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08 15:55:05

东南亚通讯
 


这次的东南亚通讯报导的消息取自天亚社、信仰通讯社、香港公教报、亚洲新闻通讯社:

--亚洲东亚天主教学生探索「另类传媒」
--上海教区隆重纪念福传四百周年举办第一届传道员培训班
--香港今年二千八百人领洗 信徒热中与家人福传
--五位在泰国服务的意大利籍传教士荣获骑士称号
--真福德兰修女国际人道奖,爱滋病工作者获殊荣


亚洲东亚天主教学生探索「另类传媒」
【天亚社首尔讯】出席一个东亚区国际传媒会议的天主教学生,研究如何利用「另类传媒」抗衡跨国传媒集团的既得利益。

国际天主教青年学生会于二月廿五日至三月一日,在韩国首尔的上智退省中心举行,题为「传媒对你的生活是利是弊?」的会议。会议内容有认识传媒及从神学角度反省大众传媒。

由青年学生会亚洲区秘书处筹办的会议有约四十名参加者,包括团体培育员、翻译员、会议讲者,以及十五名来自斐济、南韩及台湾等地的高中生。

与会者于会议尾声时表示,他们有信心透过互联网、话剧、照片、图像、海报及录像片段提供另类传媒,传达真理及事实。

台湾新竹教区的天主教中学生联会神师叶元良神父二月廿七日对天亚社说,很难整体改变现有的大众传媒,但他们最少会尝试,主要是透过互联网。他认为教会应利用传媒进行牧灵工作,但教会得先应改变它对传媒的看法。

青年学生会亚洲协调组的吴氏秋霞(Ngo Thi Thu Ha)说,是次会议是零二年后东亚区的首个聚会。她说:「我们的计划是每三年聚会一次,但由于筹募经费困难,未能执行。」

她说,该会有十二个国家和地区会员及两个观察会员,遍布东亚、南亚及东南亚。东亚区祇有三个会员:香港、韩国及台湾。来自斐济一名学生及一名培育员亦应邀参加。

青年学生会的宗旨是以「观察、判断及行动」方式以福音精神反省问题。该会于一九三零年代由学生成立,灵感源自比利时当时还是神父的若瑟.卡尔代因(Joseph Cardijn)枢机,他创办了公教职工青年运动。


上海教区隆重纪念福传四百周年举办第一届传道员培训班
(信仰通讯社上海讯)二OO八年上海教区隆重庆祝福传四百周年之际,专门举办了首届传道员培训班。元月十九日,84名首批学员正式领到了结业证书。在各位本堂司铎的大力支持下,180位上海教区教友参加了为期一年的首届传教员培训班。培训过程分为两大部分——上半年主要以理论讲解、专题讨论为主。教友阅读圣经、掌握教会道理、教会历史、认识了解七件圣事和礼仪、懂得如何做一名名副其实的传道员。最后,接受理论考核。下半年,学员们要通过实践善度信仰生活、接受天主的爱,幷把天主的爱传播给自已的近人。此外,教区要求每一名参加培训的学员根据圣经章节写一篇小论文。幷在司铎、修士、修女参加的研讨中进行演讲。最后,教区针对每一名传道员一年内的出勤率、理论考核、演讲稿和演讲状态进行综合考评,合格者发给传道员培训结业证。

上海教区以其悠久和卓越的基督信仰历史,以及无数可歌可泣的信仰见证、著名的玛利亚朝圣地等名扬中外。历史上,上海教区由法国耶稣会管理。今天,教区共有十多万天主教友,70位司铎、80位修女、30名初学修女、110座圣堂。这些圣堂中,有许多是教区和中国天主教会历史的辉煌见证。如金家巷圣母无原罪堂,一八四五年八月十七日,韩国历史上的首位天主教司铎,也是韩国历史上的首位殉道圣人金大建在此晋铎。楼塘圣伯多禄大殿堂,许多著名的天主教会人物在此居住。一六二七年,传教士们在此召开会议,即历史上的“嘉定会议”,探讨Deus的翻译问题。始建于一九O七年的上海畲山圣母朝圣地,更是海内外天主教徒和各界人士的朝圣之地。此外,上海教区还开办了光启出版社、圣物组。公教团体积极倡导平信徒在教会生活中的作用,幷在此推动下成立了上海天主教知识分子协会等组织。


香港今年二千八百人领洗 信徒热中与家人福传
(香港公教报讯)本年近二千八百位候洗者将于复活节加入教会大家庭。有堂区神父指出,相比起以往,信徒更热中向家人福传,受惠者包括近年领洗的新教友。

圣叶理诺堂主任司铎顾厚德神父(F. Bouckhout)二月二十六日对本报说,近年信徒多了向家人福传。「已往教友不太容易令家人接受信仰,现在他们介绍家人慕道,是很正常的事,跟二十年前很不一样。」顾神父说:「我认识的一位新教友于去年领洗,她丈夫本年便已开始慕道。」

「福传年后新领洗人数有所增加,更要重要的,是新教友质素提高了。」但顾神父称,部份新教友领洗时或未必够坚定,容易跟堂区疏离。对于维系来自非公教家庭的新领洗者,他期望信徒关心新领洗的朋友和同事,鼓励他们参与堂区。

香港区二月二十四日的考核傅油礼上,圣玛加利大堂候洗者左惠珍对本报说,她复活节领洗后,全家人便是教友,她说:「我丈夫和儿子都领了洗,他们让我认识信仰。代母是我儿子所属幼稚园校长,她陪伴我参与圣灰礼仪去认识四旬期,还替我起了圣名。」

左惠珍丈夫梁国章同是该堂区信徒,他期望堂区培育活动外,亦能够提供更多家庭活动,让新领洗者能够跟家人一起参与。

左惠珍代母吴善琳担任公教幼稚园校长,她说宗教教育除了栽培青少年外,还把信仰带到学生家庭:「有时我们会邀请家长认识天主教……期望学生令宗教生活化,家庭也帮助他们延续信仰。」

对于维系堂区信徒,圣犹达堂传道员梁杞盛肯定家庭探访的重要。「许多圣母军成员会进行家访,有时或未必有即时效果,实际上已散播了种子。」他二月二十四日说,家访表达了信徒对堂区家庭的关怀,当中亦宜兼顾在公教学校领洗,但未有持续参与堂区的青年及其家庭。


五位在泰国服务的意大利籍传教士荣获骑士称号
(亚洲新闻曼谷讯)意大利驻泰国大使代表意大利共和国总统纳波里塔诺向五位常年活跃在泰国的意大利籍传教士授予了“意大利团结互助之星骑士”称号。

获得殊荣的意大利籍男女传教士分别是两名母佑会修女艾斯特利娜·普兰多和纳迪娅·费罗;以及五伤会会士费尔蒂南多·龙科尼神父、灵衣会会士乔瓦尼·孔塔林神父、宗座外方传教会会士乔瓦尼·津巴尔蒂神父。

仪式于三月四日举行,这是对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在泰国从事牧灵传教工作的传教士们的正式认可。他们积极活跃在当地最迫切需要的教育、社会援助和发展领域。

此外,授予仪式是在位于曼谷的意大利大使馆内、在十分亲切友好的家庭气氛中进行的。曼谷总主教区总主教米猜枢机、圣座驻泰国大使萨尔瓦多·本纳齐奥总主教应邀出席了仪式。

意大利大使向在场人士解释了这一骑士称号的意义,幷强调此举旨在充分表达意大利对全体在泰国工作的意大利籍传教士的肯定和赞赏。他们是活生生的人类团结互助和团结友好的标志。

宗座外方传教会会士乔瓦尼·津巴尔蒂神父,从一九五八年起就在亚洲从事传教工作。在缅甸九年后,因当地政府拒绝为全体外籍传教士延期签证而被迫离开了那里。于是,他转道泰国北部从事原住民福传以及地区发展工作。他积极帮助当地人提高农业、水利技术;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为无法到其它地方求学的农村孩子开办了寄宿学校。

津巴尔蒂神父参加了仪式,幷表示感谢。他说,“泰国可能有更多更加当之无愧于这一称号的传教士,我将这一殊荣视为是对全体在泰国的传教士的肯定”。


真福德兰修女国际人道奖,爱滋病工作者获殊荣
【天亚社新德里讯】印度教会首办「真福德兰修女国际人道奖」,幷颁予联合国爱滋病规划署总监伯多禄.皮奥(Peter Piot)及美国全球爱滋病事务协调员马尔谷.迪布尔(Mark Dybul),表扬他们致力纾减爱滋病患者所受的痛苦。

嘉许状指出,该奖项由印度天主教主教团健康委员会创立,拟于每年颁发,以表扬对推动人道主义,特别是在关怀穷人方面,作出杰出国际贡献的人士。

该奖项以加尔各答真福德兰修女命名。九七年辞世的德兰修女一生献身于帮助「贫穷中的最贫穷者」而深获国际赞扬,一九七九年更获诺贝尔和平奖。

二月廿六日在新德里举行的颁奖仪式,约百名嘉宾出席。兰契总教区泰莱斯福尔.托波(Telesphore Toppo)枢机颁奖时称,两位得奖人为爱滋病者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主教团健康委员会秘书亚历山大.瓦达库姆塔拉(Alex Vadakumthala)神父向天亚社说,奖项包括嘉许状和奖牌,但不设任何奖金。

健康委员会同日发出新闻稿指出,两位获奖人「热心服务爱滋病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患者,令他们活出不一样的明天」。后天免疫力缺乏病毒(爱滋病毒)一般会引发可致命的爱滋病。

皮奥自联合国爱滋病规划署于九五年创立以来便一直担任总监。该署主要提供爱滋病资讯和支援服务。迪布尔的主要工作是实施一项为期五年、耗资一百五十亿美元的美国紧急计划,在全球对抗爱滋病蔓延。

嘉许状指出,皮奥「激发全球领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与安全等情况检视爱滋病问题」。在其领导下,规划署对「数百万计爱滋病者及其家人的生活,发挥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皮奥亲自接受这项表扬「整个联合国大家庭」献身工作的荣誉,特别是其规划署同僚「积极追求的价值观,与德兰修女内心以服务有需要人士为己任同出一辙」。他赞扬教会在唤起公众关注对抗爱滋病毒贡献良多。

迪布尔未能出席颁奖仪式,由驻新德里美国国际开发署事务总监乔治.戴孔(George Deikun)代表领奖。迪布尔的办事处在印度的工作透过美国国际开发署进行。

嘉许状赞誉迪布尔在实践美国计划方面发挥「激励人心的领导才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数以百万计爱滋病者得到照顾与治疗。

嘉许状说:「他率先采纳创新方法,确保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不分种族、性别或肤色,都能更容易得到救生治疗。」它续称,迪布尔的努力提高了公众对爱滋病的关注,以及加强政要的决心,促使各方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正视这种流行病毒的人道层面。

官方资料估计,印度约有二百五十万人感染爱滋病,在全球仅次于南非及尼日利亚,成为第三大高病例国家。印度天主教会设立逾三千家医院和药房,致力帮助爱滋病人。

瓦达库姆塔拉神父说,健康委员会主办多个爱滋病项目,包括透过五间中心向病人提供关怀及支援服务,幷与政府及志愿机构合作,增设四十五间这类中心。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