十五31—46)。

今天的第一篇圣经章节取自《玛拉基亚先知书》。这是十二小先知中的最后一位,也是旧约的最后一部经书。一般学者认为,这位先知是在以色列民修建新圣殿之后进行宣讲。他向选民呼吁要度一个忠诚的信仰生活。因为选民经常为自己的过失找借口,而天主则挑战他们去改变他们的行为。

今天章节所要教导的,就是只有天主才是真正的君王这个事实。如果选民从起初就接受这个事实,他们就能享受各种利益,也不至于被放逐充军到异乡去。这篇经文的另一个信息就是要敬重天主的圣名,这又显示了天主和选民之间的特有关系。本经文中提到了两个盟约,一个是与肋未人立的盟约,另一个是与选民祖先立的盟约。天主从选民当中拣选了肋未支派来事奉他。而天主也向圣祖们许诺,如果他们的子孙忠于天主的话,他们必能享受只有天主才能赐予的各种利益。

在玛拉基亚先知时代的选民社会中,看不到这些理想的信仰生活。司祭们不尊重肋未的盟约。他们给予人民错误的教导;他们做出不公正的判决。在本章节最后部分,先知斥责选民放弃传统,而实行没有信仰的配偶的习俗。

今天的读经二章节取自《得撒洛尼前书》。保禄宗徒把传教士自我牺牲奉献的精神比喻成一位在抚育的母亲。他们的‘勤劳和辛苦’,为的是把福音带给其他人。传教士也对天主充满感恩,因为人们敏于接受福音。他们所听到的不只是人的话语,而更是天主的神圣言语。

今天的福音章节对主耶稣时代的经师、法利塞人、和犹太领导人做出了严厉的批评。多数的圣经学者认为,这批评的语调和内容是来自耶稣以后的时代。它更正确地反映出法利塞人和玛窦福音的教会之间所存有的紧张与矛盾的关系。玛窦福音的作者特别关心其教会团体内的领导方式,以及他认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尽管如此,玛窦清楚地指出,他并不是在挑战领导人的合法权力地位,他所质问的是他们在执行任务时所显示的实际行为。

玛窦描述主耶稣对经师和法利塞人的批判重点就是“他们只会说而不做”。即便是在主耶稣的时代,更是在玛窦的时期,那些只是为犹太领导人所规定的职责和当奉行的习俗,渐渐地强加于广大老百姓的身上。这就是福音中所提到的‘沉重而难以肩负的担子’。对这些领导人的控诉,也包括他们喜爱在各种场所中,夸耀炫示自己的重要地位。玛窦对此感到忧心,因为很可能他在自己的基督徒团体中,看到了一些类似的状况。

身为领导人该避免各种各样的名堂。他们不应当被称为“老师”,“父亲”或“导师”。这些名称意味着形成一个阶级,玛窦认为这是危险的事。很多时候当这些领导人在使用这些名称时没有注意到那只不过是一个荣誉。看来这些名称被用来标示出和区分人的身份地位。它们很可能成为自大和骄傲的象征,也完全相反主耶稣和福音所倡导的谦卑和做仆人的价值。在早期的基督徒有着强烈的平等意识。接下来数个世纪后,渐渐失去这平等的意识,直到中古世纪,帝王宫廷的阶级制度成了教会的标准。无论如何,福音的教导仍然带给我们一个严厉的警告:“自高自大的人,必被贬抑;自谦自卑的人,必被高举。”

藉着今天三篇经文的启示,我们做出了以下三点反省:

(一) 身为基督徒言行要一致
身为基督徒,我们必须为福音的价值观作见证。福音的价值观不是说来给别人听,或是用来和他人讨论或辩论的。主耶稣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落实这价值观。我们要小心不要像经师和法利塞人一样,只会说,不会做。福音的信息是必须要去活出来,才能吸引和说服人们。如果我们除了让人们看到我们上教堂或念经,再也看不出我们和其他世俗人有什么两样时,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去说服人们基督信仰的意义。我们在领洗是所做的承诺和福音的价值观必须在生活中反映出来,我们的爱必须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牺牲自我的行动中彰显出来。

(二) 基督徒领导人的职责是谦卑地服事他人
主耶稣清楚地指示说:“你们中间最大的,该作你们的仆役”(玛廿三11)。凡是身为领导的基督徒,不论是在教会内,或是在世俗社会里都该持有这样的态度。尤其是教会的领导人是天主的仆人,从事天主的工作,不是他们自己的工作。教会的领导人享有特别的权力,但是这个特权是不能与服务分开的。只有能为人服务的权力当局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只有作为仆人的领导才能令天主的子民受到鼓舞。一位真正的基督徒领导人就应如圣保禄所说的:“像抚育自己孩子的母亲”。他们必须全心投入对信友们的服务,不期待任何回报的服务,也绝不向人们炫耀其身份地位和权力。

(三) 我们所做的一切是来自内心,根植于基督的价值观
服务与爱是基督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价值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行都应来自基督的教导。藉着与天主建立密切的关系,基督的教导渗入我们的心灵深处,而成了我们所有言行的动机。主耶稣警告宗教人士要戒绝虚荣心,不要以外表形象来赢得人们的赞赏和尊敬。有些人开口“赞美主”,闭口“阿肋路亚”等宗教口号或词汇,但是他们就是从来不去伸手帮助近人。这类基督徒徒有虚表。更有些人利用信仰来达到个人的目的,比如为获得经济利益或社会地位,甚至是利用宗教信仰来给自己捞政治资本。主耶稣没有阻止我们的雄心壮志,他只是要我们运用雄心壮志去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为满足自己的野心。让我们努力学习去活出这份无私的服务精神和忘我的爱。
********



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

各位兄弟姐妹,在上一个主日的福音里,我们听到主耶稣指责犹太宗教领导人,他们只会说而不会做,并给平民老百姓增加信仰的重担。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主耶稣要我们以此为戒,千万不可像他们一般自以为是。凡是当领导的,就该当做人们的仆役。主耶稣也清楚地告诉我们:“自高自大的人,必被贬抑;自谦自卑的人,必被高举”。

今天的第一篇读经取自《智慧书》。这部经书很可能源于生活在以色列国外的犹太团体。他们使用希腊语,他们的生活也受到希腊传统的影响。然而这部经书却激励他们去对自己的犹太传统保持忠贞。经文的作者强调,犹太传统比任何的希腊世界所能赋予的智慧,更胜一筹。今天的章节以本经书部分的主题来作为总结,那就是:凡服事天主的人都会得到特别的益处,而最大的益处就是获得永恒的生命。这为作者来说,真正的智慧就是完全投身于天主。智慧永不‘退化暗淡’,因为它的光是来自天主。

没有人知道《智慧书》的作者究竟是谁,然而我们能肯定的是该书作者对希腊文化的思想十分熟悉,也精通希腊语。他鼓励读者们要以追求智慧为先。他对寻求智慧的描述是爱慕、寻觅、追求、发现和守夜不寐。在这部经书的中间部分,作者启示我们,智慧是不能单靠人的灵巧心思而赚得的;她是来自天主的恩赐,天主把智慧赐给那些为得到她而恳切祈祷的人们。

智慧并不是难以捉摸的,也不是毫无作为地等在那里被人发现。那些寻求她的人一定会找到她。她会预见那些寻求她的人们,会出去迎接他们。这些有关智慧对她的追求者做出迅速反应的说法,其实呈现出了天主如何关爱人类的真理,告诉人们天主在努力把救恩带给所有的人。

今天的读经二章节取自《得撒洛尼前书》。保禄宗徒告诉得撒洛尼人不需要为死去的基督徒痛哭流涕。他们将会得享基督复活的荣耀,就如那些活着等待基督光荣来临的人们一样。保禄宗徒还对耶稣基督的光荣来临做了一个生动的描述,他运用文字来描述那喜乐和令人兴奋的时刻。他如此描述的目的是向人们指出,到那时刻,所有的信徒都会永远与主耶稣生活在一起。

今天我们听到《玛窦福音》中有关天国的比喻。主耶稣以十个童女的行为来讲论天国,她们中五位是明智的,五位是糊涂的。这个比喻的主要目的,是提醒并鼓励那些期待基督第二次来临的人们,要保持警醒。故事里的某些描述十分配合现实,但有一些描述只不过是寓言式的表达,为的是衬托出其重点。判断童女到底属于明智还是糊涂,取决于灯里所需要的油。那些明智的童女,事先就想到预备足够的油,以备不测;那些糊涂的童女,则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

在这比喻当中,油象征了善行。这是玛窦福音中很重要的主题。在这个故事里,最重要的时刻就是新郎到家的时刻。那时正好是午夜,在那个时刻正是需要点灯的时刻。那些有油的人就能点亮他们的灯,与新郎一起进到屋里。那些没有油的人,想尽办法来弥补他们缺乏准备的错误,但这一切都为时已晚了。很清楚地,新郎的抵达象征了主耶稣在最后审判时刻的来临。事情发生得很突然,那些没有准备好的人就被留在门外。

比喻的最后一句话,是永恒警告的话语。每一个人必须警醒,因为没有人知道最后审判何时来临。与此同时,那些明智的人会不断地聆听基督的教导,并以善事来将教导付诸行动。天主的时间的概念和我们的时间概念有着很大的区别。天主的承诺是主耶稣必在最后审判的时刻再来。尽管许多人认为这日子即将到来,但是天主并没有指出确切的日子。那些不做出任何准备的糊涂人,主不论在什么时候来临,他们都会说他来得太快,太突然了。为那些时时准备好的人来说,主耶稣第二次来临不论发生在什么时候,都无所谓,因为他们已经准备好了。这个强调对玛窦的团体很重要,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也是一样重要。

藉着今天三篇经文的启示,我们做出了以下三点反省:

(一) 智慧帮助我们看清生命的意义
智慧给我们指出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它帮助我们看清楚在这世上,什么东西会带给我们长久和真正的幸福,什么东西只会能带给我们虚幻和短暂的幸福。如果人们选择听从智慧的教导,他们会度一个有意义和有永恒幸福的生命;如果人们拒绝听从智慧的教导,那么他们就只有度虚幻和贫乏的人生。

(二) 信仰要求我们放眼未来
现实告诉我们,现世生命是十分有限的。我们不应当把人生目的放在这个暂时的时空里。有许多人在追逐这世界的荣誉、财物、权力等,但是即使我们拥有了这一切,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仍要放下这一切。如果人们只为现世的事物布局,到头来就会落得一场空。圣人们就是那些能放眼未来的人们,他们不被俗世的事物所吸引或迷惑,因为他们的心都在向往天国的宝藏。

(三)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做一、两天的好基督徒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要一贯地活出基督的教导,那么就会是很不容易的事。就如要照顾躺在病床上的父母一、两天,那不是太难的事,但是要长期照顾瘫痪在床的亲人,那就会考验我们的忠诚和信念。在我们信仰生活的开始,我们不可能去分辨出哪些人是全心全意追随基督的人,哪些是三心两意的追随者。他们都持着灯;他们都会对参加这个婚宴充满期待;他们都会高呼“主啊,我们赞美你”。但是,当漫漫的黑夜逐渐来临时,我们就会看到有一部分人想尽办法去使那灯火长燃不息,到了那时,我们才能辨认出哪些是明智的基督徒,哪些是糊涂的基督徒。
********

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

各位兄弟姐妹,上一个主日我们听到‘十童女的比喻’。这个比喻告诉我们,没有人可以预期主耶稣的第二次来临。当我们等待他的来临时,就应当时时准备好。五位明智的童女在那漫漫的长夜中做了积极的准备,而另外的五位糊涂的童女就因为没有做好准备而被排除在天国的门外。让我们以这个教训来提醒自己,该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去准备好面对光荣来临的主。

今天的读经一取自《箴言》最后一章的数节,也就是该部经书的结语。箴言的作者在这里以诗的体裁来赞美一个理想的妻子。从表面上来看,它是在赞扬敬畏上主的妻子,因她的德性,她的丈夫和全家人都会蒙受天主的各种祝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位贤淑妻子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智慧的形象。因此,这首诗是在赞美智慧的德性,智慧可以说是人生最好的伴侣。所以《箴言》这部旧约著作是以赞美智慧为开始,也已赞美智慧作为结束。

家里有一位贤妻胜过有珍珠和其它的宝藏。她主动地为家庭谋求利益,孜孜不倦地为全家人准备一个安稳的家。她不只是给自己的家人准备食物,她也关心照顾大团体的需要,甚至照顾那些贫穷和有需要的人们。一个人能将他自己委托给她,因为这世上找不到任何等值的宝贝了。在《箴言》第八章中也提到智能的价值远胜最纯正的黄金和宝石。《箴言》的作者在最后的一章里把智慧拟人化。凡追求智慧的人,必会认得天主,智慧也必丰富他的内在生命。

在读经二里保禄宗徒强调末日来临的不可预测性。他以夜里行窃的盗贼为例,说明世界末日的来临也将会是出其不意的。所以,身为基督徒,面对世界末日的最好做法是:时时准备好。如果我们时时生活在光明中,我们就不用害怕在黑夜里出现的盗贼。保禄宗徒劝戒基督徒要有末日的意识。这个末日的意识包括我们个人在尘世上的末日。我们该无时无刻准备好自己去接受天主的审判。所以我们不可过醉生梦死的生活,因为我们在尘世的生命是脆弱的。我们不知道那个时刻在什么时候到来。所以保禄宗徒嘱咐我们要时时警醒。

今天我们听到的塔冷通的比喻讲到三位仆人如何处理主人交托给他们的大笔钱财。这笔钱财以塔冷通为计算单位。按照某位圣经诠释者的说法,一个塔冷通相当于当时一个工人十五年的工资。当主人把他的钱托给三位仆人后,他就出门远行,过了相当一段时间以后才回来。这个比喻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这些被主人委托了大笔钱财的仆人,在主人不在的这段时间里,如何处理了他们手中的钱财呢?

前两位仆人把他们得自主人那里的大笔钱财用去投资,因此各为主人赚得了一倍的钱。主人对他们两位负责任的态度和富有创意的精神表示赞赏。就因为他们在小事情上负责任,所以主人就会托付给他们更大和重要的责任。不仅如此,他们的主人还邀请他们分享他的喜乐。从各个标准来看,这两位仆人的确做得好,他们负责任,完全地受到归来的主人的认可与接纳。

第三位仆人的表现就不行,他只是把主人的钱埋在地里,然后等他回来。他选择了以最小心和最不冒险的方式来处理主人的钱财。当他的主人回来和他结账时,这位仆人原原本本地还给主人那个塔冷通,不多也不少。他完全没有表现出创意,而在他的主人的眼中,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人。这个仆人知道主人对他的期待,但是由于害怕而不愿做出尝试和努力。于是他被主人定罪为‘又坏又懒’的仆人。他也因此而失去他所有的,而被驱逐到外面的黑暗中。这整个比喻所要强调的就是人子的第二次来临和人们该当做好适当的准备。福音作者在问他的团体,也同时在问我们:“你们如何运用了你们的塔冷通呢?”

在今天经文的光照下,我们做出以下三点反省:

(一) 学习活在当下,珍惜和善用自己的能力
让我们珍惜每一天,怀着喜乐的心来准备天国的来临。我们的喜乐告诉他人天主的爱就在我们身上实现,我们是一群知恩惜福的基督徒。许多人由于种种因素,瞧不起自己的能力,他们只会否定自己,进而嫉妒他人,并埋怨天主。天主给予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的能力,他没有要求我们去做一些我们做不到的事。天生我才必有用,天主不会造一个没用或毫无价值的生命。只有我们能选择去活出那份赋予我们的生命价值,或者选择把它完全埋没。天主没有要求我们去做那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事,也没有要求我们去做一些轰轰烈烈的事,他只要求我们好好利用他给我们的能力去服务和爱近人,用最大的爱心去发挥自己拥有的小小才能。

(二) 不要害怕为天主冒险
这个世俗经常给我们错误的价值观,引导我们盲目地追求一些并不属于天国的价值。比如,我们做任何事时都十分在乎周遭人们的看法,渴望得到他们的赞同,或者把成功看得十分重要,由于害怕失败,以致最后选择什么都不做。身为基督徒不只是为避免犯罪守好诫命和法律,这是远远不够的。天主要求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去服务和关怀他人,尽管有时我们在服务和关怀的过程中可能会犯错,我们仍然应该去实践它。如果一个在学走路的孩子害怕跌倒,他就一辈子不会走路;一位害怕犯错或失败的基督徒,他一辈子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基督徒。

(三) 认识和爱慕仁慈的天主
我们的天主不是可怕的天主。那个得到一个塔冷通的仆人就是害怕天主,所以不敢用它。我们常以世俗的标准来论断一个人的成败。天主并不是以成败来论断一个人。祂看我们的心和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在天主那里,没有审断一总人等的统一标准。凡祂给得多的,向他们要求的也多;凡给得少的,向他们要求的也少。为天主服务要有冒险和有创意的精神。努力把天主所赐的能力与才干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天主对我们的期待。

今天三篇读经告诉我们,我们的尘世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也是重要的。如果我们听从天主的教导,智慧会告诉我们该如何去活出一个丰盛的生命,并且时时准备好自己,以迎接基督的第二次来临。
********

耶稣基督普世君王节

各位兄弟姐妹,上一個主日我們聽到耶穌基督以塔冷通的比喻來告訴我們,天主賦予我們每个人不同的能力和才幹,祂因此也要求我們好好地利用祂給予我們的能力和才幹,为他人服务,为天主带来更大的光荣。這個比喻的目的也是在強調我們必須為人子的第二次來臨做好準備。我们在尘世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在这短暂的生命中努力回应天主的邀请而进入永生。

今天的读经一是取自《厄则克耳先知书》。这篇神谕是先知在接获耶路撒冷城沦陷的消息后而宣布的。厄则克耳先知曾在较早时就警告过,这样的悲惨事件迟早将会发生,但是以色列子民对他的警告不予理睬,因为他们认为耶路撒冷相当安全。他们幻想与埃及结盟就能战胜巴比伦王国。而先知却以事实来反驳他们,让他们知道只有凭借与天主建立正确的关系才能给耶路撒冷带来真正的安全。

以色列的王权来自天主的恩宠。那些坐在达味御座上的领导人们应当服侍以色列的真正国王——上主天主。达味的继承人理应引导人民更接近天主,照顾人民有如牧人照顾他的羊群。但是这个理想从来没有落实过,只有约史雅王在位时表现得较为接近这个理想。总之,天主要在他子民当中扮演牧者的角色。天主将会是一位好牧人,而不会像达味的继承者那样。在旧约时期,‘牧者’这个名号一般是用在君王身上,如今‘牧者’一词终于有了它实在的象征。

天主三次宣称“我要亲自”照顾他们,带领他们到草场,并赐给他们安息。达味的继承者的所作所为,恰恰是相反的,他们虐待羊只,要他们交缴重税,且强迫他们为王国打仗。在这些国王的失当领导下,整个王国崩溃瓦解,它的子民成了四散的羊群,被充军流放到异地,远离家乡。但是在这篇经文中,先知带来了安慰的信息,天主必要拯救他们并带领他们回返家乡。

保禄宗徒在《格林多前书》中指出,主耶稣藉着他的死亡与复活,成了所有受造物的君王。当他光荣地来临的那一刻,他将战胜所有反对他的势力,甚至包括死亡。

圣子将把整个王权交给天主圣父。尽管保禄声称圣子也要屈伏于圣父之下,那是保禄对天主完成整个救恩计划的一种表达方式。只要圣子仍是人类中的一员,就可以说他是在天主圣父的权下。

今天我们所听到的福音章节,可以算是在《玛窦福音》当中最震慑人心的最后审判的描述。这个故事的描述可分为四个基本部分。第一、人子在光荣中坐在他的宝座上,与众天使降下来,准备进行审判。第二、人子如今被称为君王,把绵羊和山羊分开。绵羊代表好人,山羊代表坏人。第三、这里对正义的行为有所描述,并进一步对这些行为加以说明。第四、这里也描述了那些被控告的人们,并说明了为什么他们会被定罪。这个审判景象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信息是:最后判决的结果取决于我们和主耶稣及其他有需要的人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本章节中有关那些善人和恶人的身份,引起了人们的辩论。这些人指的是普罗大众吗?如果指的是普罗大众,那么主耶稣所关心的是否只是人道主义的行为?或者这些人应当被了解为基督徒,或是基督徒传教士?有许多圣经学者认为这章节内提到的人是基督徒传教士,或许他们也是外邦人。当时把教会开放给外邦人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外邦人加入教会时并没有受到欢迎。审判并不只是被局限在如何对待非基督徒,同时也牵涉到一些教会内部的问题,而接纳外邦人是其中之一。

为福音作者玛窦来说,本章节并不是要罗列能够进入天国或被排斥在外的条件,也没有一些必须被灌输的正确抽象理念。其实,进入天国的条件就是一个人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哀矜行为,尤其是对个人所属基督徒团体中的成员所行的哀矜行为,更具挑战性。福音作者玛窦知道,有时基督徒更容易对非基督徒行哀矜,而对自己团体中的某些不易相处的信友倒是不容易行哀矜。正因为如此,检验基督徒开放程度的,最大考验不是外来的,而是来自团体内部。圣史玛窦要他的团体意识到,只要欠缺对任何有需要的人的关怀,都要受到最后审判的严厉裁断。

在今天三篇经文的光照下,我们做出了以下三点反思:

(一) 这个尘世世界必有终结的一天
世界上的一切都会过去,在末日来临时,我们又会如何呢?天主对我们的审判标准不是我们有多少学历,有多少财富,或是成为一个名成利就的人,等等。天主的审判标准是放在人际关系上,尤其是我们和那些最弱小卑微的人的关系。

(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审判的标准
天主审判的尺度不是放在我们做好事和做伤天害理的事之间。祂衡量的尺度是我们对最弱小卑微之人的关怀。一般人会说‘平时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为普通人的道德水平来说,不做伤天害理和亏负他人的事就可以安心过日子。可是为我们基督徒来说,我们不能满足于只是不做坏事,因为光是不做坏事并不能让我们得到永生。就如我们在今天的福音中听到的,不义的人指的是那些没有关心最微小的人,他们要进入永罚。身为天国的选民,我们必须有积极的爱的行动,少做少错和各扫门前雪的态度是不能被接受的。

(三)爱天主和爱人是一体的两面
‘凡是你们对我最小的一个兄弟所做的,就是对我做’。这是耶稣基督和这世界上最卑微弱小的族群的认同。我们的信仰行为应当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祈祷,读经分享,到教堂参加感恩祭和各种教会的礼仪等,都是在帮助我们变得更肖似基督,并活出祂牺牲奉献的爱。当我们忽略了最小兄弟的需要时,我们也在忽略和天主的关系。
基督君王就像一位善牧,他时时在为他的羊群谋求福利,只要我们愿意信赖祂,我们就不会成为迷失的亡羊。我们该做的就是对我们当中最小的兄弟姐妹做出关怀和服务。这就是天主的‘需要’,也是祂对我们的要求。我们的君王是一位悲悯和慈爱的君王,祂和我们当中最卑微的兄弟姐妹认同,让我们在怀着爱心服务这些最卑微的兄弟姐妹的同时,在他们身上认出基督君王的面貌。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