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6 15:16:26

圣座国务卿贝尔托内枢机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天主教会全体司铎的信


亲爱的铎职内的弟兄们

我们正在善度的教宗本笃十六世为纪念圣卫雅“在天之诞辰Dies Natalis”一百五十周年而赐予我们的司铎年,令我特别向你们这些在中国的教会的司铎们讲话。

1. 一个希望的邀请。在教宗本笃十六世于二OO七年五月二十七日发表的《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天主教会的主教、司铎、度奉献生活者及教友的信》中,指出了教会未来道路的一些指导路线。在这其中,我愿意强调天主教会团体内部的和解以及与民事当局的对话——相互尊重的、建设性的、不放弃天主教信仰原则的对话。就这一点而言,尽管仍存在着种种困难,但从中国各地传来的消息也显示出了希望的迹象。

为了应对你们所处的教会和社会-政治局势、继续走和解与对话的道路,迫切需要你们每个人从司铎灵修的源泉,即天主之爱和绝对追随基督中汲取光明和力量。

我觉得,在教宗信发表仅短短两年后就作出最终的总结还为时尚早。用伟大的中国传教士利玛窦神父的话说,我想,可以说现在仍然是播种而非收获的时节。

或许,你们中的有些人对教宗给中国教会的信感到惊讶。我向你们保证,圣座了解你们所处的复杂而艰难的境况。开启司铎年时,圣父教宗邀请世界全体司铎们“懂得接纳圣神正于我们的时代在教会内焕发的新春”。这对你们也一样,中国人民在第三千年伊始所要面临的新挑战要求你们满怀信心地面向未来、继续努力善度完整的基督信仰生活。


2. 宣讲基督。亲爱的司铎弟兄们,你们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国家里的天主子民的牧人。就如同置身于茫茫人海中的小羊群,你们的身边,既有其它宗教信徒、也有许多对天主和宗教即便不是抵触也是无动于衷的人。

你们不要认为你们是在孤军奋战。事实上,你们同世界上其它地区的许多司铎弟兄们共同分担着相同的处境。他们“纵然处于困难和被误解中,他们却始终忠于他们作「基督的朋友」这圣召,这位基督逐个召叫了他们、拣选了他们和派遣了他们?”(《宣布司铎年致司铎信函》)。教宗本笃十六世的观点同样适用于你们:“不幸地,亦有一些我们永远无法完全表达心中的惋惜悲叹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教会因为她部份司铎的不忠使她受苦不已。凡此种种,不但给世界树立了恶表,更成为世界拒绝教会的缘由。教会从这些事件中获得的最大益处,不是让她完全清楚地认识她的司铎的软弱,而是使她重新喜乐地意识到天主的恩赐的伟大,这恩赐在那些光芒四射的慷慨牧者,热爱天主及人灵的会士,和善于教导及忍耐的神师身上得以实践” (《宣布司铎年致司铎信函》)。对于在中国的你们来说,“我们怎能不记得在近期的艰难年月里,一些主教和司铎们发出的明亮皓光;他们为教会作出了经久不衰的见证,甚至为教会和基督献上自已的生命,这为大家岂不是个鼓励吗”?(《教宗本笃十六世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天主教会的主教、司铎、度奉献生活者及教友的信》13)

当我们审视周边的世界时,常常都会感到气馁。多少人等着填饱肚子!我们到哪里去给这么多人找到面饼呢?我的能力有限,怎么能帮助耶稣的事业呢?圣父教宗在诠释《若望福音》(6,1-15)时再次让我们牢记上主的回答:“恰恰将这仅有的一点儿放在他那‘神圣而可敬’的手中,司铎们才能成为更多的人、所有人获得救恩的工具”(二OO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三钟经前讲话)。你们可以通过许多很实用的方式作出你们的宝贵贡献:例如,经常走访教友家庭和非教友家庭、村子,关注人们的需要;不断加强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传教员;在最大程度上促进爱德服务,特别是为孩子、病人和老人的爱德服务,从而展示教会无私的爱德;组织专门的聚会活动,让教友们邀请他们的非天主教徒亲属和朋友参加,使他们认识了解天主教会和基督信仰;向非天主教徒发送天主教读物。


3. 司铎的德行。在圣卫雅的课堂里,我们应该学会与我们所领受的职责成为一体。在基督内,此类一体是完全彻底的:“在耶稣身上,个人和使命是一致的:耶稣的整个拯救行动,正是祂,这位从永远便在父跟前,温柔地服从父的旨意的「我作为儿子」的表达” (《宣布司铎年致司铎信函》)。从与各自的职责成为一体,而产生了每一位司铎所必要的全部德行。

亚尔斯的本堂圣卫雅懂得与所有人对话,因为他是一位祈祷的人:无论是哪一种水平的对话艺术,他都从与天主的对话中汲取、在坚持不懈和坦诚的祈祷中汲取。他过着十分严格的神贫生活,因为,他认为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捐献给他的圣堂的、给他的穷人、给最困难的家庭的。他的守贞生活也是一名司铎的职责所要求的:是那些要经常接触到圣体的人所应有的守贞生活。此外,众所周知,他倍受自己不堪当本堂职责和渴望逃逸的想法煎熬:只有服从和对人灵的挚爱,才使他坚守在了自己的岗位上。对他来说,善度服从生活的秘诀在于“只做能够奉献给好天主的一切”。

4. 圣体圣事。在此司铎年之际,我希望你们牢记可以找到忠实于你们重要使命的力量源泉。我愿意用教宗本笃十六世的话告诫你们:在教会内,“所有重大的改革,总与重振信友对主临于感恩圣事与他们相偕的信德有关系”(《教宗本笃十六世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天主教会的主教、司铎、度奉献生活者及教友的信》5,注解20)。

纪念逾越奥迹的礼仪中启示了无条件的爱(Agape),即天主的爱——那战胜了邪恶的爱;将邪恶变成善、将仇恨变成爱的爱。圣父教宗教导我们,通过在圣体圣事内参与基督的奥体和圣血,天主的力量“以身体的方式临到我们,为能在我们内、通过我们而行动”(《天主是爱Deus Caritas Est》通谕14)。在圣体圣事内与基督结合,我们成为使人心产生真正变化的主体(参见《天主是爱Deus Caritas Est》通谕13-14)。正如亚尔斯的本堂圣卫雅说过的,“所有的善事加在一起都无法与弥撒献祭等同。因为,那些都是人的事,而弥撒圣祭是天主的事”。

共融的圣事、教会生活与福传的源泉和顶峰——圣体圣事,是你们和解道路的中心。即便是在个别团体中举行的圣体圣事,永远都不是这一个团体的圣祭。真正赖圣体生活的团体是不可能封闭于自我的,几乎自给自足,而应该与其它每一个公教团体共融。事实上,每一次举行圣体圣事都不仅仅是与当地的主教共同完成的,也是与教宗、与主教团、与全体司铎和全体天主子民共同完成的。

致函格林多的基督徒时,圣保禄揭示了他们那在举行圣体圣事时也表现出来的分裂,指出这违背了他们在礼仪中所纪念的——上主的晚餐。其结果便是,宗徒邀请他们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圣体圣事,从而重新回归到兄弟共融的精神(参见格前11,17-34)。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教导我们,圣体创造共融、并教育人们共融。本笃十六世重申了这一教导,就中国教会目前情况下领受圣事的方式问题作出了一些指示(参见《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天主教会的主教、司铎、度奉献生活者及教友的信》10)。这些指示都是奠定在“促进共融”和“始终位于一切之上的爱德”基础上的:在圣座于二OO九年五月二十四日发表的《教宗本笃十六世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天主教会的主教、司铎、度奉献生活者及教友的信纲要》中也重申了这一点。


5. 天主圣言。亲爱的司铎们,我希望再次用圣父教宗的话叮嘱你们:“在今日的世界,一如在这位亚尔斯本堂神父所生活的艰难岁月里,作司铎的,应该让人可以在他们的生活和行动中,看到他们为了福音所作的强而有力的见证。事实上,教宗保禄六世观察得好,「当代人更乐于聆听的,是见证人的话,而不是导师的话,几时若他们聆听导师的话,那是因为那些导师也同时是见证人」。为了让我们的人生不致流于空白,和使我们司铎职务的效能不受到危害,我们有必要时常重新问我们自己:「天主的话真的渗透我们整个人吗?这话真的是我们赖以为生的食粮,而不是一般的食品或世上的其它事物吗?我们真的认识这话吗?我们爱这话吗?我们的内心真的重视这话,以致这话在我们的生活留下印记并形成我们的思想吗?」。就如耶稣为了要那十二人常同祂一起,而召叫了他们(参看谷3:14),之后祂才派遣他们出去传教。今天也是一样,今天司铎们一样被召叫融入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中,这生活方式是主耶稣所肇始,并且是专为宗徒们而制定”(《宣布司铎年致司铎信函》)。


6. 主教的任务。亲爱的司铎们,在这一点上,请允许我也向你们的主教们讲几句话,他们领受了完全意义的铎职。亲爱的主教兄弟们,我告诉你们,你们的司铎迈向成圣的历程交给了你们,你们要认真予以牧灵关怀。如果考虑到当今世界的社会和文化状况,就很容易认识到司铎们迷失在各种大量工作中的危险是触之可及的。

日常的经验表明,因着罪恶的原因,人与人分裂的萌芽在人类中是根深蒂固的。然而,教会可以用基督奥体合一的动力加以战胜。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在牧灵爱德中识别出了使司铎的生活和行动结合在一起的纽带。


7. 促进司铎圣召的牧灵。正如圣父教宗告诫你们的,“最近五十年来,在中国的教会从未缺乏丰富的司铎及度奉献生活的修会圣召。为此,我们要颂谢天主。因为,这是生命力的标志和希望的缘由。(……)今天圣召虽然蓬勃,但也有不少的困难。因此,教会的负责人要更审慎地作圣召的分辨,对有志于铎职及修会生活者,要施以更深一层的教育和培训。虽然目前资源或不充裕,然而,为了天主教会在中国的将来,一方面,要确保对圣召的特别关注;另一方面,亦要在修院及修会里对人性、神修、神哲学、牧灵各方面施以更扎实的培育” (《教宗本笃十六世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天主教会的主教、司铎、度奉献生活者及教友的信》14)。

为此,司铎年应成为开启支持修生生活的契机。亲爱的主教们,你们应特别关注修生的教育,到修道院去探望他们,展示出高度关心他们在修道院中所得到的精神和学术两方面的教育。此外,根据各教区不同的情况和条件,你们慈父般的关怀还可体现在推动促进司铎圣召的活动、祈祷日和祈祷聚会;或者开放场所,使司铎和教友,特别是青年们,可以在有经验的和好的司铎神师的带领下共同祈祷。


8. 进修培育。圣父教宗深知“在中国的教会也如同在其它各地一样,神职人员需要接受相称的持续培育。为此,我在这里向你们身为教会团体负责人的主教发出邀请,请特别照顾年轻的神职人员。因为,在中国目前如此复杂的环境中宣讲福音,他们常会面对牧灵的新挑战。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曾提醒我们:司铎的持续培育「是天主的恩赐及所领受的圣事性职务的一种内在的要求,在任何时代都有其必要性,今天尤其迫切需要,不仅是因为司铎所服务的个人及民族在社会及文化方面快速的改变,也是因为在第二个千年末,构成教会基本而迫切任务的‘新福传’的关系” (《教宗本笃十六世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天主教会的主教、司铎、度奉献生活者及教友的信》13)。

每位主教,在与临近教区的主教兄弟的共融中应重视亲自组织和跟进系列进修培养教育计划。主教应特别关注那些晋铎后常常要独自工作的年轻司铎们,他们感到孤单、肩上的责任很重。主教不仅要关心他们的教育,还应让他们感到被年长的司铎们接纳和帮助。此外,很重要的还有,主教和司铎们能够常常有机会保持私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加共同计划教区活动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见面机会、分享经验、互相帮助解决个人和牧灵工作中的困难。


9. 敬礼圣体。亚尔斯的本堂圣卫雅教导我们,在弥撒以外举行的敬礼圣体活动,对每一名司铎的生活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此类敬礼是与举行圣体圣事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你们牧人应用个人的见证以及在教区和堂区范围内每周朝拜圣体一小时、圣体游行、朝圣等方式鼓励敬礼圣体。由此,信众便会一起聚集在圣体周围、感受教会的共融。

为此,我愿意请你们牢记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他那几乎是给我们留下的遗嘱中所指出的:“能与耶稣共处、像祂所爱的那位门徒一样,靠在耶稣怀里(参若13,25),并感受到祂心中对我们无穷的爱,是一件幸福的事。如果对现代基督徒的首要要求是祈祷,那么,在临在于至圣圣体中的基督前,我们怎会不再度感觉到需要与祂做心灵上的交谈、安静地朝拜祂、衷心地爱祂呢?亲爱的弟兄姊妹,你们知道我曾多次经验到这些,且由其中得到力量、安慰和支持吗!”(《活于感恩祭的教会Ecclesia de Eucharistia》25)。


10. 心灵的灵性修和。在天主教会团体内部继续存在的纷争和贫乏面前,你们又能做什么呢?如果我们与临在于圣体圣事内的基督结合在一起,那么,在我们的心中回荡着的世界上的所有贫乏都是为了祈求天主的仁慈的。同样,我们也为受造物的一切美好、为人们的善行、为天主赐予人类的无数恩典,而高唱赞美和感恩的颂歌:让人心向着更加伟大的爱敞开,这大爱犹如死而复活的基督的爱。

为此,不要忘记“从一开始门徒的团体不只认识圣神的喜乐,真理和爱德的恩宠,也经历过考验,尤其是就信德的真理所引起的争端的考验,结果共融被撕裂。正如爱的共融一开始就已存在并将一直存在(参阅一若1,1各节),不幸地分裂也从起初就已渗入了。因此,我们不该对今日的分裂感到诧异(《教宗本笃十六世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天主教会的主教、司铎、度奉献生活者及教友的信》6)”。

在致格林多人前书中谈到有关当地团体内部存在的分裂问题时,圣保禄曾写到:“在你们中间原免不了分党分派的事,好叫那些经得起考验的人,在你们中显出来”(格前11,19)。一切都是天主安排的、是天主计划的组成部分,使一切都为他的全能——即上智和无限的爱服务。此时此刻,任何人都不要怕采取具体行动寻求和解、向那“怨你的”(参见玛5,23-24)兄弟伸出手来。为此,就迫切需要重视平信徒、司铎和修女的人性教育。因为,缺少人性方面的成熟、自我控制及内心世界的和谐,常常是导致天主教会团体内产生误解、缺乏合作及产生冲突的原因。
 
11. 共融的机构。在“教会共融”这一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件的中心和基本思想的视角下,我觉得应提醒你们关注教会法律文件中有关支持主教牧灵任务以及促进教区团体成长的内容:“每位教区主教都应充分利用教区团体内必不可少的共融与合作的工具:主教公署、司铎咨议及參议会、牧灵委员会、财务委员会等。上述工具体现了共融,有助于分担共同的责任,是牧人的莫大帮助,使他们可以借此利用司铎、修会人士及教友之间的友爱合作” (《教宗本笃十六世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天主教会的主教、司铎、度奉献生活者及教友的信》10)。

当因司铎缺乏导致整个教区主教公署无法正常运作时,主教们至少应将职务分配下去,逐渐任命一位副主教、教区秘书长、总务等,以便在作出司法和牧灵决定时随时同一些人商量及合作。

在信的最后,我希望向至圣童贞圣母表达我的祝愿、并将我的祝愿交托给至圣童贞圣母,愿激励着亚尔斯的本堂圣卫雅的思想和行动的那种完全献身于基督、献身于教会的理想,能够永远指引你们的司铎生活。

在祈祷内,我与你们结合在一起并希望你们的牧灵工作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


你们在天主内的
圣座国务卿
+ 塔尔奇西奥·贝尔托内枢机
+ Tarcisio Card. Bertone

二OO九年十一月十日,梵蒂冈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