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01 15:29:57

东南亚通讯


这次的东南亚通讯报导的消息取自台北教友生活周刊、香港公教报、天亚社、亚洲新闻通讯社、信仰通讯社:

--我为何决定作「生命告别之旅」?
--香港教区借地成立中心 方便内地学者来港研究
--团体开办新课程 推广人文价值与德育
--泰国基督徒合一促进者寄望在年轻一代
--韩国各教区隆重举行家庭成圣周活动
--印度“加尔各达的真福德勒撒修女奖”表彰与艾滋病做斗争人士


我为何决定作「生命告别之旅」? 作者 单国玺枢机 文章刊登在台北教友生活周刊 以下是文章的内容:

********
经过医院中多种检查和化验,证实我所患的是一种难缠的「非小细胞肺腺癌」。这个晴天霹雳的报告,不啻对我宣判了死刑。去年,我的三位好友就死于此症;第一位刘文周神父,是我加入耶稣会时一起作初学的同班同学,他被发现患有此症,不到一个月便与世长辞了!另一位是我所熟识的耕莘医院前胸腔科主任蒋台舟医师,罹患此症去世时,只有五十七岁。第三位是纪律蒙席,他做过我前任郑天祥总主教的副手,我来高雄教区后,也作过我的副主教。现在医药虽然相当进步,有些药物能够抑制病情的恶化,或延长病患者的存活期,但是,至今还没有特效药,使「肺腺癌」根除。这个绝症犹如晴天霹雳,打散了我安享晚年、随心所欲的悠闲生活梦想。虽然不敢怨天尤人,但是总觉得心不甘情不愿,自然直觉的反应是震惊:「怎么是我!我既不抽烟又不酗酒,怎么轮到是我?!」

平时我有祈祷的习惯,尤其在遇到不寻常的事故时,我会静下心来,求天主光照指引,使我认清祂在这件事背后的旨意,幷求祂给我智慧和力量,能够完全按照祂的旨意,全力以赴去处理这个事件。这样祈祷约半个小时,心情便平静下来,反倒过来问我自己:「为什么不是我?为什么患绝症的都该当是别人?我有什么特权不得此症!」同时我也祈求天主显示祂的旨意。在我的心灵深处,天主的声音越来越清楚:「我愿意利用你这个又老又病的废物,为我的无限的大爱作证,将爱的福音种子撒遍全台湾!」这个声音在我的心中愈来愈强,尤其在祈祷时挥之不去。经过多次在祈祷中的反省,我渐渐明了:天主借着肺腺癌给了我在世最后一个使命。于是便决定做「生命告别」之旅,到台湾各地为天主无限大爱的福音作证。这是在晚年,我唯一能够荣主救人的工作。

为到台湾七个教区作「生命告别」之旅,必须先征询各教区主教们的同意。为此,在去年主教团春季大会时,我委托一位主教征询大家的意见。大家一致欢迎我去各教区演讲,但希望我不要用「生命告别」之旅的名称,因为听起来太伤感。在祈祷中反省之后,我仍坚持用「生命告别」这个名称,不但能够表达基督徒对生老病死的看法以及人生的意义,而且也能够协助非基督徒对基督宗教的信仰更深一层的了解。

真正的「生命告别」之旅,从去年八月纔正式开动。先是由「财团法人天主教康泰医疗教育基金会」邀请我,参加他们所举办的「爱在生命的转弯处」之台北、台中、高雄和台东的四场演讲。同时因媒体的报导,各地的邀请函犹如雪片一样飞来。因时间与体力的限制,我不得不做一些选择。在去年最后五个月内,天主利用我这个又老又病的废物,作了五十多场大型的「爱」的见证,每场平均约千人听众,听众之中基督徒(天主教和基督教徒)平均不到百分之十。每次演讲平均约两个小时,将基督徒信仰的核心「天主是爱」的福音种子,播撒在至少五万人的心中。如果加上电视、广播、报章、杂志等媒体的报导,何止千万人直接或间接认识了「天主是爱」,幷且因爱而创造宇宙和救赎人类奥迹的好消息。
********

香港教区借地成立中心 方便内地学者来港研究
(香港公教报讯)教区早前同意把大埔一处原为耶稣小姊妹会院的地方,翻新为一所交流中心,供内地和海外学者住宿,方便他们到港研究及交流,以推动天主教学术研究。

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两位副主任蔡惠民神父及夏其龙神父,负责筹设「原道交流中心」,让来港学者住宿。蔡惠民神父一月十八日说,他期望为入宿学人营造团体感,促进彼此交流:「中心会具备信仰团体氛围,不时举行礼仪。」该中心位于大埔,原址是耶稣小姊妹会院,翻新后设有小圣堂,幷提供八间独立房间供住宿。

蔡惠民神父称,中大天主教研究中心每年邀请内地及海外学者来港演讲及教学,原道交流中心未来或可以为他们提供住宿:「中心日后可考虑举办交流活动,让本地学人和学生跟住宿的学者交换学术心得。」

天主教研究中心去年安排了多位学者到中大交流或讲学,其中一位来自内地、一位来自台湾、两位来自海外,另外亦包括多位过境香港的学者。蔡神父透露,本年亦会有多位学者来港交流,当中包括内地学者。「这类交流让我们扩阔神学研究领域……虽然许多内地学者不是天主教徒,但他们透过历史学、人类学等进路,提供独立的观点。」

蔡惠民说,中心已获教区批准筹款,他们希望筹得一百万港元作为翻新经费,至一月中已筹得六十五万港元。他表示,两位筹设人会负责管理该中心,幷计划向入宿的学人收取低于市价的宿费,维持运作成本。

中心翻新工程预计三月底完工,蔡神父称,一位来自台湾的研究助理、一位来自内地的硕士生正等候完工后入宿。

来自台湾的张传圣在中大天主教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助理,有机会于稍后入住原道中心。「香港是个得天独厚的地方,是内地、台湾和许多地区的交接点,对外来朋友很开放。这能够吸引青年学者前来,以促进天主教研究。」他一月二十一日说:「如果在香港有机会念博士,我也会乐意考虑留港学习。」

三十六岁的张传圣毕业于辅仁大学宗教学系,幷在世新大学取得社会学硕士学位,他本年一月到港工作。天主教徒张传圣期望,「原道」能够担当学者交流的媒介,并成为信仰团体。


团体开办新课程 推广人文价值与德育
(香港公教报讯)为了在社会推广公民及人文价值,本地团体陆续推出价值教育活动和课程,让社会人士和教育界更掌握有关概念和技巧。

「从社会上不少人的行为可见,他们忽略了人文价值。」香港国际教贤学院总干事吴嘉玉早前对本报说,人文价值教育,是要让当事人在日常生活中,如家庭、工作、社交,以至信仰的范畴中,体验及认识人文价值。她说:「我们希望学员能够在人际关系上,活出人文价值;亦从这些价值观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认识身边的人和改善人际关系。」

耶稣会狄恒神父和社会人士十一年前创办了「香港国际教贤学院」,推广人文价价,这些价值包含了关爱、尊重、自律、责任、和平、诚实、公义、服务、合作和简朴等。


吴嘉玉称,教贤学院除了为公众人士举办工作坊和讲座外,亦期望把价值教育推广至大专生。学院过去与岭南大学合办「价值教育课程」,培育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大专青年。

她说,学院去年七月发信予香港的大学,向各院介绍有关的课程,期望青年人进一步关注全人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程不但为教师而设,更为社区机构、青少年中心、教育出版社和非政府组织等工作人员设计。

第一期公民教育与德育教育硕士课程将于本年九月开课,第二期则于九月底截止申请,并在二○○九年一月开课。学员可于两年内以兼读制完成,研究范围包括性别与公民社会、公民教育与德育中的价值观等。

泰国基督徒合一促进者寄望在年轻一代
【天亚社曼谷讯】在泰国长期努力于基督徒合一的天主教神父和基督教学者说,他们把基督徒合一寄望于教会的未来领袖。

在泰国天主教全国总修院教授合一主义课程的西格蒙德.拉钦斯基(Sigmund Laschenski)神父,以及在「泰国基督教会」的曼谷神学院讲师南蒂亚.佩奇格特(Nantiya Petchgate),在基督徒合一祈祷周后接受天亚社采访。

泰国和全球许多地方一样,在一月十八至廿五日的合一祈祷周举行一系列活动。今年有一百七十五名来自不同教会、宗派和机构的年轻人,参加第五届泰国天主教徒及基督教神学生研讨会,听取这两位教授的演讲。

研讨会于一月十八至廿日,在首都西部三帕兰的曼谷总教区牧民训练中心举行,参加者大部分是修生和神学生。

八十四岁的耶稣会士拉钦斯基神父说,他花了四十多年时间穷他半生,致力于改善泰国基督教和天主教之间的关系。依他的经验,年轻基督徒倡议的年度合一研讨会具有特殊价值。

他说,研讨会为推进合一关系提供了希望,因为「他们都已准备好为合一开放自己。」另一方面,教会的领导层往往没有足够时间彼此交谈,也不像年轻人那样开放。

他概述迈向合一的三个阶段。首先,天主教徒和其他基督徒必须在主内成为朋友,努力互相了解,幷接纳彼此的不同。这准备他们进入第二阶段,就是一起认真讨论和研究。最后,他们必须「赞同重新合一,幷都愿意作改变」。

南蒂亚是「泰国基督教会」的信徒,该教会是由几个基督教宗派合幷而成。她教授亚洲教会史、泰文化研究、基督徒伦理和女性神学,还担任曼谷神学院的学术主任。她也认为泰国基督教和天主教之间修和的希望更取决于下一代,而非当今的领导层。

尽管如此,她认为当今的领袖也可以运用影响力,培养双方友好关系,鼓励两教的学生发展更密切关系及加深了解。

泰国主要的基督教会,是长老会、浸信会、福音教会和五旬节教会。

泰国共有六千四百万人口,九成半是佛教徒;人口占第二位的是伊斯兰教徒,基督徒人口不到百分之一。天主教徒约卅万,「基督教会」信徒约六万。

在泰国,尤其在北部,两教之间的合一聚会可追溯到四十年之前。许多天主教神父都在麦吉尔瓦里学院授过课。从二零零四年起,每年的合一祈祷周都举行研讨会。





韩国各教区隆重举行家庭成圣周活动
(信仰通讯社首尔讯)日前,韩国各教区隆重举行了围绕家庭主题的祈祷、聚会、分享的家庭成圣周活动。在此期间,教会以圣家为榜样,将韩国家庭的需要、所面临的问题等全部交托于上主的手中。每年,韩国天主教会从十二月三十日圣家瞻礼这一天开始的七天时间里举行家庭成圣周活动。活动的最后,各教区都举行了隆重的守夜祈祷、朝拜圣体、弥撒圣祭。此外,教友们还共同反思了教宗本笃十六世发表的世界和平日文告《人类的家庭:和平的团体》。

在此期间,韩国主教团家庭牧灵委员会主席黄主教发表了文告,强调“通过对话积极致力于家庭合一,堪称是解决每一个家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重要方式”。在题为《为了在家庭中进行名副其实的交流》的文告中,黄主教指出,家庭成圣周的创建,旨在“使整个家庭恢复宽恕与和解的关系,幷由此而开启真正的爱的团体的新的一年”。

主教重申,“需要加强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的成圣努力。因为,救主耶稣在自己的家庭中生活了三十年,充分展示出家庭的日常生活是圣化的生活”。

文告中列举了家庭在当今世界中所遭遇的进攻和伤害——堕胎、离异、出生率降低、交流困难、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恶劣……。为此,主教激励基督信徒家庭“时刻警醒各种日益增长的问题,幷予以抵制,特别是大肆侵害家庭的物质主义”。
文告中继续指出,“基督信徒家庭完全可以在家庭共同祈祷中实现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完满合一。为了家庭的合一与爱,迫切需要对话与祈祷,从而在家庭中能够象在天堂一样履行天主的意愿”。

黄主教在文告最后表示,“新的一年里,所有家庭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善度天主所希望的合一的责任;生活在一个爱的对话的家庭中”。

印度“加尔各达的真福德勒撒修女奖”表彰与艾滋病做斗争人士
(亚洲新闻/Cbci新德里讯)印度天主教主教团成员,兰契总主教区总主教托波枢机向彼得·皮奥医生和马克·迪布尔大使颁赠了首届“加尔各达的真福德勒撒修女奖”。以表彰两位同艾滋病做斗争的“先锋”,充分肯定他们为抵制艾滋病作出的努力,使饱受这一可怕疾病折磨的人“如同被钉十字架上的基督一样,人们不应对他们置之不理”。

这一被命名为“天主的铅笔”奖,是由印度天主教主教团医疗牧灵委员会颁发的。两位获奖者都曾经有幸结识了真福德勒撒修女,幷从真福的身上感受到了关怀艾滋病人的“必要性”。

委员会秘书瓦达孔塔拉神父表示,这一奖项“旨在充分表彰那些象真福德勒撒修女一样献身人道主义问题的人士”。

在仪式上发表讲话时,托波枢机回顾了德勒撒修女的生平。幷指出,“她所代表的是少有的信仰与人道服务的有机结合。她对贫困者中的最贫困者的爱,充分展示了她的这种精神。德勒撒修女以先知性的远见卓识告诫人们,凡是感染艾滋病的人如同被钉十字架上的基督一样,人们不应对他们置之不理”。

托波枢机继续补充说,印度主教团健康牧灵委员会“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疾病在我们国家中产生的可怕影响。艾滋病不仅危害健康,还对未来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此,我们责无旁贷地要为减轻病患的痛苦、帮助人们树立同艾滋病做斗争的意识而努力”。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